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五十年代,全國上下都在為新中國的建設和發展事業干得熱火朝天,人人都在自己的崗位上各司其職各盡其能,然而就在這樣充滿生機朝氣蓬勃的時期,人們注意到了鄰國的戰火,長達三年的朝鮮戰爭開始了。全世界都目不轉睛地看著這座半島上發生的事情,朝鮮戰爭的悲壯程度,同二戰中隨便哪場戰爭放在一起比較恐怕也不為過,戰斗的兩方都在朝鮮戰爭中投入了大量的兵力和火力,無數年輕士兵都永遠留在了朝鮮半島這片土地上。
在朝鮮戰爭前期,朝鮮半島90%的土地都被一路凱旋的朝鮮人民軍占領,韓國迫于一路慘敗的現實只得向當時強大的美國求助,等待由麥克阿瑟帶領的美軍第十軍團登陸。美國也被卷入朝鮮戰爭之后,朝鮮軍隊勝利的凱歌幾乎再也沒有響起,由勝轉敗,美軍同朝鮮的作戰場地也越來越接近中國邊境,中國想到二戰剛結束,看著來之不易的和平局面又再次被打破,便以談判的方式建議美國不要再干涉朝鮮半島發生的朝韓民族內戰。
自傲的美國對中國的多次警告選擇了無視,并屢次組織軍隊在中國的國境線上活動。另一方面,失利一路的朝鮮也暗中向北京尋求支援,為了使世界早日歸于和平,中國毅然接受了朝鮮的請求,中國在答應了朝鮮的請求之后就立馬組織了軍隊參加朝鮮戰爭,中國人民志愿軍在進入朝鮮半島后,朝鮮一改昔日潰不成軍的作戰狀態,開始聯合中國人民志愿軍對敵方進行反攻作戰,然而戰爭是一定會帶來犧牲的,想問問有沒有人關注過中國志愿軍在整場戰爭中的死亡數據?
在二戰時,美國就已經是世界一大工業強國,為反法西斯世界戰爭提供了很多貢獻,在戰爭結束后獲取了德國很多先進的技術材料,并利用戰爭賠款加速美國工業上面的發展,更有利于美國在軍事、經濟上面的發展提升,當朝鮮戰爭爆發時,美國工業發展正值蓬勃發展期,工業技術水平更是一直位于世界榜首,軍事裝備自然比其他國家更加先進。除了當時的蘇聯能和它較量一下,余下各國要么“俯首稱臣”,要么保持冷漠,不卑不亢,總之那時的世界各國在工業發展方面不具備任何優勢。而中國在這時的工業發展非常落后,新中國成立剛滿一年,無論是在技術方面,還是人力、物力、財力上面都是遠遠不夠的。當時的美國的海軍和空軍是世界上最強的兩支軍隊,軍艦建設也特別優秀,光航母就有好幾艘,但當時的中國技術堪憂,無法建造航母。自然中國海空軍的發展也變得十分艱難,武器裝備只是當時中國不敵美國的一個原因,朝鮮戰爭爆發之前,我國空軍仍處于學習階段,技戰術體系并未完善,想要配備優良的空軍隊伍也會是比較困難的。故我國志愿軍進行抗美援朝時,國內很多人都很焦慮,兩軍的軍事實力相差的確很大,想要戰勝美國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因為我國的技術水平遠不及美國,在軍事方面的差距也比較明顯,所以志愿軍的傷亡情況是所有國人最關心的一件事。
在這場戰役中,我國一直不斷的向戰場輸送兵源,我們最大的優勢就是人員充足,但是在戰場上,能不能取勝還要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五十年代,我國軍事實力與美軍相比實在是落后,在這種情況下我軍人數龐大,裝備平均下來到每個人手中少之又少,與美軍充足的裝備相比,相差甚遠。在戰場上物資的支援、援軍的質量,醫療物資等方面,都不如美軍。很多小伙伴都會問,為什么建國初期國內局勢都還不明朗的情況下,我國政府還要做出這樣艱難的決定呢?從道義角度看,中國志愿軍是世界和平的捍衛者,是為了維持整個亞洲的和平與穩定。從中國自己的利益出發,朝鮮與我們相隔實在是太近了,近到朝鮮人民在對岸唱歌我們都能聽到。如果朝鮮戰敗淪為美國的走狗,,美軍從此以后就在黃海對岸虎視眈眈,正處在起步階段各方面都需要時間去發展的中國,決不能在自己的枕邊放置這么一顆定時炸彈。此時水深火熱的北朝鮮又急需中國的支援,中國如果再不出兵支援,朝鮮就要亡國了,所以中國出兵是歷史必然,沒有選擇的余地。
