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內容均引用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末已標注文獻來源,請知悉。
2025年開春,中國各地正在上演一場轟轟烈烈的土地大回收,北京與廣東率先重啟了停滯數年的土儲專項債,廣東15城大手一揮直接入市353.7億,涉及161宗土地。
地方政府為何突然開始搶地了?這樣的土地大回收真能救樓市嗎?
2025土地收儲大年來了!
政府出手一項都是大手筆,廣東省又有一次成了時代的急先鋒,春節剛過就推出了大計劃,15個城市先后參與,涉及土地多達161宗,面積足有684.4萬平方米,計劃收儲總金額更是高達353.7億元。
惠州一地就要掏出127億元來收儲土地,這個數字讓很多業內人士分分感嘆,看來時代的風又要變了!
北京也不甘落后,在2月份發行了462.9億元新增專項債券,其中116.87億專門用于土地儲備,這筆錢直接砸在了舊宮鎮和房山良鄉大學城在內的25個項目。
看來這次北京政府是要動真格的,這些大動作都在預示著2025年地市場將會是土地收儲大年。
這些年專項債已經沉寂了好久了,這次高調重啟的目的很明顯,就是為了盤活那些躺在市場無人問津的土地,進一步優化房地產市場的供需結構。
地方政府之所以選擇這個時候動手,也是因為天時地利人和俱在了!
最近幾年我國房地產市場是一路下滑,房產不景氣已經成了全民共識,許多房企拿了地卻沒錢開發,導致了大量土地閑置。
如果任由這種情況持續下去,不僅會拖累地方財政,還會讓整個房地產市場的供需關系更加失衡。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調控性優勢在這個時候顯露無疑,不出手進行土地收儲不光可以回收閑置土地,還能利用專項債資金重新調配這些土地用途。
如此一來地方政府不但緩解了土地庫存壓力,也是在給未來的自己增加財政收入。
為什么要大規模收地?
看問題要透過現象看本質,土地收儲行動并不是簡單的面子工程或者政績需求,只是各地政府迫于現實經濟和市場壓力下做的選擇而已。
很多房企資金鏈處在重壓之下就是這個時代的現實,之前用錢拿了土地,現在資金鏈緊張沒法開發是個現實,這些閑置土地一直閑置下去將會成為城市的傷疤,土地資源浪費不說,還會嚴重影響政府對于土地的規劃。
再加上我國不少城市的房地產市場已經進入了死循環,現在已經到了政府必須出手解決房地產困境的時候了。
房地產企業無力開發已經成了全國的通病,一線城市尚且如此,那些二三線城市面臨的問題也就更加棘手了,現在的市場預期不好,房子賣不出去,資金回籠不了,工程只能停工。
這種情況下的地方政府土地收儲就變得非常重要,只要政府通過專項債融資,就可以把企業無力開發的土地收回來,不僅能緩解企業的資金壓力,也能避免土地資源浪費。
第二個原因是土地庫存壓力大,我國二三線城市的土地和房屋庫存已經非常高了,房地產熱潮退去之后,有大量庫存房屋被曬在了沙灘上,舊有房屋不消化,房地產企業根本就不可能去開發新的土地,整個市場已經供大于求了,繼續開發只會讓困局愈演愈烈。
房地產對于整個國家經濟的拉動作用是巨大的,如果任由這個問題繼續發展下去,很多地方的經濟將會隨著房地產的垮臺而拖垮,房地產行業的相關鏈條行業也會進入持續低迷的狀態。
從政府層面來講,是很難直接干預庫存商品房問題的,但是卻可以利用收儲行動直接減少市場上的土地庫存,避免土地價格和房價雙跌,至于商品房則可以利用更加溫和的調控政策慢慢消除庫存,這樣幾年之后我國的房地產問題也就解決了。
第三個原因則是和房地產市場的供需結構調整有關,地方政府可以通過回收閑置土地更加靈活地調整土地用途,一些原來規劃用途為商業的土地現在可以根據實際情況調整為住宅。
這種靈活性有助于地方政府優化城市土地利用結構,讓每一塊土地都能發揮最大效益,專項債資金不僅可以用于收儲土地。
政府還可以根據當地具體情況進一步對地塊進行修路通電通水等基礎設施建設,這些工作會對未來的土地出讓和開發產生更強的促進作用。
那土地收儲政策和大城市的房價有關系嗎?關系可大了!地方政府可以通過收回閑置土地避免土地價格的過度下跌,還能控制未來的土地供應量。
減少土地供應,就減少了未來商品房的上市率,這樣就可以從根本上消化城市商品房庫存,一段時間過后房地產市場的供需關系就會逐漸回歸平衡,房價也會趨于穩定。
打響百億收儲第一槍的北京樓市能回暖嗎?
