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兼母親與藝術家的身份,蔣雨以平均一年半一次個展的頻率高效運轉。個展“半夢浮生中的提問”之后,2025年春天她帶著個展“褶皺與浮光”在上海亮相。此次展出的30余件新作,延續了她一貫遵循的立足于現實,并以“純真”原則來進行深入研究和實踐的工作方法,同時也在發生改變。她的每一次改變都與女兒有關。恰如女兒出生后創作題材和風格的變化,與女兒一同成長的蔣雨的繪畫,在女兒進入青春期后步入新階段。
再一次長大
“比起我帶給女兒的快樂,女兒給予我的更多。縱使偶爾也會鬧矛盾,但我們還是無話不談的好朋友。”蔣雨對《藝術栗子》說。誠然,隨著女兒的出生,此后的每一張畫都少不了與女兒的牽絆。
蔣雨在個展“褶皺與浮光”展覽現場
蔣雨在成都的工作室
如果說生育是很多女性藝術家跨不過的一道坎,在蔣雨這里則是順滑且自如。1981年出生于四川成都的她,在家人的呵護中長大。小時候,媽媽知道她想學畫畫,二話不說就帶她報班;外公帶她外出寫生,外婆給她買畫畫的本子和顏料;在美院教書的表舅媽,親自傳授她畫畫的技能。當女兒變成母親,這個愛的接力棒自然傳遞到蔣雨手中——女兒成為她的靈感繆斯。
美術史中不乏描繪女兒的經典畫作,像蔣雨這樣將女兒作為主要母題的并不多。這意味著,她既要處理與女兒的瑣碎日常,也要隨時帶有藝術家的觀察,捕捉那動人的情緒與微妙的感受。
蔣雨個展“褶皺與浮光”
2025.3.8-4.9 玉蘭堂(上海)
女兒的到來,讓原本作息不規律的蔣雨,有了固定作息表。為了更好地陪伴女兒成長,她讀了很多與兒童心理學相關的書籍。這些看似所有媽媽的日常,最終對藝術家畫面中的秩序和內容構成影響,那些有些蒙太奇的處理手法,正是對那一刻內心世界的超現實描繪。
在很多畫面中,植物和動物的大小與人成等比例關系,中性面孔、表情淡然的孩童占據絕對的中心位置,周邊伴隨著一些隨時代發展漸漸淡出生活的事物,如彈子球、發條、旋轉木馬等。精簡畫面的同時將相關元素放大,在布面上使用丙烯結合油畫與工筆技法作畫,色彩明媚又不會過于艷麗。這樣的創作基調奠定于一次接送女兒的經歷。
蔣雨《公園日記-人民公園滑滑梯》
布面丙烯 100×120cm 2024
蔣雨《Circus No.2》
布面丙烯 60x50cm 2023
蔣雨《乘客》
布面丙烯 120x100cm 2013
在孩子的幼兒時期,蔣雨的媽媽經常帶外孫女出去玩。夏季傍晚彩霞滿天,人煙稀少的車站,盤旋在車站附近的蜻蜓、燕子之類的動物自成“主角”。某天去車站接女兒的蔣雨被這個場景擊中,看著跑向自己的女兒,她仿佛看到自己的童年,此后便有了《乘客》。在這一刻,女兒和母親的雙重身份在她身上具象化了,也是藝術家身份的她的新生。
從呱呱墜地到牙牙學語,再到蹣跚學步,直到如今的初長成。女兒每一個階段的成長,都會帶給她不同的生命感悟。透過孩子的眼睛,她重新觀察這片廣闊的天地,思考人與自然的關系。
蔣雨個展“褶皺與浮光”
2025.3.8-4.9 玉蘭堂(上海)
蔣雨《夢·夢之一》
布面丙烯 150×120cm 2023
在女兒還是幼童時,她發現小孩子總是可以專注地觀察一只小昆蟲、一個小動物,并樂此不疲。但是,成人在日復一日地忙碌中,把四季都錯過。那天之后,比起過往,蔣雨更加能留意到身邊植物的變化,她會駐足賞花,也會抬頭看看飛翔的小鳥。
步入及笄之年的女兒,讓她看到了二人之間的共性和特性。青春期的孩子身上會有些說不清、道不明的隱秘情緒,蔣雨敏銳地捕捉到了這些私密的狀態,并通過“成長紀實”系列與女兒再次一同長大。這也是女性才能擁有的一項“特權”——孕育一個新生命,等于“重啟”一次人生。
