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改越熱鬧,青年教師越需要冷靜下來,不妨“落伍”一點,少去卷潮流、卷科技、卷狠活,把更多精力放在閱讀、思考和實踐上,回歸教育的初心。
作者 | 劉 強
東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教師
近日,我觀摩了一場師范生的模擬課堂比賽現場,選手的能力素養、教學追求讓我由衷地敬佩。驚嘆之余,我想起了自己在上大學的時候,導師寫給我的評語:“教學形式的變革創新固然重要,但內容為王的教學定律才是改革創新之本,否則就容易變成舍本逐末。”時過境遷,對當年恩師的一番心意有了更深的體會,我想借助兩句詩來說明。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我時常感到困惑,面對各種各樣的“設計與方案”和五花八門的“科技與狠活”,作為青年教師,我們應該以一種什么姿態、什么表情面對學科、面對課堂、面對學生?我與這些聲音周旋了許久,并把頭腦中混亂的東西歸結為3種類型。第一類,不知道學習到底怎樣進行。比如“學生主體”“把課堂還給學生”“以學生為中心”“深度學習”“教師要少教,多讓學生學”……第二類,不知道課堂到底怎樣打造。“翻轉課堂”“智慧課堂”“無生課堂”“高效課堂”……第三類,不知道學科到底怎樣抵達。“議題式”“情境”“整本書”“大單元”“問題鏈”“任務群”“跨學科”“一體化”……
學校教育終究是需要具體而非抽象的人去推進,終究是需要一批又一批青年教師通過一堂堂課去落實,它不是一場功利化的競賽,而是一場“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接力跑。這就要求青年教師保持足夠的耐心,懂得慢工出細活的道理,急于求成是不行的。同時,也需要青年教師多幾分鈍感,不去趕時髦,不去擺花架子,而是多下點笨功夫,平常一些又有何妨?大道至簡,什么是青年教師的道?就是沉下心來多讀好書,這樣才能放平身段把書教好,讓教師的言語有味、面目可愛。
這個教法還沒整明白,一個更新鮮的教法又出現了。到頭來卻發現,教的是什么內容顯然比教法更重要,更有贏得人心的魅力。青年教師的課堂魅力絕非技術、潮流、熱點所能提高的,絕非堆砌、羅列、搬移所能躍升的,它只能來自思維層面的學科素養和心靈層面的人格素養,只能來自面對學科和學生時沸騰的熱血、躍動的思想和閃光的智慧。
“心地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這次觀摩,我發現基本沒有一位參賽者使用的是教材提供的欄目,而是僅使用教材正文,然后鏈接熱點事件,這引起了我的反思。教材提供的閱讀和思考、探究與分享、相關鏈接都是極其典型的,大家為什么會跳過教材里的內容?同一本教材,同一個道理,成百上千個事例可以講,成百上千個PPT、成百上千種課的樣子也就出來了,可謂是“亂花漸欲迷人眼”。但成百上千個事例,其問題的有效性、互動的規范性、思維的可測性真的未必有教材提供的好。
我不認為使用教材提供的內容來教學是落伍的表現,只要不是照本宣科,我認為這也是一種心地清凈下的弘道追求,看似“退步”,其實是在“向前”。當然,不是單純去講一本現成的教材,而是讓教師在本學科權威成果的海洋中遠航撒出大眼的網,撈出夠分量的魚帶回給學生,傳播最有價值的思想。知識的原始形態七零八落、混亂如麻,這就需要青年教師建構起散亂知識之間的內在邏輯關聯,呈現出教材的原理體系。篩選有價值的知識內容,構建有邏輯的結構體系,開創更易于傳播的形式,這是導師傳授給我的教學理念。
用事與理的關系來說,應該先將功夫下在理上,不要事大理小、事深理淺、事多理少,盡量不要孤立地講事實,而是把事實歸類聯系起來講,用發展的眼光看待事實,用科學理論預測未知的事實,堅定學科理論上的自信和自覺。
教育的根本不在于“教”,而在于“育”。AI時代,知識獲取與技術提升變得越來越容易。在時代變革面前,青年教師要想贏得勝利、站穩講臺,最根本的還是要把立德樹人的“育”作為第一基本功,耐得住心性,等待“腹有詩書氣自華”,等待“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的到來。
課改越熱鬧,青年教師越需要冷靜下來,不妨“落伍”一點,少去卷潮流、卷科技、卷狠活,把更多精力放在閱讀、思考和實踐上,回歸教育的初心。
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不錯的話
歡迎【關注】&【星標】&【轉發】
來源 | 中國教師報
編輯 | 白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