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三線廠,都是一本厚厚的家國記憶!寫三線不為了懷念,只為了不被忘記!
:長治沁源·4542衛華記憶
題記:
山西長治有個沁源縣,顧名思義“沁水”之源所在;出沁源城沿沁水逆流而上,約一百五十里,乃沁水源所在;
沁水之源頭之所,太岳山峽谷之首,稱為二郎神溝;溝內有三線兵工廠遺址,或雜草叢生或淪為牛羊圈,凡見者,無不稱奇且惋惜。
這正是本文所寫的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在晉東南建設的三線電子軍工“八廠一庫”中之一:國營第四五四二廠。(解密檔案·晉東南:上黨高地,四機部直轄,八個神秘軍工電子廠)
今天我們穿越五十年的時光,來一次三線兵工時光之旅,到長治沁源縣二郎神溝里王家灣,給這個曾經為“東風5導彈”配套的電子軍工廠做個。
衛華廠遺址:古樹掩映下的兵工廠
三線兵工:代號4542衛華廠,四機部三線電子軍工廠
長治沁源縣二郎神溝代號為“4542”的電子軍工廠,他正式的名稱為:國營第四五四二廠,而對外廠名則為國營衛華儀器廠。
工廠建于公元1965年,是二十世紀三線建設中第四機械工業部(簡稱:四機部,電子工業部前身)第一批確定的三線建設項目,因地處長治沁源縣,所以我們按習慣稱之為:沁源4542衛華廠。
沁源4542衛華廠主要生產軍用2公分雷達測試儀、2公分信號源、2公分波導原件、銅軸原件、不間斷電源、超隔離穩壓器等。產品服務于航天、二炮、總裝、總后等多個單位,廣泛用于衛星、東風系列導彈等國防航空航天設備。
沁源:4542廠遺址
三線溯源:代號4542,根正苗紅,來自北京786
當現在徒步游、自駕的旅行愛好者們,走到太岳山下的沁河源,驚奇的發現沁河兩岸,林立廢棄兵工遺址。
看到那些仿佛凝固在上個世紀的青磚廠房時,總會在心底泛起一絲疑問,是什么樣的原因會在這里建設如此大的一個工廠。
這還要從1964年的三線建設說起,當時新中國剛剛走出“糧荒”困境。中蘇已經分道揚鑣,兩國從兄弟有演變為敵對關系的趨勢。因此很多原在東北、華北的企業在統一部署下開始內遷建廠,沁源4542衛華廠就是那個時期建設起來的三線廠。
北京大華768廠
沁源4542衛華廠的老東家可謂根正苗紅,是當年四機部所轄的國營第七六八廠,對外廠名為國營大華無線電儀器廠(現北京768創意園)。
大華無線電儀器廠當年也是屬于我國“一五”期間156項重點項目之一,由蘇聯進行設計援建。
768廠從1958年8月18日籌備組正式成立,其中經歷了1960年蘇聯撤走全部在華援建專家,到1965年4月15日第四機械工業部正式宣布驗收合格。
768廠的足足用了六年多時間,期間也積累了大量的自主建廠經驗。在1965年,剛剛投入正式生產的北京大華768廠,拆分了部分設備與人員,遠赴山西晉東南,投入到沁源4542衛華廠的建設中。
衛華廠遺址:大山腳下的總裝樓
兵工地理:選址太岳山深處,二郎神溝中的記憶
沁源4542衛華廠之所以選址在太岳山深處的二郎神溝,有兩個因素需要重點說一下。
其一、這里是抗戰老區,老革命們打游擊的地方
抗日戰爭時期, 這里是八路軍太岳抗日根據地的腹心地區, 戰略位置十分重要,從沁源走出去的英雄兒女數以萬計。
延安《解放日報》曾于1944年1月17日發表《向沁源軍民致敬》的社論“模范的沁源,堅強不屈的沁源,是太岳抗日民主根據地的一面旗幟,是敵后抗戰中的模范典型之一”。
具體到1965年衛華廠的選址勘察,當年由時任北京大華768廠副廠長的黎明負責帶隊。黎明廠長為解放前參加革命的老同志,抗戰時期就在晉東南一帶打游擊,所以對沁源二郎神溝這一帶相當熟悉,且有著深厚的感情,所以會在此選址。
三線兵工遺址14542衛華廠
其二、靠山近水扎大營,是最好的選擇
在上個世紀六十年代三線廠的選址與建設,幾乎有著“靠山、分散、隱蔽”的六字方針,還有一句是源于京劇《斬馬謖》里的唱詞:“叫你靠山近水扎大營”。
現代軍事工業沒有水是萬萬不行的,沁源4542衛華廠這個地方雖然在大山深處,卻在長長溝里,有一個相對寬闊的地帶,恰好能在此建廠。
另外不可忽視的重要條件還有,這里是毗鄰沁河的發源地,水量充足。據當年老兵工回憶,源頭有一個泉眼,噴發模樣很像濟南趵突泉。
現在泉水依然有,但看起來不像趵突泉了,建了一個亭子,修了一塊石碑“王家灣水源地”。而在更深一些的山中河底村的“姊妹泉”,也建了一個亭子,里面豎一個碑:沁河源頭。
輝煌記憶:四機部獎狀
三線回眸:曾經輝煌的沁源4542衛華廠
那么這個神秘的三線軍工廠,當年是什么樣的輝煌?為什么留下如此讓人扼腕嘆息的遺址,又到哪里去了呢?