蔣雨個展“褶皺與浮光”
2025.3.8-4.9 玉蘭堂(上海)
蔣雨《成長紀實-此刻》
布面丙烯 150×100cm 2024
《成長紀實——此刻》中穿著舞鞋趴睡在書本上的小女孩,正是蔣雨女兒的真實瞬間。不同的是,藝術家將這一場景做了蒙太奇處理,上了發條的孩子要在繁重的課業中,馬不停蹄地奔跑。為此,女兒不得不看自己并不感興趣的書,喜歡的舞蹈也要被擱置。
蔣雨為此感到惋惜,畫作上的發條暗喻了社會中的人們仿佛都被裝上了枷鎖,疲于奔走。發條最終可以停下來,藝術家在這個細節的設定上寄托了美好的期盼,希望人們可以時不時停下來、想一想。
魔幻源于日常
讀過的書、看過的電影、走過的路,皆能成為蔣雨入畫的素材。雖然畫中每一個素材都是如此真實,但隱隱透露著魔幻現實主義的意味。失衡的動植物、宛如置身夢境的場景塑造、降低純度的色彩使畫作籠罩著懷舊氣息……
蔣雨《場外2》
布面丙烯 100×80cm 2023
為數不多的幾張關于“劇場”的作品,是蔣雨眾多系列中懷舊氣息最濃厚的,且帶著點點惆悵。一則太陽馬戲團申請破產保護的消息,勾起了她的回憶,也促生了這個系列的誕生。
太陽馬戲團是全球久負盛名的馬戲團,在蔣雨的孩童時期,也有相似的中國本土大小馬戲團巡回演出。她記得長長的大卡車拉來遠方的大象、猴子、狗等各式各樣的動物和穿著奇異的男男女女。買票進入他們搭建的大型帳篷里看動物表演跳火圈、疊羅漢……以及小丑表演和各類高空雜耍,真叫人眼花繚亂。馬戲團是一個既殘忍又美好的場域,美好之于人類,殘忍之于動物。
蔣雨《Circus No.3》
布面丙烯 60x50cm 2023
蔣雨《成長紀實-小倔》
布面丙烯 40×40cm 2024
蔣雨個展“褶皺與浮光”
2025.3.8-4.9 玉蘭堂(上海)
蔣雨和女兒共同養育一只貓后,她愈發覺得萬物皆有靈,給人春風拂面般的感受。這也是她用動物填補畫面空白,并且占據相當比例的另一個原因。
那些承載著時光記憶的元素,在蔣雨的作品中總是格外令人矚目。比如《乘客》里的公交車、《公園日記——南郊往事》中的踏游船、《玻璃球游戲》里的彈子球……這些細節都承載著她對兒時記憶的追溯。
蔣雨《公園日記-南郊往事》
布面丙烯 150×200cm 2024
蔣雨個展“褶皺與浮光”
2025.3.8-4.9 玉蘭堂(上海)
蔣雨《成長紀實-潮濕仲夏》
布面丙烯 80×60cm 2024
在陪伴女兒成長的過程中,蔣雨通過女兒的生活點滴,逐漸喚醒自己童年的回憶。她用繪畫的方式跨越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巧妙地將上代人與當下時代的童年融合在一起,在帶有間離感的同時,又為兩代人創造出一種獨特的親切感。
曾經有觀者感嘆蔣雨的畫作充滿了天馬行空的想象,脫離了日常生活經驗的范疇。她因此更能直觀地體會到,科技的日新月異和社會的加速發展,已經使得不同代際的人們在對生活的認知上產生巨大鴻溝。感到魔幻,只因陌生;認為陌生,只因不了解。這使她更加堅定了在畫作中融入劇場元素的想法。
蔣雨《成長紀實-溫暖》
布面丙烯 40×40cm 2024
蔣雨《玻璃球游戲》
木板丙烯 20×20cm 2025
為了增添一絲觀展的趣味,《玻璃球游戲》將畫作于木盒蓋上,蓋子打開是滿滿一盒色彩各異的玻璃球,觀眾可以隨意把玩,并帶走。在那個沒有電子玩具的年代,小小的玻璃球承載著80后、90后兒時純粹的歡樂,它在陽光下閃爍著五彩光芒,就像童年那段無憂無慮、閃閃發光的時光,如今輕輕一握,仿佛就能回到逝去的歲月,滿是溫柔。
