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8年,一戰進入尾聲,德國那叫一個慘,就像風雨里搖搖欲墜的破房子,軍事、經濟、社會、外交,沒一處不危機四伏。這時候德國要是還硬著頭皮接著打,能不能撈個體面的和平呢?
軍事拉胯:興登堡防線垮了,戰略優勢也沒了
興登堡防線,這可是德國西線防御的“王牌”工事,1917年弄好的,當時防御理念那叫一個先進。
它有好多層防御,戰壕密密麻麻,碉堡到處都是,鐵絲網纏得跟蜘蛛網似的,德軍本來指望靠它擋住協約國的進攻。
興登堡防線
可1918年9月29日,協約國聯軍發起大規模進攻。
英軍第4集團軍在炮火掩護下,派了好多坦克往前沖,一下子就把前沿陣地給突破了。
美軍和法軍也跟上,從不同方向猛攻。
德軍拼了老命抵抗,可興登堡防線還是稀里嘩啦地垮了。
這防線一丟,德軍就沒了關鍵的戰略屏障,士氣那叫一個低落,西線戰場基本就敗定了。
興登堡防線
之前德軍雖說在戰術上有點創新,像“滲透戰術”,可還是扭轉不了戰略上的劣勢。
“施里芬計劃”本來想速戰速決打敗法國,結果小毛奇一改,計劃泡湯,戰爭變成了對德國不利的消耗戰。
到了戰爭后期,協約國在兵力和武器裝備上優勢特別明顯。美國1917年參戰,給協約國帶來了大量的生力軍。
1918年,每個月差不多有30萬美軍在法國登陸。可德國呢,打了這么久的仗,兵源都快枯竭了。
興登堡防線
武器裝備方面,德國跟協約國差得遠。就說坦克,德國因為資源不夠,再加上最高統帥不咋重視,產量少,質量還差。英法的坦克不僅產量大,技術還更先進。
法國為了突破興登堡防線,專門研制了超重型坦克,原計劃1919年初FT17坦克產量能達到五位數。
空軍方面,德國一開始靠著優秀的飛行員和先進戰機占了上風,像“紅色男爵”里希特霍芬,打下了八十架英法戰機。
但美國參戰后,協約國飛機數量變多,飛行員水平也提高了,慢慢就掌握了制空權。海軍呢,德國海軍實力不如英國,英國海上一封鎖,德國物資運輸就被卡住了,戰爭潛力大打折扣。
要是德國堅持作戰,新技術應用或許還有一線生機。德國在化學武器方面有點進展,1915年第一次用氯氣,后來又搞出了芥子氣和光氣這些。
化學武器確實給協約國造成了不少傷亡,也帶來了心理壓力。可協約國很快就研發出防毒面具等防護裝備,把化學武器的優勢給抵消了。
敵方失誤也是個潛在機會。
但戰爭后期協約國配合得相當默契,政治和軍事緊密協作,一起制定對德戰略,很難出現大失誤讓德國鉆空子。
而且德國自己還有資源短缺、社會動蕩這些問題,就算有機會也很難抓住。
所以,就算有點軍事轉機,德國想靠這個逆轉戰局,贏得體面和平,可能性基本為零。
經濟崩潰:農業不行、物價飛漲,工業也衰敗了
德國農業本來就不能完全自給自足,一戰一爆發,情況變得更糟。
好多農民被拉去當兵,1914 - 1918年,農業勞動力少了差不多三分之一。
化肥這些生產資料,因為原材料短缺,工業生產也受限,供應不上,農作物產量大幅下降。
1916 - 1917年那個“蕪菁之冬”,就是德國糧食危機的真實寫照。
當時馬鈴薯產量直接減半,德國人只能靠蕪菁這種不咋好吃的東西勉強維持生活。
食物得限額供應,好多人因為饑餓和營養不良丟了性命。
為了維持戰爭開銷,德國政府拼命印鈔票,貨幣供應量一下子就上去了。
1914 - 1918年,貨幣發行量漲了好幾倍,可國內物資根本沒跟上,物價蹭蹭往上漲。
