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四盤后,看到有基金經理在群里發了“公募基金改革方案(初稿)主要內容”,一共6大項21細項,看起來還是非常專業的,不像普通的小作文,細看下來,這些方案如果全部落實,可以說是刀刀見血。考慮到沒有經過官方認證或者報道,就不傳播了。
周五,終于看到了,確認方案基本屬實。各大群里面討論的也開始多了,大家看完之后說了一句:這不就是公募基金投顧化嗎?
如果這些方案全部落實,還有基金投顧什么事?
接下來民工想從一個個人投資者的視角,聊一下自己對這個方案的觀點。
一、關于公募基金考核機制(改革公募基金考核機制,將業績與投資者服務類指標作為重點)
1、公募基金高管層面,降低規模、排名、收入、利潤等指標權重,基金業績指標權重不低于50%。
點評:大方向是對的,但規模排名收入利潤掛鉤的是工作,而不是工資。業績不好,工資降了還能活,但規模丟了股東直接就把你換了。比如我朋友所在的公司,老總馬上進入任期的第三年,能不能繼續第二個任期,可能今年上半年就已經是定局了。所以很多高層變動頻繁的公司,業務會非常激進,因為留給你的時間大概也就2年。如果能從股東層面做一些約束,把大部分公司三年一考核的現狀解決,就更好了。
2、基金經理層面,建立長周期考核機制,具體指標為
① 三年以上業績不低于80%,五年以上業績不低于50%;
② 將凈值增長率、基金利潤率、盈利客戶占比、業績與基準偏離度等指標加入基金經理考核,相關權重不低于80%;
③ 基金利潤率在高管業績中考核權重不低于50%,在一般投研人員業績相關指標中不低于50%。
點評:這一條最核心的就是關注投資者的真實收益。如果要解決“基金經理賺錢,基民不賺錢”的問題,最核心的就是考核基金的利潤率而不是單純考核相對業績。換句話說,如果基金凈值出現了過山車的走勢,把大量客戶套在最高點,然后規模的頂點開始回撤,最后基金產品看起來凈值總體增長,但客戶虧損嚴重,就應該給一個比較低的考核分。
其實你們把21年年初最火爆的那些基金經理業績拉出來,他們業績相對于基準都是有超額的,但后續都給人虧了幾百億。規模小的時候業績好(比如爆賺300%),規模大了一把套住幾百億資金(高點回撤50%),看起來好像業績還行,但產生的虧損很嚇人,這個現象也是基民最為詬病的。但我認為必須要給予基金經理和基金公司足夠的決策權去決定限購,如果權責利不對等,最后基金經理想限購,但代銷機構不想,又會重演悲劇。
基金公司想降銷售服務費,但代銷機構不想,這樣的例子還少嗎?
不過還要說一句,三年五年的基金經理層面考核,目前看來比較困難,因為很多基金經理干不到三年就會下崗。有些能力非常差的基金經理,你硬讓他干滿三年或者五年,不僅僅是惡心基金公司,也是給投資者喂屎。
3、基金公司分類評價指標改革
① 將盈利客戶占比、業績比較基準對比、權益類產品占比、投研能力評價等納入基金公司分類評價指標;
② 三年以上業績,自購旗下權益產品規模、投資行為穩定性、權益規模增長等指標的加分幅度提高50%;
③ 服務投資者能力的指標不低于80%。
點評:盈利客戶占比可以再細化下,債券基金和權益基金的盈利客戶占比是有區別的,ETF也沒辦法考核盈利客戶占比。
4、公募基金評獎業態改革,注重長期業績,要以五年以上業績獎項評比為主。
點評:這兩年你幾乎沒看到什么評獎的宣傳,很多評獎工作都停滯了,或者發而不宣。因為當下評獎的這套體系是以主動權益基金為核心的,主動權益基金獎項的占比要比債券類多很多。這個是和監管對象相匹配的,不監管債券市場就少發債券的獎,所以權益的獎項自然是最多的。但權益基金又容易虧錢,遇到21~23年的行情,三年可能都不掙錢。最后給人的觀感是,評獎評了一大堆,然后三年后一看大部分都虧錢,體感肯定不好的。
拉長期限去評五年甚至七年、十年的獎,可能評出來的產品基金經理都換了三四個了,業績也逐步平庸了,但,可以免責了。
