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沈戰役后,國軍為何能從海上成功撤退?
1948年遼沈戰役,國軍錦州、沈陽、廖耀湘兵團全軍覆沒。但是,四野未能抓住戰機,10多萬國軍從海上成功撤退。
劉玉章的52軍本來劃歸廖耀湘的西進兵團,后來被蔣介石派去執行奪取營口。
廖耀湘兵團在遼西走廊覆滅后,劉玉章膽戰心驚,不停地給杜聿明發去求救電報,要求海運撤退。
11月1日,蔣校長派來的登陸艇和商船終于靠岸。劉玉章下令破壞重型武器,打死馬匹,盡量保證人員上船。
11月1下午,東北野戰軍第九縱隊抵達營口郊外,司令員詹才芳和政委李中權立即對營口守軍發起攻擊。
劉玉章指揮下,52軍發起反擊,9縱長途強行軍,指戰員們非常疲勞,重武器沒跟上,被迫撤退。
劉玉章將撤退計劃向各師傳達,命令外圍據點留30個排哨,每哨安電話1部,在適當位置隱蔽卡車1輛,各排哨依現有工事掩護主力撤離,待大部隊登船后,各哨同時后撤,乘卡車直奔碼頭。
劉玉章命令,整個連上船,連長才能上船。整個營上船,營長才能上船。以此類推,保證每個部隊都能全部撤退。
上船撤退中,52軍炮兵營上船后,有人因天黑無燈,點了一支蠟燭。引起火災,將炮兵營大部燒死,運輸船也報廢了。
到11月2日凌晨5時,劉玉章的第52軍軍部及第25師基本完整,3萬多人大部分撤出來了。
隨著沈陽、營口被解放軍攻占,杜聿明指揮葫蘆島的10多萬國軍撤退。
為了能夠迷惑解放軍,杜聿明派出小股部隊出擊,造成要經過錦州的假象,他下令各部隊立即封鎖島上消息,不準居民接近和出入,并命令將西海口一帶漁船及其他大小船只一律扣留,不準出海,以備部隊撤退時登艦之用。
對于葫蘆島撤退,杜聿明的保密工作做得很好,在各部隊分批上船撤退時,官兵們還不知道自己要開到什么地方去,直到快開船前幾分鐘,才由杜聿明親自填發部隊開船命令,指定部隊登陸地點,中途不得停泊。
由華北調來的62軍和92軍21師撤至秦皇島;獨立95師撤至天津塘沽港,52軍及暫62師撤至上海。
54軍闕漢騫部最后撤退,第8師,198師及暫57師互相掩護撤退。
11月8日上午,在部隊基本撤離后,杜聿明乘一架飛機離開葫蘆島飛往北平,其余人員則輪船先到上海候命再轉徐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