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子
曾經看過一檔董卿和作家余華的訪談節目,節目中余華說:
你只有離開了你最熟悉的地方之后,你再回來你才知道你的真正財富在那里。
這讓我想起了那些離開三線多年,再回到三線廠舊址的三線子弟們的情形。
今天將繼續我們尋找三線廠之旅,前往內蒙古去尋找曾經的小三線軍工廠。
尋找三線·我們的家園
黃河“幾”字彎,烏海南部的兵工遺址
祖國的母親河黃河的上游,有個“幾”字形的大彎,在“幾”字形那一撇的中段東岸,這里西接賀蘭山和烏蘭布和沙漠,東依桌子山,有座城市名為內蒙烏海。
從烏海市海南區向南驅車向南十余里,沿著運煤專線,走進桌子山余脈西麓,在一片三面環山的山坳中,你會發現有著一片廢棄的工業遺址。
雖然到處是隨時磚瓦、殘垣斷壁,但依然不難看出這里曾有過的喧鬧與輝煌,佇立在此處耳間仿佛依然回響著機器的轟鳴與上下班時高音喇叭傳出的軍號聲。
是誰?又是什么時間?在這荒山野嶺中建了他們?
這里,被當地人稱之為“六五四”,因其始建于1965年4月而得名,今天我們要記錄的第16家小三線槍彈廠就是其中之一。
烏海964廠·遺址的雕塑
三線溯源:內蒙古小三線“一廠的槍與二廠的彈”
一位曾經的烏海三線子弟告訴我們編者:
“在烏海654這個項目代號可謂無人不知,但提到654項目中包含的964廠、954廠、556廠、9009廠、9139廠、9149廠等等具體工廠的代號,恐怕則是鮮為人知——這些就是當年的小三廠的代號。”
正如其他省份同期建設的小三線廠一樣,內蒙古自治區的小三線軍工廠保留著“一廠的槍,二廠的彈”的標準配置。
只是在這里似乎可以稍微調整一下,稱之為:“一通廠的槍,二通廠的彈”。
烏海小三線954
六五四項目中964廠(國營九六四廠)的對外廠名為:內蒙古第一通用機械廠(詳見《三線尋槍:代號964,內蒙古烏海城南往事,17萬支半自動步槍備忘》);954廠(國營九五四廠)對外的廠名為:內蒙古第二通用機械廠。
當年964(一通廠)生產五六式7.62mm半自動步槍,954廠(二通廠)則生產五六式7.62mm步槍彈。他們形成了內蒙古小三線的“一通廠的槍、二通廠的彈”。
如今面對這些殘垣斷壁,身處和平年代的年輕人,恐怕難以想象,當年為什么會在這里建設這些兵工廠。
為什么要在烏海建設這些軍工廠呢?這還要從內蒙古的地域特點和小三線建設特點說起。
包頭一機廠·坦克
三線歷史:從內蒙古包頭的坦克火炮基地到烏海小三線
內蒙古為我國的北部邊疆,由東北向西南斜伸,呈狹長形。與蒙古、俄羅斯相接壤的邊境線就長達4200多公里,被稱之為8000里邊疆。
內蒙古軍工在新中國的歷史上占著舉足輕重的地位,這里有著至今依然赫赫有名的:國營617廠(包頭一機廠)與國營447廠(包頭二機廠),兩廠是“一五”期間蘇聯援建的主戰坦克生產基地與火炮生產基地。
到了二十世紀六十年代,與北方大國關系出現裂痕,國營617廠(包頭一機廠)與國營447廠(包頭二機廠)的地理位置顯然過于靠近北方邊境,到1969年則規劃了山西晉南541坦克生產基地與河南531火炮生產基地。
到了1964年的小三線建設,主要源于“要準備打仗”,“我們應當以有可能挨打為出發點來部署我們的工作”,“各省都要有軍事工業,要自己造步槍、沖鋒槍、輕重機槍、迫擊炮、子彈、炸藥。”為出發點。