據相關資料顯示沁源4542衛華廠“自1965年開始籌備建廠,到1970年投產,國家第四機械工業部(四機部)在這里投資了1.2億人民幣”。當年在大山里建起了完整的三線軍工屯(為什么用“屯”來說三線,也許很多人不理解,可前往文章一覽《三線字典:“屯”,當年我們到底在三線建了多少“屯”?》 )。
當年的4542衛華廠無疑是輝煌的,集中了當時各國最先進的機器設備,擁有一流的生產加工和技術研發能力。這點僅從衛華廠當年建有華北無線電計量站,即可見一斑(全國除了北京大華768廠有大型電子計量站外,衛華廠僅次其后)。
從解密資料上看,衛華廠曾在八十年代初期,生產完成了配套“東風—5”的2公分雷達測試儀,并于1984年1月8日受到電子工業部的表彰獎勵。
這大約是4542衛華廠最為巔峰的時刻了吧?
三線回眸:衛華人,曾經輝煌的珍藏記憶
當然同樣值得衛華廠人甜甜回憶的,恐怕還有就是“4542衛華廠”當年在當地就是先進文化的象征了。
4542衛華廠當年各個方面,都讓當地老百姓羨慕不已,甚至有老百姓走50里山路,僅僅為了到衛華廠看場露天電影。
當年來自北京的三線人給自己廠內建的橋,一個極為讓人回味的名字——“通京橋”。
我們常說三線人的默默無聞奉獻精神,為什么非要加個“默默無聞”呢?因為當年我們的很多廠子都帶著“保密廠”的特殊性質,不能宣傳也不該宣傳。如果你是大張旗鼓的宣傳,那就不叫無私奉獻了。
時過境遷,4542衛華廠在1985年確定搬遷至太原,1986年正式告別沁源二郎神溝,結束了他深山三線廠的階段,步入了新的征程。
從那時候起,“沁源二郎神溝”成了衛華三線人心底珍藏的歲月。為此2018年,衛華人在2018年用自己的力量完成了一本《珍藏歲月——衛華回憶文集》。
大山里的三線廠·我們珍藏的記憶
寫在最后:每個三線廠,都是一本厚厚的家國記憶
“每一個三線廠都能寫一本厚厚的書”這句話我們的編者常說。
衛華人自己捐款,自己撰寫,出了一本屬于自己廠的回憶文集,“收集稿件110篇,作者62人,全書近30萬字,珍貴照片近百張”。據了解《珍藏歲月——衛華回憶文集》,寫了自1966年至1986衛華廠搬遷太原新址的廿年跌宕起伏的衛華記憶,其實何嘗不是三線人的一份家國記憶呢?
:只為了不被遺忘
寫到此處,關于4542衛華廠——這個四機部直轄三線兵工廠的,編者陷入沉思。
4542衛華廠這個曾經為東風—5配套的電子軍工廠,走出大山后搬到太原后的日子里,網間也常見關于兵工廠后續的風波。
這些在若干年后,是否還能成為“珍藏歲月”?一切恐怕要留給時間去驗證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