5、關于薪酬改革,要結合產品與業績比較基準情況,對低于業績比較基準10%或者負收益的產品,基金經理薪酬下降50%,并強化業績延期支付和追索機制。
點評:這個考核幾乎是絕對收益的考核思維,也目前大家討論度比較高的。優點是以后產品都會順著業績比較基準去做,但缺點是遇到熊市,權益基金經理收入腰斬。大眾視角看,你基金經理這個群體本身薪酬就高,腰斬了還是比我高,那就腰斬唄。
最后這個追索機制很關鍵,我看到網上已經有呼聲在追索前幾年虧了很多錢的大規模基金經理的薪酬了。你給投資者虧了幾百億,完事還能拿千萬級別的薪酬,大眾肯定難以接受,監管也接受不了。
二、關于費率改革
1、產品業績表現與費率掛鉤,對于超越業績比較基準的產品,適當提高費率,對低于業績比較基準的產品要降低費率(具體比例未提及)。
2、強化業績比較基準的約束作用,會制定《公募基金業績比較基準指引》。
3、大規模寬基指數產品費率還要下調,會盡快出臺《公募基金銷售費率管理規定》。
點評:有人開玩笑說,以后新產品的業績比較基準的設定比較重要,如果是這個考核導向,對于主動基金而言,大家一定會去找最差的指數去做業績比較基準。不過我覺得這塊可以最大程度限制主動基金經理風格漂移的問題,利空行業輪動型基金經理。
然后是ETF降費,考慮到這是一個不賺錢的業務,現在已經有基金公司再次把戰略重點轉向主動權益了。又想起銀行領導的一句話:賣短債是30BP的管理費,客戶很難虧錢,賣寬基指數是15BP的管理費,客戶可能虧一半,那我為什么要賣寬基指數?
費率改革是一種釜底抽薪,這一刀比其他的薪酬改革都有用,基金公司沒有收入了,薪酬自然降下來了。但對于投資者而言是好事,投資者獲得了大量廉價的貝塔。
三、權益產品相關內容
1、提升權益占比,突出權益類基金發行導向。
2、權益類產品創新方面,提到兩類產品重點支持,分別為“低費率+絕對收益+業績報酬”和“長期股票投資+定期分紅”兩類產品的會給予重點支持。
3、還提到浮動管理費試點轉常規。
4、優化權益產品注冊發行安排,股票ETF產品5日內完成注冊;主動管理類權益和場外成熟寬基指數產品10日內完成注冊;有一定比例股票倉位二級債基和偏債混產品15日完成注冊。
點評:仍然是絕對收益型主動權益基金的導向。如果在資產端就設定這樣的考核,那以后確實沒有FOF和基金投顧什么事情了。
主動權益基金的生態將會更加內卷,分化也會變大,鮑無可、徐彥、姜誠、劉旭、鄭玲等可以不斷把凈值做到新高的基金經理會比較受歡迎(非推薦基金經理,不作為投資依據)。
四、合規管理方面
1、建立逆周期調節機制,加大對“壓賽道”等短期行為的監管。
2、約束單個基金經理管理產品的數量和規模。
3、會修訂《基金經理兼任私募資產管理計劃投資經理工作指引》。
4、還提到“偽市值管理”等違規行為入刑責,加大“跨區檢查”等事項。
點評:約束單個基金經理的數量和規模,這個其實對行業是大利好。實際上這就是承認了公募基金面臨產能不足的問題,如果限制規模和薪酬,自然就可以招更多基金經理了。
五、代銷機構相關內容
1、建立基金銷售機構分類評價機制,將權益保有規模及占比、盈利投資者占比、小額定投業務規模等指標納入評價指標體系。
2、對評價靠前的機構會給予產品準入、牌照申請、創新業務等方面的優先考慮。
點評:代銷機構的問題,前面已經點評了。其實代銷機構最應該做的是投教(因為它們直接接觸投資者),也是為數不多能做好投教的機構。但投教這個打法本身有點無解,只能說大家在盡力了。
六、其他方面內容
1、一流投資機構建設內容,提升服務投資者能力,推動保險、理財、信托等機構通過公募提高權益規模和占比,提高社保、年金、養老金可投公募基金范圍。
2、優化行業格局,頭部基金公司從資管機構向財富管理機構轉型,支持基金公司并購重組。
3、文化建設,“五要五不要”中國特色金融文化建設。
