在廣東湛江的一條溪流中,一場奇妙的“水中劇目”悄然上演:一條烏黑發亮的魚,身體靈動地擺動了幾下,瞬間如離弦之箭般,朝著另一條紅白相間、身形稍小的魚迅猛沖去。
緊接著,黑魚以一種近乎扭曲的姿態,將紅魚緊緊包裹起來。這場“糾纏”僅僅持續了不到3秒鐘,黑魚便松開了紅魚。此時的紅魚,仿佛被施了定身咒,完全動彈不得。
然而,沒過一會兒,紅魚又抖擻精神,與黑魚再度“交鋒”。一番爭斗后,黑魚卻毫不留情地將紅魚驅逐出自己的領地。
01
看似激烈的“廝殺”,其實是在進行一場別具一格的交配儀式
實際上,這兩條魚是大名鼎鼎的打架魚。黑色的那條是雄性,紅白色的則是雌性。它們看似激烈的“廝殺”,并非是要置對方于死地,而是在進行一場別具一格的交配儀式——這可是一種相當罕見的繁殖行為。
雄性黑魚緊緊包裹雌性紅魚,其目的是巧妙地將紅魚體內的魚卵擠出,以便及時完成受精過程。一般說來,雌魚通常每次會被擠出10至40枚卵,整個過程要經歷4至10次,最終總共排出100多枚卵。
魚類在地球上歷經漫長歲月的進化,已然擁有了地球上最為豐富多樣的繁殖策略。
一般而言,魚類常見的繁殖策略有5種,分別是卵生、卵胎生、組織營養胎生和血液營養胎生,幾乎涵蓋了我們所能想象到的所有繁殖方式。
02
進化出一種被稱為“迷腮”的類肺結構,以此來呼吸水面空氣
打架魚,學名為泰國斗魚,也被稱作斗魚、搏魚和彩雀,屬于鱸形目斗魚科動物。它們常棲息于沿岸水草叢生的水域,以及淤泥底質的農田淺水等水流極為緩慢,甚至近乎靜水的地方。
這樣的生存環境,雖意味著較少的天敵和競爭壓力,但同時也帶來了諸多挑戰。空間的局促和水體溶氧量的有限,使得水中難以溶解足夠的氣體。
為了應對長期缺氧的困境,打架魚的鰓骨逐漸特化,形成了如花朵般精巧的鰓上器。其表面布滿了毛細血管的呼吸上皮,整個結構宛如一座錯綜復雜的迷宮,因此被形象地稱為“迷腮”。
與其他魚類正常的鰓不同,通過迷腮的血液會經由靜脈回流到心臟,這一器官的功能與陸生脊椎動物的肺頗為相似,只不過它必須時刻保持濕潤。
憑借這神奇的“呼吸器”,打架魚能夠直接呼吸空氣中的氧氣,在缺氧的水域中頑強生存。
03
生性好斗,兩只雄魚見面就會打斗
打架魚生性好斗,尤其是在繁殖季節,兩只發情的雄性打架魚一旦狹路相逢,一場激烈的惡戰便在所難免。
大戰前夕,打架魚先是展開一場“叫陣”表演。雄魚率先將身體彎曲成一道優美的弧線,亮出體側那閃耀著迷人光澤的花紋。
緊接著,它們張大嘴巴,露出用于搏斗的厚實口唇,仿佛在向對手示威。
隨后,鰓蓋猛然打開,瞬間讓自己看起來兇猛猙獰,威風凜凜。
與此同時,它們的尾鰭會如同孔雀開屏一般,盡可能地展開。
通常情況下,尾鰭面積越大、張角越開的雄魚,在雌魚眼中就越具魅力,也越容易贏得芳心。
倘若恐嚇未能奏效,兩條魚便會瞬間扭打在一起,你來我往,互不相讓。
不過,戰斗往往很快便能分出勝負,失敗的一方只能帶著滿身傷痕,灰溜溜地落荒而逃。
04
雄魚照看魚卵,孵化中雄魚始終守護在一旁,驅趕敵人
在求偶之前,雄性打架魚還有一項特殊的準備工作——搭建一個“泡泡巢穴”。雄魚會吹出許多含氧量極高的泡泡,這些泡泡便是未來受精卵的溫馨孵化場所。
說來有趣,魚卵的照料工作竟是由雄性承擔。雌魚因攻擊性較強,不僅不會照顧魚卵,甚至還會將其吃掉。
這或許就是雄魚采用“婚禮擁抱”讓雌性短暫失去行動力的原因之一,否則,魚卵很可能都難逃被雌性吞噬的厄運。
僅僅讓雌性短暫進入“休克”狀態顯然還不夠,雄性斗魚還會小心翼翼地將魚卵收集起來,含在嘴里,然后逐個輕輕地放入泡泡之中。
一旦確定雌性體內不再有卵細胞,雄性斗魚便會毫不留情地將雌性趕走。
在孵化過程中,雄魚不吃不喝,始終守護在一旁。它時刻警惕,驅趕一切可能威脅到魚卵安全的敵人。
同時不斷修補泡巢,并將不慎掉落的魚卵重新放回巢中,直至小魚順利孵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