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產生焦慮與壓抑,很大程度上源自于父母。
下面九州金榜家庭教育帶你了解什么樣的父母容易養出情緒抑郁焦慮的孩子:
九州金榜家庭教育是一家以家庭教育為核心,面向家長以青少年心理問題疏導幫扶為主體,專注于解決青少年叛逆抑郁、逃學厭學、膽小懦弱、沉迷手機網絡、缺乏上進心、親子關系失和等問題的綜合性心理服務機構。現有員工800余名,其中包括10余位國內外知名特聘專家教授,和200余位專家導師,成功案例達60000余例,贏得了客戶和社會各界的廣泛好評。
1、愛抱怨和發脾氣的父母
根據研究發現:人格形成的后天因素與早期成長環境有關,父母與孩子的早期互動中潛移默化地決定了孩子的性格。
孩子比我們想象中更敏感。
當父母不能讓孩子感覺到安全的時候,孩子的心理應對系統就會出現:焦慮、抑郁、強迫、躁郁等情緒。
2、經常在孩子面前哭訴
“我們這么辛苦都是為了你”、“要不是因為你,我早就…”這些話常被父母掛在嘴邊。 父母時常把孩子當“垃圾桶”,然后無限擴大自己的情緒,卻從不考慮孩子的感受。
但事實上,孩子聽到這些話,心里并沒有多感動。
反而會有深深的負罪感,會覺得“父母過得不好,都是自己造成的,如果不優秀就對不起他們”。 父母的付出感,會讓孩子對自己陷入深深的懷疑,從而產生嚴重的心理問題。
3、總是忽視孩子的父母
心理學有一個詞叫“存在性焦慮”,指的是當孩子無論說什么,做什么,父母都是一種冷漠和敷衍的態度,這讓孩子覺得自己沒有存在感,不被愛。 父母長期性地對孩子情感漠視,它就像一場“冷暴力”,會讓孩子覺得“我不被愛”。
根據中科院心理研究所曾對1511名兒童做了一個問卷調查,結果發現:
在身體虐待、情感虐待、性虐待和忽視這四大暴力行為中“忽視”導致孩子抑郁焦慮的最大可能性。
每個孩子都渴望被關注、被在乎,它是孩子安全感的來源。
所以,父母切忌對孩子無關回應。
盡量與孩子進行情感上的互動,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存在,感受父母的愛。
父母應該時常反思:我們對孩子的愛??是否正確,我們給孩子的要求是否適當,我們給孩子的壓力是否過大,我們給孩子的,是否是他們想要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