就拿食品來說,1918年食品價格比戰前貴了好幾倍,面包、肉類這些東西變得特別貴,普通家庭根本買不起。
馬克貶值厲害,在國際市場上不值錢了,國際貿易也大受影響。
戰爭消耗了大量資源和勞動力,工業生產缺原材料,也缺人手。
好多工廠因為沒原材料,只能減產,甚至停產,機器設備老化了也沒辦法更新維護。
就說鋼鐵工業,1918年德國鋼鐵產量比戰前少了好多,這直接影響到軍工生產和基礎設施建設,戰爭能力也跟著變弱了。
英國靠著強大的海軍,對德國進行嚴密的海上封鎖,把德國海外貿易通道給切斷了。英國海軍把控著航線,不讓中立國船只給德國運物資。
德國沒辦法進口糧食、石油、橡膠這些戰略物資,工業產品也賣不出去,對外貿易基本就停了。
1916 - 1918年,德國進口量下降了差不多70%,出口量下降了大概80% 。
德國想用潛艇戰打破海上封鎖,確實給協約國商船隊造成了一些損失。
但協約國搞了護航制度,商船隊在軍艦保護下航行,被潛艇攻擊的風險就降低了。
英國還加強了反潛力量,用聲吶、深水炸彈這些武器對付德國潛艇,讓潛艇活動受限。
德國水面艦艇部隊實力差太多,根本沒法跟英國海軍正面硬剛,突破不了封鎖。在這種外部經濟封鎖下,德國經濟都快崩潰了,根本撐不起繼續作戰。
社會亂套:民眾反戰,十一月革命還來“添亂”
戰爭讓德國民眾遭了大罪。好多年輕力壯的勞動力都被拉去當兵了,一戰期間大概有1300萬人被征召,好多家庭沒了頂梁柱。
農村沒勞動力,莊稼種不了,收不了,糧食產量下降;城市工廠因為工人不夠,減產甚至停產,企業面臨倒閉。
物資少,物價還高,民眾日子過得苦不堪言。面包、肉類這些基本生活物資特別稀缺,普通家庭生活都成問題。
大家排著長隊等配給,有的人甚至只能去黑市花高價買吃的。“蕪菁之冬”的時候,好多人就靠蕪菁勉強活著,因為饑餓和營養不良去世的人越來越多。
這么苦的日子,讓德國民眾特別厭惡和害怕戰爭,反戰情緒像野火一樣蔓延開來。1917年,對戰爭不滿的人越來越多,都走上街頭游行示威,要求政府趕緊結束戰爭。
這一年,德國工人罷工就搞了500多次,150萬人參與。1918年,戰爭形勢越來越糟,民眾反戰情緒更強烈了。基爾港水兵起義,就是反戰情緒集中爆發的表現。
起義水兵喊著“打倒戰爭”“要求和平”這些口號,各地工人和士兵紛紛響應,革命一下子就席卷了全國。民眾反戰,給德國政府戰爭決策帶來了巨大壓力,再接著打,國內民眾可不答應,這就削弱了繼續作戰的社會基礎。
1918年,德國爆發了十一月革命。基爾港水兵起義是個導火索,然后起義就在全國傳開了。
11月9日,柏林幾十萬工人和士兵在社會民主黨左翼斯巴達克團號召下起義,把霍亨索倫王朝給推翻了,德皇威廉二世退位,跑到荷蘭去了。各地成立了工人和士兵代表蘇維埃,掌握了地方政權。
革命一爆發,德國國內政治局勢就亂成一鍋粥了。新成立的臨時政府要面對一堆問題,比如穩定社會秩序、跟協約國談和平。
不同政治派別矛盾特別大,社會民主黨、獨立社會民主黨、斯巴達克團這些,在權力分配和國家發展方向上吵得不可開交。
這種政治不穩定,讓德國政府沒辦法制定統一的戰爭決策,也沒法有效組織國家繼續打仗。革命還讓國家凝聚力變弱了,軍隊士氣受影響,士兵都開始懷疑戰爭的意義,這進一步削弱了德國堅持作戰的能力。
外交孤立:同盟國散伙,協約國態度強硬
德國在一戰里的同盟國伙伴,像奧匈帝國、保加利亞、奧斯曼帝國這些,到了戰爭后期,一個個都不行了,同盟國慢慢就散伙了,德國在外交上變得孤立無援。
奧匈帝國作為德國的重要盟友,內部民族矛盾特別尖銳,政治體制也復雜,二元制結構讓中央集權變弱,國家凝聚力不夠。
