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年輕人有多矛盾?
一邊在工位上 996 卷成麻花,一邊在休息日沖向寺廟上香拜佛;
嘴上喊著 "躺平擺爛",卻在凌晨三點轉發錦鯉求升職加薪;
把 "命運的齒輪開始轉動" 掛在嘴邊,轉身就去求大師算姻緣。
這屆年輕人,在上班和上進之間選擇了上香,在求人和求己之間選擇了求佛。
只是當你走進寺廟燒香時,有沒有那么一瞬間想過,都是上香祈福的地方,為啥有的地方叫做寺?有的地方又叫做廟呢?寺和廟這兩者之間有啥區別?
為了能夠讓大家去寺廟不會求錯神,拜錯佛,今天咱們就扒一扒寺和廟背后的知識。
“寺”和“廟”,在漫長的歷史時期,是兩種不同的場所,得分開使用,不能連用。
廟的歷史比寺早了整整 2000 年!
最初的廟,是中國人最硬核的 "朋友圈"—— 專門用來曬祖宗的地方。
"廟"字的繁體是廟,甲骨文里活脫脫畫著個祭臺造型。
《說文解字》里說:"廟者,貌也。"意思是廟里供奉的祖宗畫像,就像他們的朋友圈自拍。
按照最初的規定,天子有七廟,公卿五廟,普通百姓連建廟資格都沒有,只能在家擺個祖宗牌位日夜祭拜。
后來廟的功能逐漸從宗廟擴展,一些百姓的心中的神祗,或者發自內心想感謝尊崇某個人,便會給他們立廟,而享受香火祭祀。
紀念所有讀書人的老師,儒家創始人孔子的孔廟;
供奉義薄云天,豪氣無雙關羽的關帝廟,精忠報國的岳王廟。
祭祀護佑一方神祗的土地廟、城隍廟、山神廟;
不過要注意!廟的本質始終是中國本土文化的產物,和佛教沒啥關系。
廟系只供本土大神(祖先/圣賢/自然神)、血統純正拒絕外來戶、自帶政治任務(活著卷進翰林院,死后擠進太廟才算出道成功),直到寺的出現。
寺的畫風就更清奇了!
寺字,上面是“止”就是腳,下面是一只手。古人最早就是拿腳來計量尺寸,上面的腳表示要按照一定的尺寸,當行則行,當止則止?!墩f文解字》:“寺,廷也,有法度者也。”其實都說明寺最初的寺是政府機關,是官署。
所以最初古代帶寺的地方,相當于古代的 "部委大樓"。
秦漢時中央有九卿,這九位都是政府的高官,而九卿上班的地方就叫作九寺:太常寺、光祿寺、衛尉寺、宗正寺、太仆寺、大理寺、鴻臚寺、司農寺、太府寺。
大理寺是最高法院,鴻臚寺是外交部,光祿寺是皇家食堂。
那什么時候寺從官署禁地,變成了拜佛的圣地呢?這個要從東漢明帝說起。
據《洛陽伽藍記》載,明帝做了個夢,夢見金人飛天,大臣說這是印度的佛陀顯靈。
于是明帝搞了個 "西天取經" 的大項目,派使團去印度取經,用白馬馱回佛經和佛像,還帶回來了幾位高僧,就安置在專門接待外賓的鴻臚寺。
鴻臚寺畢竟是辦公的地方,印度高僧一直住也不方便傳教,于是明帝專門新建了 "白馬寺"來
安置印度高僧,門口還掛著 "弘揚佛法" 的招牌。
從此之后,佛教廟宇才開始以“寺”命名。自從佛教為了接地氣,主動和本土信仰 "聯動":
把菩薩塑造成中國大媽的模樣,穿漢服、拿蓮花;
把佛經翻譯成文言文,還加了很多道家術語;
甚至搞出 "觀音菩薩是妙莊王女兒" 這種本土化劇情。
慢慢的,寺的影響力越來越大,寺也從公務員上班的地方,變成了佛教的專屬道場。
這種文化融合,就像把火鍋和壽司放在同一個鍋里煮,看似違和,卻意外地和諧。
而對于百姓來說,寺也祈福拜神的地方,廟也是祈福拜神的地方,既然寺廟都有這種功能,那寺和廟在他們眼里就沒啥區別了,看到進去拜就行了。
只是下次拜的時候,還是要注意點,別對著地藏菩薩求升官(專業不對口),在孔廟求子(文曲星表示壓力山大),對著彌勒佛發誓減肥(笑口常開佛:你認真的?)
今天的文章就到這了,大家有什么想說的,可以評論區留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