緊隨廣東的北京能通過一系列的土地政策讓樓市重新回暖嗎?北京和廣東的這一系列行動是有國家政策支持的,去年10月自然資源部就已經發布了相關通知,明確提出地方政府可以通過專項債來收儲閑置土地。
在這方面北京是可以作為風向標存在的,作為一線城市,北京的土地市場和房地產市場一直是各地的標桿,過去幾年到房地產下行,北京也沒能獨善其身,城市中有了大量閑置土地無法有效開發。
商品房庫存的現象雖然沒有其他二三線城市那么嚴重,但是二手房掛牌率一直再向上攀升,商品房交易市場持續萎靡,房價也已經出現了松動。
通過這種大規模的土地收儲和專項債融資,北京希望在一定時間后一舉解決多個問題,不光是盤活閑置土地,還可以通過政策優化土地用途并減輕房企資金壓力,最終推動房地產市場的回暖。
這次北京的專項債資金不光是簡單的土地回收,還包括對土地進行一級開發。
所謂的一級開發其實就是土地進行基礎設施建設,以前的老話兒叫三通一平,通水通電通氣加上平整土地,要想富先修路,在城市發展這個層面上,想要讓土地具備更好的利用價值,就必須要把基礎設施水平提高上去,只有這樣才會讓土地真正具備再次出讓和開發的條件。
舊宮綠隔地和良鄉大學城的拓展項目在之前的開發中就有一些粗暴,現狀并沒有之前規劃的那么完美,所以也成了這次整改的重點對象,等到這些土地被重新整理和優化之后,將會以全新的姿態面向市場,那個時候桎梏這些地區發展的難題將會迎刃而解。
這些年來北京在政策上一向是趨穩的,這一次敢為天下先的行動已經引發了不少市場機構的關注。
方正證券的最新研究報告就指出,隨著專項債資金的逐步落實,收儲土地的再開發工作將加速推進,市場上的增量土地供應會逐步減少,供需關系會進一步改善。
方正證券也已經根據現在的政策執行情況進行了預測,如此大規模的資金投入將會在未來6到12個月內逐步傳導到房地產開發和銷售環節,從而推動整個市場的回暖。
東吳證券也認為北京的大規模土地收儲意義是重大的,至少給其他城市提供了一個樣板,現在有些地方的城市對于土地收儲政策還是持猶豫態度的。
一旦北京的相關政策取得良好的效果,在全國多地同時鋪開,廣州深圳上海這樣的一線城市大概率也會跟進北京步伐,加大土地收儲和專項債的使用力度。
到那時困擾我國多年房地產下行將會得到極大的緩解,我們也可以把這次的土地收儲行動看成是國家轉型的一個機會。
土地出讓金一直是地方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很多政府的財政太過依賴土地,房地產市場的低迷也直接影響了各地的財政收入,2024年廣東全省的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同比下降28.9%。
只不過是全國各地財政壓力的縮影而已,許多地方政府的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建設都面臨著資金短缺的困境,專項債的入局就是一條新路子,重啟土地收儲就可以給地方政府帶來新的財政收入,從而緩解部分財政壓力。
不過凡事一定是有利有弊,市場中也出現了一些不同的聲音,有人認為土地進行大規模收儲和再開發雖然可以在短期內緩解房企的資金壓力,也能一定程度上改善供需關系,推動市場回暖。
但是歸根結底還是要看房地產的流通性的,如果人們對于房地產市場的預期繼續低迷,就算是通過專項債收儲和再開發也難以徹底扭轉整個市場的下行趨勢。
結尾
是騾子是馬都要拉出來遛遛才知道,看來2025年下半年將是檢驗這次土地收儲行動成效的關鍵時期。
不管如何北京已經邁出了第一步邁,接下來的戲就要看市場怎么唱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