根據建設小三線“省自為戰”的指示,內蒙古擁有著漫長的八千里邊防,是必須設立小三線軍工廠保障武器供應的。
但在建設小三線軍工廠的時候,又不可能選擇有一定工業基礎的包頭,必須選擇離北方邊境稍遠,也更為隱蔽的廠址。
烏海市(當時叫:海勃灣地區)桌子山余脈的這個小山坳,因有一定的工礦企業基礎,離邊境線距離不算太近,又符合小三線軍工廠“靠山近水扎大營”的選址原則,因此成了內蒙古小三線的建設基地,也誕生了同樣有著數字代號的964廠與954廠。
三線舊址·烏海654一通廠
三線建設談:954、965背后三線軍工廠的代號規律
熟悉三線建設歷史的人,看到內蒙古烏海964、954這兩個連在一起的工廠代號,多少會有些驚訝的。
雖然其他省份像“一廠的槍與二廠的彈”的三線廠現象都存在:譬如山東小三線的土門一廠(代號976廠)與土門二廠(945廠)、北京小三線的農具一廠(960廠)與農具二廠(955廠)、山西小三線建設機械廠(963廠)與新建機器廠(9141廠)……
但是很少有省份的小三線槍廠與子彈廠的代號會像內蒙古烏海的這兩個廠,他們的代號是如此的相似。
所以說這種看似相鄰的三線軍工廠代號,并非是小三線廠的編號規律,僅僅是一種巧合與偶然罷了。
烏海桌子山
三線溯源:烏海二通廠的風雨半世紀
國營954廠(內蒙古二通廠)是1965年4月與964(內蒙古一通廠)同期開工建設的。
在我們對烏海954二通廠的援建隊伍進行三線溯源時,恰逢一位當年援建烏海小三線的軍工前輩,他告訴我們:
三線建設喊得最嘹亮的口號是“好人好馬上三線”,當年他和同事們就是在上級的號召下,作為好人好馬,從321廠(沈陽五三廠,曾生產中國第一批制式子彈——五三式7.62mm普通彈)來到茫茫戈壁灘的。
當談到當年建廠情況時,老人略帶激動地說道:“永遠忘不了1966年,在建廠一周年之際,完成了批量試制,當時作為二通廠的三線人是何等的自豪與驕傲。”
三線記憶·好人好馬上三線
當時光推進到八十年代后,內蒙古第二通用機械廠也在大環境下開始他的轉型之路。
軍轉民后相繼生產過鋼釘 、鍍鋅鐵絲 、太陽能熱水器 、氣槍彈以及 “ 天馬牌 ” 洗衣機等產品 。1986 年開始則徹底放棄機械加工行業 ,轉型氯堿化工 。
一位三線子弟用他充滿遺憾的口氣說道:從那一年起,“烏海954”在我們心中,便成了再也回不去的三線軍工廠。
烏海654·曾經回家的路
寫在最后:人一生能去的地方很多,但能夠回的地方卻很少
寫到此處想起了在董卿與作家余華電視訪談的最后,聽到一句話“人一生能去的地方很多,但能夠回的地方卻很少”。
當時心中不由得一顫,這像極了三線子弟們對曾經大山里的三線軍工廠和故鄉的感情。
寫此文的過程中,看到烏海地方有識之士,已經開始重視烏海654小三線遺址的保護,還有小三線博物館的計劃,心中甚是欣慰。
這至少給三線后人留一個“能夠回的地方”,讓后人能夠銘記“三線建設”那段曾經的歷史往事。
·講述留給后人的故事
三線尋槍:代號964,內蒙古烏海城南往事,17萬支半自動步槍備忘
三線尋廠·子彈:一廠的槍,二廠的彈,全國有多少子彈兵工廠?
1、三線子弟可搜索【代號xxxx】格式查找所寫三線廠
2、歡迎三線子弟與三線人關注,讓我們共同找回曾經的三線記憶
3、期盼您的留言,任何只言片語,都是對我們子弟童年的追憶
—=THE END=—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