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朋友的留言
最近有廣東的朋友說,每次郵寄廣東特產新會陳皮給外地朋友,都會問這個新會陳皮跟一般的柑子皮有啥不同?不都是柑皮曬干嗎?于是朋友希望老李整一篇通俗易懂的科普文章,可以達到一篇文章捋清新會陳皮知識的目的。
面對這樣的選題需求,無疑又是一個能從群眾中來,又能到群眾中去的好選題,于是老李馬上整理了手上的內容,量入為出,嘗試以最直接的邏輯來組織知識點,用最簡樸直觀的語言來撰寫,希望達到一文科普的新會陳皮和外地陳皮的差異。
2024年12月的新會柑大紅皮
一、什么是“陳皮”?什么又是“新會陳皮”?
陳皮,即蕓香科柑橘屬成熟果實的表皮通過干燥后制作而成的干果皮。往廣義上說,幾乎所有柑橘橙柚檸檬等等成熟果實的表皮都能制作陳皮,是非常廣泛的概念。目前我們身邊常見的柑橘屬農作物就有甜橙、柚、橘、柑、枸櫞、檸檬、金柑等品種,也就是說這些農作物果實的表皮,都是可以制作陳皮的。
全國范圍內制作陳皮的辦法因地制宜,工藝各異,除了傳統生曬貯存法以外,還有九制法、炮制法、蜜制法、腌制法等制作辦法,可謂琳瑯滿目,因此從陳皮造假的維度上看,除非使用“蘋果皮”冒充柑橘皮制作陳皮,否則就不存在“假陳皮”的概念了。
雖然說“假陳皮”不存在,但“虛假年份”的陳皮就比比皆是了,以市面上廣泛存在的老陳皮為例,但凡超過“十年”以上的老陳皮,就基本需要存疑了。目前從市場的稀缺性上說,陳皮本身是沒有市場價值的,而是“時間”賦予了陳皮陳化后的效果,因此如果在時間上造假了,那么陳皮就沒有價值,只能說是柑橘皮調味品了。
至于新會陳皮,就是“特指”在新會地區種植的“茶枝柑”的果實表皮,曬干并自然陳化三年以上制作而成的干果皮產品,所以新會陳皮,是“陳皮”這個大類中的一種,其制作辦法也只有一種,即“生曬”和“自然陳化”的貯存辦法,此外并無其他制作辦法。所以,我們在市面上是看不到“九制新會陳皮”的,有且僅有一種傳統生曬和自然陳化的新會陳皮。
所以從概念上說,“陳皮”不等于“新會陳皮”,而“新會陳皮”是“陳皮”中的一種,這好比煙臺蘋果是蘋果中的一種,西湖龍井是綠茶中的一種,新會陳皮是陳皮中的一種。
曬新會柑皮
二、“新會陳皮”和“普通陳皮”在地理道地特性上的差異有哪些?
這里先說說新會陳皮的道地特征。所謂“道地特征”,自然是離不開當地獨有的水土氣候等先天條件。在新會地區,水土和氣候條件都是獨一份的,例如“三水通融”獨特地理環境。
從地理上看,新會柑的歷史傳統產區位于珠江三角洲西南部新會中心地帶,由貫穿新會境內的西江、潭江與銀洲湖,實現了三水融通、咸淡水交融,讓其成為一種獨特的較高鹽度的水質。
同時西江和潭江從東西兩邊把上游的貴州、廣西、粵北等山川大地的豐富物質帶來新會平原,容納在這江海共同作用形成的沖積平原之中,這里的人稱這塊平原之土壤為“西江玉麩”的富含有機質的泥土。三江匯流的沖積平原,形成了新會中心地帶沖積平原——新會地區為平原,四周北有圭峰山脈、南有古兜山脈和牛牯嶺山脈環抱。
在水土特征這點上,從20世紀后半葉幾個年代到現代的多次土壤分析研究資料中都可以看到,新會地區的土壤中富含有機質、氮、磷、鉀相當豐富,pH和鹽分適度,亦可見這塊土地的肥美。
古兜山-圭峰山-牛牯嶺三大山脈圍繞的新會平原,為新會柑傳統產區
在氣候上,新會地區環抱四周的山脈,既阻截和減輕熱帶風暴的侵害,也使這塊平原陽光充足,氣候相對較為穩定,有利于柑橘生長結果。新會地區種植的新會柑,就是處于這樣獨特優良的自然環境栽培,其獨特優良種性在栽培中就得到充分展現。
對此,老李記憶中自祖父輩開始就聽聞到這樣的傳統——望見熊(讀 “泥 ”,寫法是“熊”字下面四點少了一點水,字面寓意為三水通融之土地 )子塔的地方,就可以種植新會柑,其柑制作的陳皮,就是質量好的,正宗的新會特產陳皮。
這種說法恰好說明新會柑、新會陳皮具有明顯的地域性,是地緣特產。類似道地特產,其實如增城荔枝、清遠麻雞、廉江紅橙、英德紅茶、五常大米、長白山人參等等,都是把道地特性放在前面的“特產”。
同一棵圈枝茶枝柑樹上的同一樹枝上的兩種形態柑果
三、“新會陳皮”和“普通陳皮”,在色、香、味上都有哪些差異?
