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死后,諸葛亮開始獨攬蜀國大權,當時天下格局依然是三方各自對立的態勢。為了蜀國利益,諸葛亮決定與東吳重修舊好。公元299年,諸葛亮派親信鄧芝前往吳國游說吳主孫權恢復昔日兩國的聯盟關系。自此刻開始吳蜀兩國,再次結成軍事同盟,雙方將聯手共同對抗實力強大的魏國。當時諸葛亮還與孫權約定,兩國攜手滅了魏國以后,雙方將以函谷關為界,重新劃分天下。一時間吳蜀兩國又成為了關系親密的盟友,然而諸葛亮和孫權都明白,兩國不會永遠是彼此的朋友,結盟的選擇只是因為符合兩國利益的需求,所謂的結盟不過是面對實力強大的魏國時,吳蜀兩國各自做出的妥協。
吳蜀之所以結盟,是因為魏國太過強大,一旦兩國攜手滅了魏國,那么吳蜀兩國必然會再次兵戎相見。諸葛亮依然記得吳國趁火打劫,背后偷襲蜀國之事。吳蜀都曾討伐過魏國,當時雙方還事先商議,兩國從兩路出兵,讓魏國首尾不能兼顧。但到了真正用兵時,雙方卻又相互觀望按兵不動,準備趁機從背后偷襲盟友。諸葛亮與東吳不僅需要相互配合,還需要相互提防著對方。諸葛亮一生多次統率蜀軍北伐,每次北伐前他都會派遣蜀國將領到吳蜀兩國的邊界處去設防巡視,以免再次被吳國背后偷襲。
公元316年,諸葛亮北伐,他將原本駐守永安地區的李嚴調到江州。隨后諸葛亮又命陳到前去鎮守永安,當時的諸葛亮更是將蜀軍中最精銳的白毦兵交給了陳到。永安正是吳蜀兩國間的邊陲重鎮,陳到也是昔年統率劉備親兵的將領。諸葛亮派陳到這樣重要的武將到永安去駐防,就是防備著東吳再次從背后偷襲。安排完陳到駐守永安后,諸葛亮還給自己的兄長諸葛瑾去了一封信。
在信中諸葛亮明確表示,自己在永安和江州都設下了重兵。諸葛亮就是想借給兄長去的這封信,警告孫權不要趁著蜀國北伐之際故伎重施。諸葛亮死后,姜維也曾多次北伐,即使如此姜維也謹遵諸葛亮昔日的囑托,從未傾盡蜀國全部兵力北伐。姜維總會在永安留下一萬以上的精兵,來防備著東吳。哪怕是蜀漢滅亡時,姜維也不準這支精兵回援。諸葛亮病逝以后,東吳果然前來進犯,對此早就時刻提防著的蜀國,并沒有讓吳國占到什么便宜。
公元263年,鄧艾神兵天降進逼成都,身在成都城內的劉禪當即選擇納表投降,蜀漢滅亡。當時的吳國便以援救蜀國為名義派兵西進,想要坐收漁翁之利,襲取永安。吳軍怎么也不會想到,蜀國滅亡之后永安的蜀軍卻沒有回援成都。在吳蜀兩國邊界處的永安城外,準備趁火打劫的吳國大軍,被蜀國將領羅憲擊退。諸鄧艾偷襲成都,劉禪放棄抵抗時,羅憲正在駐防永安。由于劉禪投降太快,各地蜀軍尚且來不及馳援。劉禪投降魏國后,曾給羅憲去封親筆信。在信中劉禪命令羅憲率大軍駐扎在永安城外,準備向魏國投降。
此時吳國之主已經是孫休,孫休以援助蜀國的名義,派出大軍進攻蜀國巴東郡。羅憲本不愿意投降魏國,但他更不齒吳國的背信棄義。隨即在永安城,羅憲憑借幾千蜀軍就抵擋住了吳國來犯的幾萬大軍。司馬昭得知吳國準備趁火打劫的消息后,立即派出荊州刺史胡烈統兵2萬,前去攻打東吳的西陵郡。此時羅憲已經抵擋吳國大軍六個月之久,孫休眼見永安無法攻克,吳國的西陵郡又遭到魏國大軍的進攻。無奈的孫休只好下令撤軍。
永安之圍解除后,司馬昭重賞羅憲,想要讓羅憲投降。羅憲知道姜維也投降魏國后,深知蜀國大勢已去,隨即接受了司馬昭的重賞,投降魏國。司馬昭讓羅憲繼續任職巴東太守,陵江將軍之職,只不過此時羅憲效忠的對象已經不是蜀國,而是魏國。司馬昭為了彰顯自己有別于蜀國的重賞,更進一步封羅憲為萬年侯,讓他繼續帶兵鎮守永安。
諸葛亮做夢也不會想到,羅憲率軍抵擋吳國大軍之戰,是蜀國最后的謝幕之戰。昔年關羽手握重兵都在吳軍手上吃了大虧,寂寂無名的小將羅憲卻憑幾千人馬就替蜀國守住了邊陲,盡了最后的忠誠。編者相信如果不是劉禪投降太快,像姜維、羅憲、霍戈(霍峻之子)這樣的將領,還是能保蜀國國柞延續很多年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