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了,到底該多喝水還是少喝水?就這一個問題,很多人會認為要多喝水,但從中醫理論來講卻另有玄機……”
解放軍總醫院呼吸與危重癥醫學部磨國鑫教授給我們推薦了一個關于喝水的中醫食養妙方。到底是什么神奇的水?怎么煮?如何喝?
治外感風寒,中醫擅用“老火水”
“我曾遇到患者對我講述他幾次感冒后的看病經歷,有醫生會要他適當多喝水,但也有醫生會建議他少喝水,他很困惑,是不是因為不同狀況讓他的表現不同,醫生才有不一樣的建議?還是說醫生的認知不一樣?”
磨教授首先告訴我們,大多數人認為感冒應該多喝水,以促進病毒代謝或者促進機體盡早恢復,這個理論并沒有問題,但中醫對感冒后喝水的問題有特別的講究,并非簡單的多與少的問題。
“如果您是咳嗽、外感風寒,比如昨晚上吹了一陣風,受涼咳嗽,渾身虛汗,這樣的人可適量飲用‘老火水’。‘老火水’源于南山飲食體系,是一種有傳承的中國古老飲食文化,屬于‘食醫’體系,有其博大精深的理論為支撐,并非空穴來風。從中醫角度出發,也推薦這部分人群飲用‘老火水’。”磨教授講道。
“老火水”的妙處在于能量易被臟腑接收
磨教授告訴我們,中醫的“傷寒六經辨證”中,有“一氣周流”的講解,其中太陽經就有關于氣化和水降的聯系,關系是“從氣化水”并有升降的機制,它最重要的特征是“開”的狀態。
“所謂‘氣化’,即根據人體六條經絡的特點,太陽經與少陽經相連接,如同水氣從地表蒸騰后形成云,并凝結成水再向下沉降,連接至陽明經,當然還有‘太陰’至‘少陰’到‘厥陰’的流動。如同自然界的氣候流動,在我們的人體中,也有這樣的氣在體內流動。而太陽經是體內最外表的防護,被譽為‘藩籬’,它落地到經絡層面包含手太陽經和足太陽經,如果它們瘀堵了或關閉了,就會出相應的癥狀,如發熱、咳嗽甚至鼻炎、哮喘,還比如慢性皮膚問題(蕁麻疹、濕疹、干性濕疹)以及肩頸問題等,中醫的描述為‘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 ’。另一方面所謂護持太陽,是因為五臟六腑的腧穴均在太陽經上,人體與天地交流的界面,太陽主呼吸,調節人體的溫度和濕度,與溫濕度異常有關系。”
“如果外感寒濕,會導致體內的水濕停滯,即水飲病,另一方面導致太陽經閉塞,如長期不愈,會變為慢性太陽病,它們都會造成水堵瘀滯,這時我們再喝大量的水,反而不利于患者的康復,所以不是所有的感冒都適合大量喝水。而值得推薦的是從中醫食養的方向入手來調理,‘老火水’它就很不簡單,它又叫‘熟水’,具有很高的能量,且易被臟腑接受,適量飲用,能夠幫助打開太陽經。”
“老火水”要小口慢飲,以達到微發汗的狀態為宜
磨教授告訴我們,飲用“老火水”溫度在溫熱為佳,以達到“微發汗”的狀態為宜。飲用時不能大口狂喝,要小口慢飲,會感受到“老火水”的入口清澤綿柔,每次飲用稍有微發汗就可以停,一日可根據個體需求“少飲”多次。
“如果我們真能靜下心來嘗試熬煮一次‘老火水’,將它與普通電磁爐燒開的開水,或者是礦泉水作對比,我相信會有不一樣的體感。例如:我們喝同樣溫度的白開水,或者茶水,能有不一樣的感受,采用‘老火水’的能量就能夠讓我們達到發汗的效果。我本人雖然是西醫,但我也是在不斷學習中親身體會過它的好處,所以才推薦給大家。”
“老火水”熬煮法,耐心和堅持最重要
“‘老火水’(熟水)并不是盛自來水后燒開的水,它采用的水、火、鍋具和熬煮方法都有講究。首先水,我們推薦使用過濾水或礦泉水;火,推薦使用帶明火的爐灶鍋具,像電磁爐就不是明火,不作為推薦;煮水的鍋具,推薦收口大砂鍋(如下圖所示),或者是不銹鋼鍋、湯桶,另外還要準備一把攪水的長柄湯勺,不銹鋼的為好。”磨教授講道。
△圖源網絡
“操作步驟一定要記牢。第一步,將水煮沸后轉為小火,開蓋再煮半小時。需要每隔幾分鐘用長柄勺順時針攪動一會兒,不用一直攪動,比如可攪3分鐘停3分鐘;第二步,蓋上鍋蓋,再用微火煮水2-3小時,火的大小要以水微沸冒魚眼泡為宜。最后將煮好的水趁熱灌進保溫壺。煮好的熟水可隔夜儲存,涼了重新加熱即可。”
“我們推薦將‘老火水’作為日常飲用水泡茶、煮粥、燉湯等,尤其是外感風寒的人群,飲用這樣的熟水能起到通調和潤澤肺臟的作用,長期堅持飲用實為良好的養生之道。”
“很多人可能會有疑問,熬煮‘老火水’真需要如此費時嗎?確實需要很多耐心,但只要您開始嘗試并堅持下去,一定能夠真正感受到它的好處。一個真正有用的好方法一定能夠找到‘同頻共振’的人,也希望它能夠惠及到更多有需要的人群。”磨教授講道。
您現在看到的是我們最新上線的日更版公眾號,會每天和大家見面,喜歡我們的內容,歡迎您點贊分享,把《看呼吸》推薦給身邊更多有需要的朋友!
還沒加入患者群的朋友,也請掃描下方二維碼,私信小助手入群。我們將在群內收集大家的問題,為您采訪專家,提供一對一答疑,也將為病友們提供一個交流情感,分享經驗的空間。
掃碼添加小助手,加入患者群交流
專家簡介 磨國鑫
解放軍總醫院呼吸與危重癥醫學部吸入性肺損傷救治科主任,教學主任、呼吸三病區主任,主任醫師、副教授、博士、碩士研究生導師。擔任中國醫師協會教育工作委員會委員;急救復蘇和災難醫學委員會委員;藥物臨床評價研究專業委員會青年委員;中國睡眠研究會睡眠呼吸障礙專業委員會青年委員;中國醫藥信息學會遠程醫學與云計算專業委員會專家委員;北京康復醫學會呼吸康復專業委員會委員。
本文完
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排版:張彥
此內容為醫學科普,僅供參考,不能作為診斷醫療依據
1
2
3
看呼吸
權威實用的
呼吸科普平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