不記錄就會消失,而消失了的,都會成為紀念。隨著馬戲團的式微,新生代不再有機會觀看到這樣的演出,被生活的重擔壓得喘不過氣來的年輕人,也很少有人走進一家劇院,花費幾個小時安心地看一出表演。蔣雨希望通過繪畫記錄下這些消失的曾經,至少當人們停留在她畫作前的幾分鐘的空隙里,可以感受到純粹的快樂和溫暖。
公園20分鐘效應
從“成長紀實”到“公園日記”系列,蔣雨的繪畫與女兒一起成長。在成都出生、成長、工作,她的人生軌跡與這座城市緊密相連。對藝術家來說,樂不思蜀是不存在的,樂而在蜀才是她真實的人生經歷。這座城市閑散淡然的氣質,深深地融合進她的骨血里。
蔣雨與家人在公園
蔣雨個展“褶皺與浮光”
2025.3.8-4.9 玉蘭堂(上海)
蔣雨《公園日記-怡湖晨曦》
布面丙烯 120×150cm 2024
有著眾多公園的成都,既有如人民公園這樣承載老成都悠閑生活方式的場所,又有像南郊公園這樣綠意盎然、適合休閑漫步的天然氧吧,更有城市綠道等兼具生態與人文景觀的現代公園。逛公園、泡茶館,這是成都人打小就會做的兩件事。從蔣雨外婆那一輩起,逛公園就是他們的日常。現在,當蔣雨的女兒與他們起爭執后,也會自行到公園散心。
蔣雨的工作室附近有一片濕地保護區,每天午飯過后,她就會習慣性地到公園散步。當她因為創作較為沉重的“成長系列”感到心情煩悶時,只要在公園轉個20分鐘,壓力便會顯著減小,精神狀態得到提升。
蔣雨個展“褶皺與浮光”
2025.3.8-4.9 玉蘭堂(上海)
蔣雨《公園日記-新華童樂園》
布面丙烯 100×100cm 2024
蔣雨《公園日記-八千花園》
布面丙烯 60×80cm 2024
有些公園還在,有些公園只能停留在記憶當中。蔣雨爸爸工作廠區附近的八千家屬院里的小公園,早已隨著城市發展而消失,小時候看菊花展會的美好記憶卻永遠留在她的腦海中。那些發生在公園的一點一滴,被藝術家集結成“公園日記”系列。
小時候的蔣雨,生活的空白被大自然填滿。公園仿佛有種魔力,時間在此停止了腳步。已是不惑之年的她再來到公園時,還是那些游船,還是那些陳設,好似一切都沒有改變。這一小片天地,將外面的喧囂隔絕開來,只有歲月靜好。
蔣雨《冬藏》
布面丙烯 150×200cm 2023
蔣雨《公園日記-你好,鴨!》
布面丙烯 20×30cm 2025
細心留意的話,會發現蔣雨作品里的鵝不是常見的天鵝,而是被蔣雨用自己的視角,戲劇化地處理過的家鵝。在她看來,天鵝距離人們的日常生活太過遙遠,人們更為熟悉作為家禽的鵝。以這種手法拉近畫面的距離,帶有藝術家的一些小“調皮”。“現在的孩子被太多學業纏身,不能走進劇院,起碼家樓下的公園可以帶來一些安慰。”蔣雨發自內心地這么認為。
蔣雨《成長紀實-燕子2》
布面丙烯 20×20cm 2025
蔣雨《公園日記-喜鵲》
布面丙烯 30×20cm 2025
在“公園系列”中,雖然繪畫的主題一致,但比起過往作品的“甜”,她增加了作品的粗糲感,并且融入了生命中的酸甜苦辣,不再似往常那般刻畫純粹的童話。這種變化,隨著女兒進入青春期后帶來的感受,保持了高度的一致性。
人生未必時刻盡如人意,在蔣雨看來,生活中還是有很多值得珍惜和感恩的事物,有很多開心和感動的瞬間,以及讓人們堅持和勇敢的理由。她希望自身的畫作能在充滿“褶皺”的生活中,打造出一個詩意的烏托邦,為世界帶來“浮光”。同時,她希望提醒人們,不要忽視身邊的風景。
文字|Cecilia
圖片|玉蘭堂(上海)、蔣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