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治是大清的第三任皇帝,也是滿族入主中原后的首位皇帝。順治在清朝歷史中,執政的時間并不長。不熟悉清史的人并不會知道,在順治的兄長豪格與多爾袞爭奪大汗之位時,是索尼與鰲拜聯手力挺,才讓大汗之位在皇太極一脈得以延續,最終汗位落到了順治帝的頭上。可見時過境遷,鰲拜也曾有忠心耿耿的一面。崇德八年皇太極離世,由于生前的皇太極未預定儲君人選,所以在他猝死以后,清廷高層隨即陷入內斗之中。在清廷高層各方角逐之下,精明的多爾袞最終讓步,以封自己為攝政王作為交換條件,擁立皇太極第九子福臨為帝。
這位年幼的皇帝,雖然尚不諳世事,但在滿族奮勇精神的影響下,卻養成了爭強好勝的性格。順治執政清朝的第十四年,他在北京城一座寺廟內禮佛期間。順治帝結識了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僧,交談期間順治詢問老僧:大清朝還可以延續幾代?高僧聽罷后沉吟良久,才緩緩說出十四個字:十帝在位,九帝囚,還有一帝在幽州。順治對于老僧所說的十四字預言,十分不解,但他畢竟是大清皇帝,十分關心清朝國運。于是隨后順治帝又心急如焚地追問老僧,清朝國祚會滅于何人之手?老僧閉眼沉思片刻后答道:我身不殘,國祚不滅。
對于高僧說出的十四個字,當時在場的眾人均不能理解。后來清朝歷經九任皇帝,傳位傳到了溥儀這一代。在溥儀宣告退位,被趕出紫禁城的同時,大清國隨之也宣告滅亡。被趕出紫禁城的溥儀,在日本人的支持下,于東北地區建立了所謂的滿洲國。這時候不知道他從哪聽來了,昔日老僧所留的十四字語言。溥儀不禁感慨,老僧真是一位高人,為何溥儀要這樣說呢?原因很簡單,從順治帝到溥儀,清朝剛好歷經十位皇帝。這便印證了老僧十四字語言中的那句:十帝在位。
其中第九任皇帝光緒,一輩子受慈禧的鉗制,后來他更是被幽禁于皇宮深處。這便印證了老僧的那句:九帝囚。溥儀在東北建立了偽滿洲國,雖然表面上已經與清朝沒有太大關系,但實際上卻還是大清朝的延續。所以老僧的那句還有一帝在幽州的預言,也實現了。正是因為老僧的話逐一應驗,溥儀才會感慨,老僧是一位高人。
老僧的十四字預言,經溥儀證實已經逐句應驗。那老僧最后所留的話,又是什么意思?這句話應驗了嗎?這就要從溥儀的名字說起了,儀作為古時候的繁字體,是包含一個我字的。根據傳統,為了避尊者忌諱,古人在書寫儀字的時候,都會少寫一筆。儀字不完整便是殘。當溥儀退位不再是皇帝的時候,人們在書寫儀字的時候,也就不必再有所忌諱。那時儀字完整了,也就宣告著大清的滅亡。看來老僧那句:我身不殘,國祚不滅的預言,也是應驗了的。
這便是野史中記載:在滿族人之間,口口相傳的清朝滅亡讖語。另外還有一條,便是滅建州者必是葉赫也。這句讖語又關乎葉赫貝勒金臺吉,東哥以及努爾哈赤之間的一段恩怨情仇。野史故事固然有趣,不知道您有沒有一個疑問。為何清朝皇室都信奉佛教呢?比如順治,孝莊,康熙,蘇麻喇姑,雍正等。
這是因為蒙古族在清朝時期的地位僅次于滿族。滿族人為了壯大自己的力量,以便入主中原,滿蒙高層之間就形成了通婚的習俗,孝莊就來自蒙古科爾沁。由于蒙古人信奉藏傳佛教,隨著頻繁的聯姻,藏傳佛教也很快傳入了滿族。入關前的大清在盛京大量興建寺廟便是佐證,而承德避暑山莊的許多喇嘛廟也是佐證。
甚至滿族人還一度將佛教神坻,納入了薩滿祭司中。在給孩子取名字的時候,滿族人更是多有用到:"觀音保","菩薩保"等名字。可見佛教信仰在滿族人間影響之深廣。順治成為清朝入關后的,首位皇帝以后,滿族文化也開始受到了漢家文化的影響,隨之清朝皇室,也就不再只信奉藏傳佛教,而是改為信奉漢傳佛教。清朝歷代君主,提倡滿漢聯姻,便是為了讓漢族不排斥滿人。清朝君主信奉漢傳佛教,道理與滿漢聯姻一樣,也是為了被中原人接受,便于滿人統治中原。但為了保證清朝皇室血統的純正性,清朝皇室依然只在滿族人之間進行聯姻。
參考資料《清史稿》《滿文老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