在香味上,如果用一句話說,那就是自然陳化的新會陳皮,在三年五年的陳化以后會有比較復雜的香味,就是我們常說的“復合香型”特征。因為新會陳皮的內含物比其他地區和品種種植的柑橘皮要豐富,所以陳化后會出現多種香味,例如薄荷味、樟香味、花香味、蜜香味、檸檬香等等,隨著陳化的深入,香味會更為味醇厚而復雜。但其他種類的陳皮,其味道受到制法的影響,所以普通陳皮的味道會比較單一,就是一股純粹的“陳香味”。
為了對比新會陳皮和其他陳皮,老李手上也自制了一些沃柑陳皮、椪柑陳皮、蜜柑陳皮以及貢柑陳皮,在香味和外觀等物理層面上各有特色。
椪柑(新皮)
椪柑皮:椪柑成熟時一般為“大紅果”,成熟度非常高,單果大,皮肥厚,顏色深褐色,沒有明顯的柑橘香味。
皇帝柑(貢柑)皮(新皮)
皇帝柑(貢柑)皮:多為二紅果,果皮非常薄,成色雜,曬干后辛澀味重,酸味揮發明顯。
蜜柑皮(新皮)
蜜柑皮:果皮二紅色為主,皮薄,顏色比較均勻,但陳化后油胞稀疏,容易被識別,而且香味不明顯,只有淡淡的柑橘味。
沃柑皮(新皮)
沃柑皮:外觀顏色類似大紅茶枝柑(大紅新會柑),且外大小形狀等都非常接近茶枝柑皮(新會柑皮),在陳化后有明顯的甜香味,果皮含糖高,觀感上具備迷惑性。
新會陳皮(新皮)
茶枝柑(新會柑):新會陳皮會有比較明顯豬鬃紋路,油胞感明顯,香味更為強烈,即使是新皮煮泡,其香味也會比其他種類的柑橘呈現更強的揮發性和香型,因此如果在一堆柑橘皮中對比,是非常容易通過味道判斷出新會柑的品種。
四、如果對新會陳皮感興趣,自行購買時又需要注意些什么?
首先第一條就是別去迷戀高年份的新會陳皮,特別是十年以上的老皮。因為新會陳皮的市場發展時間短,充其量也就是2020年以后發展到現在,因此在市場上絕大部分流通的新會陳皮,都是滿打滿算都是三年五年的陳皮。
另外想要知道自己是否買貴了,就需要知道“貴”在哪里,是否值得這個價格,下面老李說說造成價格的差異的主要原因——“土地成本”導致的價格差異。
就拿“東甲”和“梅江”來說,老李身邊朋友租的果園耕地,一畝地一年大概得花 3 到 4 萬塊,通常一租就是 5 到 10 年。要是再算上一畝地每年約 1 萬塊的管理費用(這里面包括肥料、耕種、水電這些方面的開銷),那直接成本每畝最少也得 4 萬塊一年。
假如一畝地能產 3000 斤新會柑,那用“4 萬塊”除以“3000 斤”,要想有利潤,每斤果子的成本售價得在 13.33 元一斤以上才行;要是再多賺個約 20%的利潤,在一畝地能產 3000 斤的情況下,一斤東甲或者梅江耕地的柑價就得賣到 16 元一斤。
但是呢,要是產量下降了,比如說 2023 年,畝產一般就在 1 到 2 千斤,平均算下來是 1500 斤一畝,那 4 萬塊除以 1500 斤,單價得賣到 26.66 元一斤以上才能有利潤。
相隔五年,老李拍攝于新會“陳皮村”同一個商家門前
按照這個算法,咱們再看看二三線產區像三江、雙水這些“水田區域”,它們的地租一般在 3 到 5 千塊一畝一年,那咱們就按最低的 3000 塊一畝一年來算,大概一畝一年的成本在 1.3 萬塊左右。要是果園一畝能產 3000 斤果子,那就用 1.3 萬塊除以 3000 斤,每斤果子得賣 4.5 元以上才能有利潤;要是種在“山地”上,那地租成本能再降低一半還多,也就是每畝成本是 1.1 萬塊,每斤山地柑的價格得在 3.6 元一斤以上才行。
顯而易見,當二三線產區的柑園畝產量減產至 6000 斤/畝時,而市場需求不變時,柑價成本就會下降到2元左右。所以,如果2024 年柑價的下跌從“成本”和“產量”的關系中能夠看出端倪。
新會地區的新會陳皮門店
現在新會陳皮也有類似“陽澄湖洗澡蟹”那樣的情況,就是把外地的柑運到本地,剝了皮貼上新會皮的標志就拿去賣,這也是老李以前文章里說過的“外地皮”擾亂本地市場的問題。對新手朋友來說,這很難分辨清楚(就算去柑園都可能被換果)。
在這,老李有幾點要提醒大家:
第一,盡量別去碰那些門店賣的“十幾年二十年”的老陳皮;要是想買,最好買新皮自己存著或者買 3 年到 5年的新會陳皮;
第二,那種看起來“發黑”的工藝陳皮可別買,因為大部分都是做舊造假的工藝皮;
第三,如果來新會收柑,新手朋友可記住了別一沖動就買幾十斤的柑皮,因為新會陳皮不是把皮放一邊就能陳化的,要不然最后就會跟老李認識的大部分普通家庭(不是有專業需求的人)買了很多皮的結果一樣——全都發霉、被蛀蟲咬了然后扔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