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一次中藥花費大幾千,它到底是治病的還是“買命”的。
央視報道過養生茶摻假的亂象,本以為避開主播賣的保健品就行了,沒想到這還只是冰山一角,一轉身就被中藥“背刺”了,不僅賣假藥,還把假藥賣出天價,真是有點陰招全用我們消費者身上。
中藥行業曝光的亂象有哪些?究竟誰能守護我們的健康?
本文陳述所有內容皆有可靠信息來源贅述在文章內
老百姓的錢都不是錢?
3月11日伊女士怒氣沖沖的找到封面新聞記者“告狀”,現在的中藥價格那么貴,究竟還讓不讓老百姓看病了,原來伊女士因內分泌失調在家附近的醫療機構就診了,醫生問診后給她抓了14天的中藥讓她調節。
這都很正常,直到伊女士付費的時候得知,這些中藥費用竟然高達2300元,現在的中藥都這么貴的嗎?到底有沒有一個標準的市場價格?不只是伊女士,很多網友都在網上曬過自己的中藥藥方和收費明細,無一例外都是在喊貴。
當然也有很多人覺得并不貴,14天的藥2300元還是便宜的,更貴的伊女士還沒見過呢?可大家想過沒有,我們為什么覺得它便宜?無非是自己見到的都是貴的,所以才覺得它不貴?那為什么會有人覺得它便宜呢?想必是他們見到過便宜的,或者是有懂行的,知道藥材的真正價值,并沒有商家鼓吹的那么貴。
那么現在的中藥為什么這么貴呢?記者對此進行了追蹤調查,揭開了中藥背后的亂象,首先調查的就是易伊女士抓的藥。
伊女士的藥方主要是白芍、肉桂和當歸等19種藥材,其中炒酸棗仁是最貴的,足足有1200多塊錢,它怎么這么貴?到底是治病的還是“要命”的,有人抓15天的藥花了2900元,還有人抓了7天藥花了1000多,最過分的是抓一副藥花4000塊錢。
現在的藥材真的能值這么貴嗎?怕不是商家想錢想瘋了吧,有網友在醫療機構抓完高價藥后錢包實在是扛不住了,就尋思在網上買藥,結果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相同種類的藥材,線上線下竟相差10倍。
就拿最貴的酸棗仁舉例,在醫療機構購買酸棗仁,算下來差不多就是每克3元,而在線上最高的是每克1元,最低的是每克0.2元,多數都是每克0.3元,為什么線上線下差距這么大?難道藥效不一樣?
標準呢?就不能有統一的標準?
有一位治療蕁麻疹的網友,她在線下買的藥將近6000塊錢,而在網上買的才700多塊錢,費用連線下的六分之一多都沒有,明明是同樣的藥材,差距怎么如此大?有網友擔心線上以次充好,線下雖然貴,但有保障,吃起來也安心。
但也有網友支持網上買藥,在網上買不需要付房租等雜七雜八的費用,相對來說成本也低,商家不會增加一些不必要的費用,可以試一試,畢竟都是同樣的藥品,再造假還能假到哪去呢?無非是藥品多少的問題。
可事實真的是這樣嗎?記者聯系了這方面的專家為我們解答困惑,原來線下的藥材貴是真的貴,不同地區,藥材產地不同、炮制方法不同都會對藥材的價格有影響,與此同時藥材的生長周期和等級也對藥材的價格有影響。
簡單來說就看藥材的年份和質量,質量好的,時間悠久的肯定就要貴一些,但一般來說醫生是不會給患者開那么貴的藥的,就比如炒酸棗仁,患者覺得這味藥太貴了不想要,醫生就會換成平替的其他藥物。
炒酸棗仁有寧心安神的功效,主要是治療患者的失眠多夢和心悸等癥狀,既然患者覺得它貴了那就替換成有同樣功效的藥品就行了,也不是非要用它,對于那些強烈要求用炒酸棗仁的,不看價格的就可以給他們用。
其實除了受藥材的影響,藥貴不貴還會看患者的病情深重,病情輕的好治療,不需要放過多藥材,相對來說價格也就便宜了很多,反觀那些病情重的可能會用上蜈蚣、蝎子等動物藥,那在價格上肯定就更貴一些了。
當然醫生的用藥習慣也是有影響的,有些醫生喜歡使用植物藥,有些則是動物藥,這也會影響藥品的價格,不用多說大家應該也都明白,動物藥要比植物藥便宜。
現在的藥材和“股票”一個樣,一會漲一會停的,所以消費者才會有諸多不滿,盡管我們知道它會受很多因素影響,但它一會貴一會便宜的,真的很讓人們心煩,難道它就不能有一個統一的標準嗎?活該我們買貴藥?
誰能守護我們的健康?
既然我們知道藥材的價格受很多因素的影響,那為什么線上甚至是有些地方的線下還賣得那么便宜,莫非這背后有什么貓膩?央視315暗訪記者為我們揭開了背后隱藏的亂象。
有網友給自己母親抓了一副重藥,拿回家打開一看,好家伙,基本都是假藥,還有平替,平替還好說,藥效上可能是有相似的地方,那假藥呢?更過分的是賣假藥就賣假藥,價格卻和真藥不相上下,甚至還比真藥貴。
中藥賣的很便宜的話,或許我們還能發覺有問題,可關鍵是他和真藥一個價格,外表長得也很像,這讓不懂行的消費者怎么分辨?
酸棗仁300一斤,賣藥的商家賊得很,用李李棗仁和枳苣子代替,同樣也是賣300一斤,可實際上他們只有4元一斤和50元一斤,差價不止一點點。
還有把臟柴胡冒充北柴胡、葛根粉木薯粉冒充茯苓,仔細看都不一定能分辨出來,因為兩者長的太像了,就連老中醫都要嘗一下才知道,而這些還都是造假賣假的冰山一角,更令人發指的還在后面。
用桔梗冒充西洋參、用桑枝代替黃芪、從藥廠回收藥渣二次加工之后當做正品來售賣,如果顏色對不上了,他們就通過染色、硫磺熏蒸等手藝給藥品“化妝”,這樣一來不懂行的患者根本看不出區別,有時就連老中醫都分不清。
記者調查發現從重要的原料到成品都有不同程度的造假,質量造假、非法添加屢禁不止,這邊管控住了,那邊就又出現了,甚至在該行業上已經出現專業的“規模造假”,從原料到成品已經出現完善的造假產業鏈了。
那些用假藥替代的如果沒有問題還好,我們只是被騙錢了,但如果患者吃完假藥身體出了問題,甚至是鬧出人命,那時候又該怎么辦呢?為什么中藥制假亂象屢禁不止?是打擊力度不夠大?還是不法部門太狡猾?
如果不是315記者暗訪調查把這些亂象曝出來,我們老百姓還都蒙在鼓里不知情?誰也不能保證自己一輩子不生病、一輩子不吃藥,可該行業的這些亂象不解決,我們又怎敢放心地吃藥呢?我們的健康又由誰來守護呢?
信息來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