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談就打”!特朗普對伊朗的“最后通牒”話音未落,中東海域便掀起驚濤駭浪,中俄伊三國軍艦火速集結伊朗恰巴哈爾港,展開代號“安全紐帶-2025”的聯合軍演,演習剛收官,三國副外長又直奔北京密談!
這場從印度洋到外交桌的“無縫銜接”,究竟劍指何方?是三國聯手反制美國霸權,還是為伊核協議續命?全球目光聚焦北京之際,隊長帶你穿透表象,解碼這場地緣大戲的深層邏輯。
此次會晤核心議題有三,“制裁、核武、中東大棋局”。
其一,伊核協議將于2025年10月到期,而伊朗濃縮鈾庫存已達武器級豐度的90%,西方威脅重啟全面制裁。
但歷史證明,制裁從未讓伊朗屈服:2018年美國退出協議后,伊朗GDP僅下跌6%,反而加速了“向東看”戰略,對華貿易額激增320%。
此次聯合聲明,開篇直指要害,三國高調呼吁“終止所有非法單邊制裁”,實為對美歐的終極攤牌,若繼續施壓,中俄將聯手為伊朗構建繞過SWIFT的貿易通道。
其二,伊朗重申“不尋求核武器”,中俄力挺其和平利用核能權利,同時要求國際原子能機構“專業客觀”。
十年前,伊核協議曾是奧巴馬政府的“外交勛章”,卻被特朗普在2018年撕毀,如同孩子砸碎自己搭好的積木塔。此后五年,伊朗的濃縮鈾庫存如脫韁野馬,從300公斤飆升至3200公斤,豐度直逼武器級門檻。
如今的局面,好比一家瀕臨破產的企業,美國要求“債轉股”(全面限制伊朗核計劃+地區行為),伊朗堅持“破產清算”(協議到期后徹底松綁),而中俄則試圖“資產重組”(推動新協議框架)。
其三,中東權力重組,三國“密謀”去美元化。會晤聯合聲明罕見提及金磚、上合等多邊機制。中俄伊正構建“資源+軍事+金融”鐵三角,逐步瓦解美元石油霸權。
2024年金磚國家擴容至15國,GDP總量已占全球37%;上合組織則覆蓋歐亞大陸60%的人口。軍演期間,中伊簽署270億美元石油換基建協議,明確使用人民幣結算。俄羅斯則宣布對華能源出口全面采用盧布-人民幣互換。若三國推動石油交易繞開SWIFT系統,美國制裁體系將遭重創。
總結下來,中俄伊北京會晤,就像是一場精密的心臟搭橋手術,若成功,中東或將迎來十年和平;若失敗,全球核不擴散體系恐面臨崩塌。
而面對中俄伊聯動,特朗普輕蔑回應“一點也不擔心”,卻難掩戰略焦慮。美國在中東的軍事基地雖多,但2024年民意調查顯示,72%的阿拉伯國家民眾認為“美國已失去道義領導力”。
更致命的是,中俄伊正用“軍事演習+多邊機制”的組合,將美國推向“孤立者”角色,若武力干涉伊核問題,等同與全球南方為敵;若放任不管,美元石油體系恐將崩塌。
從恰巴哈爾港的炮火轟鳴,到北京會談桌上的外交斡旋,三國用行動詮釋了一個真理:“在霸權與制裁橫行的時代,和平不是乞求來的,核協議的廢墟上,長出的不一定是蘑菇云,也可能是新型全球治理的萌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