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下的綜藝領域,《再見愛人》無疑是一顆璀璨奪目的明星。自 2021 年第一季開播以來,憑借獨特視角與真實情感呈現,迅速抓住無數觀眾的心。到了第四季,節目熱度持續攀升,連續兩個月占據話題高地。微博數據顯示,節目相關閱讀量已突破 64.4 億,熱搜詞條多達 566 個;抖音平臺上,相關詞條播放量最高達 46.5 億次。從嘉賓人設引發爭議,到對節目是否有劇本的質疑,這檔以探討正確婚戀觀為主題的婚姻紀實觀察真人秀,精準把握當下流量密碼,巧妙牽動網友情緒,被網友親切地稱為 “離婚屆春晚”。
如此高的熱度背后,有著深刻的原因。婚姻,作為大眾生活的重要議題,一直備受關注。現實生活中,許多人在婚姻里經歷著艱辛與不易。《再見愛人》將婚姻中的矛盾以真人形式搬上熒幕,讓觀眾能從中找尋到自身生活的影子。夫妻間日常的爭吵、長期積累的情感糾葛,都極易引發觀眾的強烈共鳴。觀眾看到節目中夫妻的相處模式,就如同看到自己婚姻中的片段,這種強烈的代入感使他們對節目產生濃厚興趣。
其次,節目為觀眾提供了情感宣泄的出口。在婚姻中,人們常常遇到問題,有些雖覺不妥卻難以清晰表達。節目嘉賓充當了觀眾的 “嘴替”,當看到嘉賓將那些難以言說的情感與矛盾直白展現時,觀眾會感到酣暢淋漓。比如,節目中有的嘉賓勇敢表達在婚姻中的委屈與不滿,讓有相同經歷卻一直隱忍的觀眾感同身受,仿佛自己的心聲也得以釋放。
再者,觀眾點評與圍觀的欲望在節目中得到充分滿足。過去,受 “家丑不可外揚” 觀念影響,人們多選擇私下解決婚姻問題,很少公開討論。而在《再見愛人》中,觀眾可以大方地對嘉賓的婚姻問題進行評論與探討。他們仿若婚戀專家,對嘉賓的每個行為、每句話都深入分析,給出自己的見解與建議。這種參與感讓觀眾樂在其中,他們在評論區抒發觀點,與其他觀眾互動交流,形成獨特的社交氛圍。
然而,就在觀眾對《再見愛人》癡迷之際,節目中的兩位嘉賓麥琳和楊子卻遭到全網抵制。節目評論區 24 小時內涌入 27 萬條抵制留言,這一現象極為罕見。那么,觀眾為何對他們如此反感呢?
先看麥琳,她在節目中的一些行為引發眾怒。與丈夫李行亮相處時,她情緒常常失控,頻繁發脾氣、指責對方,被觀眾貼上 “瘋女人” 的標簽。在觀眾看來,她的行為過于極端,缺乏對丈夫最基本的尊重與理解。面對問題,她不是積極溝通解決,而是一味宣泄情緒,這讓觀眾大失所望。觀眾希望看到嘉賓在節目中展現積極解決婚姻問題的態度,而麥琳的表現顯然與觀眾期望相悖。
再看楊子,他與黃圣依的相處模式備受爭議。節目中,楊子展現出 “打壓式寵妻” 行為,常對黃圣依的穿著、言行等進行批評,盡管他稱這是愛的表達,但在觀眾眼中,這更像是控制與打壓。例如,在一次騎馬場景中,楊子對黃圣依的騎馬姿勢和表現指責過多,讓黃圣依顯得十分委屈。這種行為讓觀眾覺得楊子不尊重黃圣依的感受,沒有給予足夠的支持與鼓勵。而且,楊子的一些言行被認為過于自我,只考慮自身感受,忽略了黃圣依的需求。
那么,為何觀眾對麥琳和楊子如此抵制,卻又對節目本身喜愛有加呢?這背后反映了觀眾復雜的心理。一方面,觀眾對婚姻有自己的理想與期待,希望在節目中看到真實、健康、積極的婚姻關系。當麥琳和楊子的行為與觀眾心中的理想婚姻相差甚遠時,自然會引發反感與抵制情緒。他們希望通過抵制表達對不良婚姻行為的不滿,同時期望節目能引導正確的婚戀觀。
另一方面,觀眾對節目的喜愛并不意味著會接受所有嘉賓的行為。節目本身的形式與內容,如真實的婚姻記錄、嘉賓間的情感碰撞、觀察團的精彩點評等,都極具吸引力。觀眾觀看節目時,更多是將自己代入整體婚姻情境,從不同夫妻的相處中汲取經驗教訓。對于個別嘉賓的不良行為,他們會單獨批判,這并不影響對整個節目的喜愛。
從更深層次看,這種一邊喜愛節目、一邊抵制嘉賓的現象,反映出當下綜藝生態的一些問題。節目組為制造話題與流量,常選擇有爭議性的嘉賓,期望借助其話題度吸引觀眾關注。麥琳和楊子本身就有一定話題度,節目組將他們納入節目,無疑是想借其熱度提升節目關注度。然而,這種做法存在風險。當嘉賓行為嚴重偏離觀眾價值觀時,就會引發抵制,甚至對節目產生負面影響。
同時,營銷號在其中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為吸引眼球,營銷號常刻意傳播嘉賓的敏感詞條,如麥琳的 “瘦到 98 斤” 等,進一步放大嘉賓的爭議點。在這種信息轟炸下,觀眾更容易被引導產生極端情緒。即便抵制聲浪最猛的網友,也在無形中為事件貢獻點擊量,形成 “罵得越狠播得越火” 的畸形生態。
在這場輿論風暴中,節目組面臨巨大壓力。《我們的爸爸》節目組緊急刪除麥琳鏡頭,這一行為不僅刪除了某個藝人,更動搖了觀眾對行業的信任。觀眾期望看到的是一檔能真實反映婚姻面貌、引導正確婚戀觀的節目,而非為流量不擇手段的節目。若節目組不能妥善處理嘉賓行為與節目價值觀的關系,即便短期內獲得高流量,也難以長期贏得觀眾的喜愛與尊重。
《再見愛人》的火爆與麥琳和楊子的被抵制,看似矛盾,實則反映出觀眾對婚姻真實、健康呈現的渴望,以及對不良婚姻行為的批判。這一現象為綜藝行業敲響警鐘,在追求流量的同時,更應注重節目內涵與價值觀的引導,唯有如此,才能真正贏得觀眾的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