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京多次,受毛主席接見的莆田“獨腿英雄”,其日記在危房中被發現!
編輯:聞道 圖:木癡
“2022年10月中旬,《看莆田》到后塘村調查發掘關于莆田“獨腿英雄”徐玉森的事跡和史料。徐玉森作為六十年代典型的英雄人物,曾多次進京參與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見過毛主席,還受到周總理的關心慰問。可這位原本應該備受關注的莆田英雄,卻逐漸在時間的長河中銷聲匿跡……
一、快板里的徐玉森
老一輩人或許對那首快板還有記憶。
“華亭公社徐玉森,部隊立功榮負傷,醫院休養全不要,堅持要求回家鄉,玉森身殘志不殘,繼續革命不畏難,流動腳腿學走路,扎根農村干革命……”
老人回憶當時歌頌徐玉森的快板 點擊播放視頻
這快板唱的是六十年代時任后塘大隊黨支部書記、二級甲等殘廢軍人徐玉森的事跡。在當時,徐玉森是一位莆田家喻戶曉的人物。徐玉森1953年參加人民解放軍,先后立兩次二等功和一次三等功。
1955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10月在執行偵察戰斗任務中被手雷炸傷,失去右腿,被評為二等甲級殘廢軍人。
紀念冊
傷愈出院后,組織想要調徐玉森去財貿部門工作,或送黨校學習,或公費資助上學,都被徐玉森婉拒了。徐玉森想起部隊領導的講話,將來農村變城市,樓上樓下都有電燈、電話……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前景,堅定了徐玉森歸鄉務農,參加農業生產的想法。
徐玉森的通信員(左)和搭班子的大隊長(右)共同回憶
1956年5月,徐玉森復員回鄉。站在故鄉的土地上,徐玉森眺望遠山,開始了他艱苦卓絕,又跌宕起伏的下半生。
后塘村梯田與山路
據檔案記錄,回到后塘村的三年內,徐玉森先后擔任后塘社高級社助理會計,會計,文書,信用社主任,期間還經常參加力所能及的集體勞動。
徐玉森一心為集體辦實事的行為獲得大家的認可,1962年他被選為后塘大隊黨支部書記。
二、學習大寨移山志,改造后塘舊山河
徐玉森帶領村民開墾的梯田
“站在這里眺望,可以看到成片的梯田,總共一千多畝,這些都是當時在徐玉森帶領下開拓完成。在此之前后塘村是個石頭村,山石裸露,土地貧瘠,村莊糧食產量根本無法自給自足。”
后塘村的石頭房
2022年10月19日,《看莆田》一行人在后塘村副書記陳慶芳的帶領下,開啟了徐玉森事跡和史料的尋找之旅。
“從1964年到1975年,千畝山田的開拓,耗費了徐玉森11年的時間,期間后塘大隊的事業還遭遇了極左路線的阻撓和破壞。若非有詳細的文字記載,實在難以相信這是一個斷腿之人能夠辦到的。”
后塘村副書記陳慶芳
時間撥回到1962年,時任大隊黨支部書記的徐玉森意識到后塘村是個窮山溝,山多水缺耕地少,每年要吃國家統銷糧近二千擔。如何摘掉后塘村的缺糧帽,徐玉森從毛主席的“農業學大寨”和“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獲得了啟發。
徐玉森拐著一條腿,挨家挨戶向村民請教、商量。最后決定要“開荒造田,興修水利,把糧食搞上去”。
“學習大寨移山志,改造后塘舊山河!”(徐玉森語)
響亮的口號貫徹后塘村,一場改天換地的戰斗打響了。
當時由記者拍攝的后塘村開山造田的新聞照片
戰斗中,徐玉森常年和突擊隊員奮戰在山坡上,奔走在峽谷間,頂著寒風,斗陰雨,打頑石,壘田埂,起早摸黑帶頭干。由于勞累,斷腿和假肢接觸處摩擦,愈合的傷口重新破裂,化膿潰爛,斷腿腫得連假肢都套不上去。
勞動中的徐玉森
困難不止如此,開荒造田期間,經常遭遇暴雨襲擊,山洪把大壩沖塌,壘崩土流,社員群眾都心痛地流下了眼淚,這時候有人氣餒,很多人想要放棄。