點評:第2點非常關鍵,實際上是要求基金公司自己轉向資產端和負債端的全鏈條管理,自產自銷,但公募由于一些先天因素,做財富子天然做不大,不過解決方案還有一句,支持基金公司并購重組,既然券商可以合并,那么160多家公募也可以合并,經營困難的小公司該出清的出清,最后誕生出幾家公募航母,打造國際資管巨頭。
有人說,這么一搞,很多公募基金經理都要提桶跑路,以后的基金經理就是工薪階層了。
其實如果看理財子的話,投資經理很早就實現了在較低的薪酬下管理較大的資產規模。以后公募基金經理的收入大概率是往理財子的投資經理的水平靠攏。
以我接觸各類代銷機構這些年的經驗,很多代銷機構這些年連最基本的投資者適當性管理都沒做好,投資者購買了大量和自己風險偏好不匹配的產品。
我買過幾百個公募基金產品,最讓我憤怒的并不是虧錢的產品,而是持續跑不贏基準的產品,所以我對大部分基金都還是滿意的,我對其表現也是有預期的。
但對于很多投資者而言,他們并不清楚自己的風險偏好,購買基金的時候只是看過去一段時間的收益,在牛市中,這種動量營銷的模式很好用,但投資者不清楚,主動權益基金歷史的最大回撤是60%多,你問他還買嗎?我相信多數人會冷靜,但代銷機構會讓客戶冷靜嗎?
你在銷售的時候,為什么不敢告訴客戶,主動權益基金的歷史最大回撤是60%以上?如果賣之前告訴這個信息,可以解決90%以上的客訴。
大量的產品就是這樣賣給了不合適的負債端,最后代銷機構責任撇干凈,全市場開始攻擊基金公司,順帶牽連很多無辜的、兢兢業業的基金經理,形成了“孽業共擔”的局面。但這也并非一兩個人或者一兩家機構就能解決的問題,所以這次監管出來解決這個問題了,全行業都應該感激監管出手。
不帶情緒的說,這次的政策導向其實非常明確了,以后就是鼓勵發展ETF,中小機構應并盡并,形成少數幾家大型公司競爭廉價ETF的格局。你要覺得自己厲害,做主動權益也可以,基金經理個人收入上有封頂(375萬?可能更低)下不保底,你愿意干你就干,不愿意干就滾蛋。
泛公募產業鏈都要進行大的出清,以指數為主的話,也沒必要保留這么多銷售鏈條,也不需要這么多券商研究所了。
當然這并不是終局,就像去產能一樣,政策會不斷糾偏,但短期內不要抱有幻想,現在還是去產能初期。
對于基金公司而言,規模確實會變成毒藥。
規模是回報率的敵人,這是千古鐵律。新規要考核公司層面的持有人盈利,也就是說你放進來的錢越多,業績就會越差,虧錢了公司降低評級,大家收入一起腰斬。
那么后續各家可能需要去算一下規模上限,類似個稅的最優收入檔位一樣,因為你規模大了可能反而掙不到錢。
當然還有更為激進的解決方案,就是提高公募基金購買門檻,出清不合適的負債端。
其實公募在19年之前也過得蠻好的,擴容之后,放進來太多不合適的負債端,他們本身是不適合購買公募基金的。這些不匹配的負債端帶來了短期的規模,但其本身無法接受波動或追漲殺跌的特性又導致持有體驗不好。
最后大家雙輸的局面就形成了。
從這個角度看,主動權益基金的污名化敘事未嘗不是一件好事,因為只有這樣,才能找到自己真正匹配的負債端,虧錢就是最好的投教。
也只有工具化的技術路線能解決產能不足的問題,絕對收益的考核解決不賺錢的問題;貝塔廉價化,阿爾法稀缺化,公募私募各司其職。
如果資產端自己能搞活,那么基金投顧的生態位就沒有了,當然作為投顧行業觀察者,我也樂見其成。
新規有效促進了投資者風險偏好與自身風險特征相適應,提高了公募基金負債端與資產端的匹配度。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用茶杯白水老師的話來說,對于投資者而言,這無疑是金融市場的一場及時雨,監管層正以堅定步伐為普惠金融鋪設政策引導與支持的坦途。
相關推演不一定對,一家之言,僅供參考,歡迎討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