軍事上,奧匈帝國軍隊戰斗力大不如前,戰場上老是打敗仗。1915年,在巴爾干戰場和喀爾巴阡山脈戰役中接連受挫,元氣大傷,后來就成了德國的“小跟班”。
在意大利和東歐戰區,奧匈帝國軍隊得靠德國支援才能發動進攻,根本沒法給德國分擔壓力。
1918年,協約國軍隊在意大利北部把奧德聯軍打敗了,奧匈帝國軍隊損失慘重。11月3日,奧匈帝國跟協約國簽了停戰協定,承認戰敗,沒過多久就解體成好幾個國家了。
保加利亞在戰爭里也撐不下去了。1918年9月,協約國軍隊一進攻,保加利亞軍隊很快就敗下陣來。9月29日,保加利亞只能簽停戰協定,退出戰爭。
保加利亞一投降,德國南線防線就出現個大缺口,協約國軍隊能通過保加利亞往德國本土推進了。
奧斯曼帝國日子也不好過。軍隊裝備落后,訓練也不行,根本打不過協約國軍隊。1918年10月30日,奧斯曼帝國跟協約國簽了《穆德洛斯停戰協定》,宣布投降。
奧斯曼帝國一投降,德國就少了個重要盟友,協約國進一步控制了中東地區,把德國跟中東的聯系也切斷了。
隨著同盟國一個個失敗,德國在外交上就徹底孤立了。沒了盟友的支持和配合,也沒法再搞有效的聯盟體系。
在協約國聯合進攻下,德國得面對好幾個方向的壓力,根本組織不起有效的防御。這種孤立的外交局勢,讓德國戰爭能力大大削弱,在和平談判的時候也沒什么籌碼,根本爭取不到體面的和平。
協約國在戰爭后期,也根本不想給堅持作戰的德國一個體面的和平。從協約國的戰爭目標來看,他們就是要把德國徹底打敗,重新劃分勢力范圍。
英國作為老牌殖民帝國,想借著戰爭削弱德國的海上力量和殖民勢力,鞏固自己在全球的霸權。戰爭期間,英國對德國實施嚴格的海上封鎖,想從經濟上把德國拖垮。
法國對德國那可是恨得牙癢癢,一戰前德國崛起,對法國威脅太大了,阿爾薩斯 - 洛林地區的爭端更是加深了兩國矛盾。
法國就想在戰爭里把德國徹底削弱,把阿爾薩斯 - 洛林地區拿回來,還得保證德國以后再也威脅不到自己。
美國1917年參戰后,雖說提出了一些“和平原則”,像威爾遜的“十四點原則”,但實際上也是想在戰后世界秩序里多撈點好處,擴大自己影響力。美國想借著參戰,打破歐洲原來的勢力平衡,好在歐洲事務里發揮更大作用。
戰爭后期,協約國軍事優勢明顯,這也讓他們對德國態度更強硬。
1918年,協約國軍隊在西線突破興登堡防線,德軍一路敗退。
這時候協約國覺得勝利在望,根本沒理由對德國讓步,給它個體面的和平。而且協約國國內輿論也都要求狠狠懲罰德國,彌補戰爭帶來的巨大損失。
在這種情況下,德國要是還堅持作戰,只會招來協約國更猛烈的進攻,最后的結局可能更慘,更別想得到體面的和平了。
一戰末期,德國要是堅持作戰,基本沒可能贏得體面的和平。
軍事上,協約國在兵力、裝備和戰略戰術上都占上風,德國就算有點轉機也實現不了逆轉;經濟上,國內經濟崩潰,外面經濟封鎖又突破不了,根本沒法支撐戰爭;外交上,同盟國散伙了,德國孤立無援,協約國也不給體面和平的機會;社會層面,民眾反戰情緒高漲,政治還動蕩不安,國內社會承受力已經到極限了。
一戰給人類帶來了巨大災難,德國在戰爭末期的困境也讓我們看到了戰爭的殘酷。
這也讓我們好好思考戰爭與和平的問題,和平太不容易了,各國得一起努力維護,通過和平談判、外交協商這些方式解決爭端,別輕易發動戰爭,這樣世界才能和平穩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