關鍵時刻,徐玉森總是挺身而出,給大家講起大寨村三戰狼窩掌的故事,鼓勵大家挺起腰桿繼續干。在徐玉森的動員下,社員們頂狂風,戰暴雨,日夜搶修水壩,又把崩塌的田壘砌上石頭,填土填坑,種上果樹和作物。
徐玉森帶領社員在田間地頭學習毛主席語錄
此后幾年時間內,徐玉森帶領社員共開墾九個山頭,造大寨式梯田二百多畝,全部做到了當年開荒,當年收益。
當時壘起的梯田
平整土地五十多畝,造林二十多畝,種植杉樹上萬株,種果二十多畝。興建年需水量十八萬平方水庫一座,山塘九個,水電站一個,抽水機站二座,并解決了全體社員的照明問題。
徐玉森手寫的后塘大隊各年流賬記錄表
后塘大隊多次被縣、地區、省評為農業學大寨的先進單位。徐玉森更是被稱為“獨腿英雄書記”,1966年和1969年兩次上京參加國慶觀禮,見到偉大領袖毛主席,敬愛的周總理和中央首長。
三、危房尋蹤:發現徐玉森的遺物
村里隨處可見石頭房
“徐玉森這件事我們當年都聽過,很多莆田人都知道獨腿英雄兩次進京。全省都掀起了向徐玉森同志學習的宣傳運動,國家電影局也過來拍了新聞紀錄片。”
徐玉森故居
10月20日,我們來到了徐玉森故居。
所謂的故居,其實不過是非常普通的雙層民宅。一層樓到處堆滿了廢舊的木箱和酒瓶,墻體褪色,裸露出內在的土塊。
徐玉森故居二樓破爛不堪
二樓的已經腐爛,鋪設在中間的木塊被白蟻啃噬得千瘡百孔,都能看見房梁了。眾人小心翼翼來到二樓,終于在破舊的房間里找到了大量的文本和書籍。
故居的搜尋,發現了徐玉森的日記,會議記錄,手寫樂譜,土地承包合同,黑白相片,賬本,以及書籍若干。還有其他徐玉森相關的物品,統共兩個麻袋。
發現了大量的史料
有了這些真實的日記和照片,徐玉森原本模糊面容變得越來越清晰,一個共產黨員的形象躍然紙上。
四、徐玉森紀實日記(節錄)
這次被發現的徐玉森日記
1966年9月26日:
于9月24日下午1時在莆田乘汽車,5時30分鐘到福州。
9月25日下午7時30分鐘坐大車,坐一天一夜(在第二天26日下午8時間到上海)下車搬到另一趟上海到北京的大車上,再由8時30分開車過了一日一夜(在27日晚上11點45分才到北京兩直路大車站)下大車再乘汽車到兩苑大旅社住下,吃完飯后,再學習毛主席語錄一段時間,我看手表是晚2時30分鐘,才睡覺。
在這兩天兩夜的路途中,我們學習毛主席語錄。有時候就唱革命歌曲,有時候就講革命先烈英雄事跡,生活過得真活躍,精神上真愉快呀!
真想不到,我的殘腿又磨損發炎了,腫起來了,真痛呀!在上海下大車時,走大約幾百步,實在痛得厲害,像針刺一樣的痛。
1966年9月29日:
明天就要出發了。可能上天安門樓上看偉大領袖毛主席,這是我這一輩子最大的幸福,太高興了,能見毛主席,太高興了,太歡喜了。
1966年10月1日:
9月30日下午2點30分接見周總理做了動員報告,參加觀禮紀律指示,同時看了中央許多首長,和許多英雄父母和英雄人物。
9月30日晚上,由周總理帶領了十幾位同志,到每一個房間去看我們代表,被子有沒有蓋好,如果沒有蓋好就給同志們蓋被子。
老首長,您太關心我們代表,我真心感謝,這只有在中央毛主席英明領導下,和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才能看得起我們工農代表,我感動得流下熱淚,我決心再一次向首長表示,回去一定帶好全大隊社員向荒山進軍,大干開山造田。
莆田地區夾道歡迎徐玉森從京歸來
1966年10月2日:
在10月1日決定代表要上天安門樓上,去見我們心中最紅最紅的太陽,最最敬愛的偉大領袖毛主席。哎呀,太高興呀!太幸福了!
11時30分時,我們就工人排成一行走過毛主席面前大約二到三步的距離,看到偉大領袖毛主席身體非常非常健康,滿面紅光,我太高興,太幸福。這時候心里心臟一直在跳動,都不能平息。那時想有很多話要給毛主席您老人家講,卻一句話都講不出來。千言萬語并成一句,祝毛主席萬壽無疆,毛主席萬歲!萬歲!萬萬歲!