中國出兵朝鮮,究竟有多少人員傷亡,其實我們心里都有一個數,首先戰場非常混亂,有些無法判斷士兵死活的情況下,數據難以更新,但是也做了最接近的數據說明。在朝鮮戰場上,中國志愿軍共18.3萬人埋骨他鄉,近年來為了給國民一個更好的交代,對傷亡數據的核實工作一直在進行。其中沒有找到尸體的就有2.56萬人,戰爭結束后因為傷勢嚴重,沒有生還的大約有3.48萬人。直到現在我國都還在進行犧牲戰士的統計工作,只要有一點消息,都會一直追蹤,爭取給每一位志愿軍正名。
在朝鮮戰爭結束幾十年后,參戰各國都對參與戰爭的死亡人數作了詳細的考證并統計,各國最終統計出來的數據都相差無幾。這些數據中,美軍在朝鮮戰爭中的死亡人數是5.5萬人左右,在一部分人看來5.5萬這個數據還有待考證,當時美軍的整體戰力都甩出了中朝聯軍一大截,這樣大的傷亡顯得有些不合理。約19萬中國人民志愿軍在朝鮮戰爭中失去生命,這一數據可信度就挺高的。從物資、人員、武器裝備和作戰環境等方面對兩軍進行比較,這兩個數據就顯得很有說服力了。志愿軍的死亡人數最初統計結果是15萬,隨著考察統計工作的深入,又加上了在每場戰役結束后因救治無效犧牲的志愿軍戰士,總共就有約19萬人在朝鮮戰爭中犧牲。
在朝鮮戰爭爆發后的第二個月,韓國軍隊幾乎要被趕出朝鮮半島,攻占了朝鮮半島90%的領土,韓國軍方為了保住自己的臉面,謊報傷亡人員總數,美軍參與朝鮮戰爭后,韓國人重新燃起了斗志,戰爭后期,韓國為向美方索取更多的賠償和其他物資,在傷亡報告中夸大講述傷亡數據,以表現他們己方的戰事損害是多么嚴重。而如今想要確切了解韓國傷亡情況是極難實現的。根據我國官方數據顯示,韓軍損傷還是比較慘烈的,韓軍所損失的兵力大概為62萬,在目前,沒有任何一個數據比它有說服力。
朝鮮戰爭結束后,美方與中方都進行了傷亡人數的統計,但卻產生了很大的差別,我國數據顯示,戰爭中所犧牲受傷的志愿軍達36萬,但《韓國戰爭史》顯示,我國傷亡人數達90萬,究竟誰的數據是準確的呢?我們沒有一個標準進行考察,換個角度觀察一下,戰爭時我國參戰人數為240萬,但這些兵力是分批參加戰爭的,而美軍所統計的人數實在是太過夸張,這種說法是不符合實際的。當然,歷史是客觀的,不會因別人的編寫而發生改變,相信是我們現在唯一的選擇,現在我們所處的和平世界來之不易,更要努力奉獻自己的力量讓祖國變得更加美好,不辜負英雄烈士用生命為我們創造的安穩生活。
在抗美援朝戰爭中,交戰雙方炮火激烈,以近距離肉搏為主,尸橫遍野,滿目蒼夷,所以,我國面臨著如何安置烈士的艱難抉擇。隨著戰爭的發展,死亡人數不斷增加,我國搬運遺體的方式和工具都是比較落后的,并且已經到了決定戰爭成敗的關鍵戰事,我軍在很多方面都缺人,后勤運輸方面更是如此,如果又派出大量士兵送遺體回國,肯定會影響前線作戰,造成損失,由于路途遙遠,運輸過程也難免造成傷亡,基于當時的實際情況,援朝軍隊作出決定,把犧牲的將士埋在戰場上,而團以上的領導遺體和一級戰斗英雄,運輸回國,其余犧牲的將士,都先入土為安,為了抗美援朝戰爭而犧牲的戰士們,都是國家的英雄,他們的遺體是不允許別人來侮辱和踐踏的,在戰斗中,環境惡劣,情況特殊,為了更好的進行抗戰,讓烈士們長眠于異國,是迫于現實的無奈之舉。1951年我國開始建設抗美援朝烈士墓園,于1999年10月15日改建落成,并于1986年定為首批“全國重點烈士紀念建筑物保護單位”,希望能把革命英雄的精神一代一代傳承下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