五、永不言棄的精神
《福建日報》報道徐玉森
放下手里的日記本,大家感慨良多。
徐玉森的字跡工整,《1966年參加國慶觀禮日記》里詳細地記錄了他從出發到離京的全部過程。事無巨細的描述,隱約又讓人看見了那個紅色精神洋溢的年代,最為重要的是體現了徐玉森對黨的絕對忠誠,對黨的事業全力以赴的堅決態度。
徐玉森弘揚毛主席精神
1966年參加國慶觀禮的福建工農代表45人,其中工人代表21人,農業代表24人。從北京回來后,徐玉森又全身心地投入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偉大事業當中去。
徐玉森帶領后塘大隊種植革菇
1969年,徐玉森二次進京參加國慶觀禮。但徐玉森不知道的是,就在他踏上前往北京的路途上,極左路線的陰影已經延伸向了后塘。
后塘村墻上還留徐玉森形象的壁畫
1970年,農業大寨的先進單位華亭公社被打成復辟資本主義的“黑樣板”。同年徐玉森被非法撤銷黨內一切職務,離開家鄉后塘。
徐玉森走后,后塘村果樹山林被砍。社員們辛辛苦苦興建的水庫、水電站、抽水機站被全部破壞。1972年,政策落實,徐玉森重回故土,又重新帶領生產隊群眾開山造田。
有群眾擔心地說道:“你就是因為開山造田,弄到今天這個地步。還是算了吧,不要再干了,免得又惹出災禍來。”徐玉森卻回答:“學大寨,開山造田,興修水利,錯不了,我們還要大膽地干下去,不怕招災禍。”
徐玉森在擴干會上發表講話
1975年冬,徐玉森再次被提為公社黨委副書記。在公社黨委領導下,分管工農業。
“極左路線破壞的,我們要恢復。”
在徐玉森的鼓舞下,被極左路線破壞的水電站,水庫,全部重新修建起來。原被炸毀的一座水電站是十二點五千瓦,重建的是四十千瓦。水電站修建完后,春節前夕整個后塘村的電燈又全部亮起來了,廣大村民的心里也跟著亮堂起來了。
徐玉森獲得的獎狀
徐玉森是一位打不倒的獨腿英雄,戰爭奪去了徐玉森的右腿,但他的左腿就深深地扎根在后塘村的土地上,支撐著他永不言棄,永不倒下。
“大家別看我只剩一條腿,我也要跑步奔‘四化’,拼著老命,我也要跑在新長征隊伍的前列!”
徐玉森與各地領導在北京參加會議
在徐玉森的帶領下,后塘大隊糧食產量1977年比1976年增加十九萬斤。1978年比1977年增加十二萬零六百斤萬斤。經濟總收入增加三萬九千七百七十二元。一九七八年還開出茶山一百多畝。
六、 逐漸被遺忘的英雄
徐玉森參加先進工作者代表大會
1984年,時年54歲的徐玉森受到改革開放的鼓舞,響應黨的號召,初心不變,毅然辭掉領導職務,一瘸一拐地到仙游縣包山造林。他和李金耀等人合伙,想要在仙游鳳山村重現后塘大寨式的奇跡。
徐玉森和友人的合照
1990年11月17日,徐玉森給福建日報記者寫信,信中稱:“近年來在各級黨政及有關部門的正確領導和支持下,經過本場職工苦心經營,嚴守林業法規,林場日益壯大,產值可觀,從而引起紅眼病人垂涎三尺,欲把我們掃地出山而后快,請你們在報紙上為我們說幾句話。”
徐玉森和友人的合照
徐玉森一生要強,極少落淚。戰斗中失去右腿沒有落淚,開荒造田遇到困難沒有落淚,文革期間遭遇迫害沒有落淚;唯獨兩次落淚,一次是進京見到主席高興,熱淚盈眶。另一次是合伙人李耀生故去,徐玉森回望一生,不禁流下了淚水。
鐵打的英雄,終究無法抵擋歲月的侵蝕。禁不住時間洗刷和打磨,徐玉森的腰桿逐漸佝僂。他步履蹣跚地行走在后塘村,看著這片深愛著的土地,回想起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
徐玉森的病歷
只可惜馮唐易老,英雄遲暮,他再也不是當初那個能身負百斤重的徐玉森了。時代有新的英雄,歷史逐漸將他遺忘。晚年的徐玉森,在十音八樂的陪伴下,平靜地度過了最后的時光……
七、銘記徐玉森精神
后塘村山田
而今的后塘村,依山面水,交通發達、教育先進,榮獲國家司法部、民政部聯合頒發的《全國民主法治示范村》的光榮稱號,已然成為福建省省級模范村。
“我們后塘村以盛產桂圓聞名,然而現在人們快要忘記,這片栽種果樹的土地,正是當初徐玉森帶領大家開墾的。”
后塘村副書記陳慶芳不禁感慨道,后塘村能夠脫貧致富,過上好日子,離不開先輩們日夜操勞和血汗打拼。
后塘大隊
“吃水不忘挖井人,后塘人應該記住這段寶貴的歷史,莆田人要學習徐玉森開荒造田的精神。現在國家全面提倡鄉村振興,鄉村如何振興?除了需要能夠造血的項目外,更需要徐玉森這般矢志不渝的信念和精神。”
都說“前人栽樹,后人乘涼”,如今的鄉村振興,正好比當初的“開山造田”,都是“功在當代,利于千秋”。
而這條開創者之路,注定是艱難坎坷的。路上會有風雨,會有變故,還可能顛沛流離,極其孤獨。唯有懷抱如徐玉森般堅定的信念,腳踏實地,才能穿越黑暗,最終抵達平靜而又美好的黎明。
徐玉森半身照
“最后,要鄭重地感謝徐玉森,感謝曾經有這么一位獨腿英雄,在后塘村創造了一個大寨式的奇跡。歷史不會忘記有功之人,莆田人民將會記住這個名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