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中國人民終于將日本侵略者趕出國土以后,蔣介石憑借著美國的物資支援,另外在抗戰過程中,其他的一些軍閥勢力,像是東北軍,西北軍,晉綏軍等都為了抗戰的勝利付出了慘痛的代價。蔣介石開始動起了其他的心思,妄想一舉拿下解放軍隊伍,實現他的專制統治,將抗戰勝利果實據為己有。由于蔣介石在之后一直加劇同共產黨之間的矛盾,和人民期待的和平發展方向背道而馳,作為共產黨隊伍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與廣大的中國群眾為了建立一個全新的中國,為了讓中國從泥濘中走出,向國民黨軍隊發起了戰爭,在 1948年,革命戰爭已進入了三大戰役階段,為之后的解放戰爭的全面勝利奠定了基礎,等到了淮海戰役打響時,東北地區的人民都幾乎獲得了解放。
淮海戰役是以徐州為中心打響的,國民黨口中的徐蚌會戰也因此而來。淮海戰役在解放戰爭中是最為慘烈且極具意義的一場戰役,在解放戰爭的三大戰役中,這場戰役也承擔著比較重要的地位。戰役所召集的軍隊有中原野戰軍,華東野戰軍,士兵總數為60萬余人,為了更好更快的完成這場戰役,鄧小平,劉伯承,粟裕,陳毅等我軍名將參與戰略討論并指揮軍隊作戰,正是由于有這些優秀將領在我軍進行戰略討論及指揮全軍作戰的工作,我軍士兵才會在戰場上堅持作戰,并始終擁有戰勝的信心。戰后,敵軍被殲被俘的人數有55萬余人,國民黨元氣大傷,擊碎了以蔣介石為中心的國民黨勢力,蔣介石的以國民黨為政權進行獨裁統治中國的妄想也被狠狠毀滅,同時我軍繳獲的先進武器更是數不勝數,我軍的軍事實力也因此獲得大幅度的提升。淮海戰役代表著國民黨在長江北岸的勢力已經被國民黨軍隊完全瓦解,而且國軍精銳部隊也都在戰役中遭受了極大的挫敗,因此,解放全國已經是大勢所趨。
在解放戰爭時期,淮海戰役是所有戰役中最為關鍵的一戰,甚至決定著國共雙方在這場戰爭中最后的走向,淮海戰役還未打響時國民黨反動派就已經被解放軍全面壓制,隨著遼沈戰役的戰敗,作為國民黨最重要的統治地之一的東北獲得了解放,將士們的戰斗熱情受到了重大的打擊。除此之外,蔣介石飽受美國和國民黨內部統治集團的雙重壓力,宋美齡只身前往美國尋求支援也是屢屢碰壁,美國駐華大使發給馬歇爾的報告中也提到“現在的蔣委員長除了他的直系親屬以及部分國民黨內部的高官之外,完全是處于孤立無援的局面了·········”。所以大家應該明白了,要是國民黨不能獲得淮海戰役的勝利,蔣介石會走向何種結局,所以蔣介石派出所有的主力軍隊前往徐州,希望可以憑借此戰逆轉戰局。
華東野戰軍與中原野戰軍在淮海地區與國軍決戰,國軍徐州剿匪總部對當前的戰況模糊不明,在戰術上出現重大的失誤,竟然以十字陣應敵,這種戰術很容易讓對方找到入侵的突破口,兵力不集中,打哪都行,各個部位獨自作戰, 1948年11月初,國民黨高層終于意識到戰術帶來的嚴重后果,決定止損,當時已經是無力回天了。在徐州東部,黃百韜帶領的大軍還在我軍的包圍圈中,隨后就被我軍全數殲滅,國民黨想要把兵力撤退到長江邊上的計劃失敗,只能選擇拼盡全力進行突圍,所以導致了黃維,杜聿明兵團也被包圍全殲,在這個時候,國軍方面更是沒有實力、沒有士氣,在戰場上沒有援軍相助,一仗比一仗難打,他們寄希望與編程序的20萬大軍上,但是白崇禧卻果斷地拒絕了參戰。
在所有的國民黨將領中,被眾人稱之為小諸葛的白崇禧可以說是一位真正有實力的猛將。在那個時期,擁有20萬精兵的白崇禧,卻并沒有前往支援徐州戰場究竟是為何呢?其實當我們對整個戰事進行分析以后就能知道,第一基本上沒得可能扭轉徐州戰場的局勢了,在徐州總指揮劉峙的胡亂指揮下再加之蔣介石還身處于南京只能進行遠程指揮,徐州完全成為了一只待宰的羔羊,從白崇禧的角度出發來想去了只會損失更大。
第二個原因就是在早些年當時的國軍桂系因為下野事件的發生,一直處于被中央軍打壓的境況中,成為不被承認的雜牌部隊,這兩系彼此存在很多的利益糾紛,’積怨頗深,而蔣介石中央軍在經歷了徐州戰場的失利以后就不敢再如此囂張了,桂系就可以成為這場戰斗最大的受益者。事實上白崇禧對于戰爭的透徹分析幫助他做了最好的選擇,在三大戰役落下帷幕之后,桂系也借著這股東風掌握了國民黨的政權。
人盡皆知,蔣桂兩方勢力可謂是互相爭斗、纏纏綿綿了十幾年,在北伐戰爭成功之后,白崇禧雖然是第一個攻入北京的,卻在事后被國民政府定義成叛軍,因為蔣介石要扶持自己的勢力上位,其他軍閥都被他找原因削弱了。白崇禧為了避風頭只能逃往國外,所以白崇禧怎么會對蔣介石抱有好感,1936年9月,兩廣事件終于平息,桂系和蔣系之間才擁有了表面上的和平,但是兩者之間的矛盾并沒有完全消失。后來全面抗戰爆發之后,為了聯合抗日,桂系才與蔣系開始合作,但是由于當時蔣介石決定國民黨大大小小的事情,所以經常以權謀私,讓桂系去啃難啃的硬骨頭,如果遇到什么軟柿子,就讓中央軍去捏,以此來削弱桂系的兵力。由此可見,桂系和蔣系之間的過節,絕不可能輕易解決。
我對此有一個疑問,假如桂系軍閥和國民政府之間沒有發生過戰爭,亦或是白崇禧能夠徹底把恩怨放下,白崇禧會不會發兵徐州?我們先看看當時的戰爭形勢,桂系大軍駐守在軍事重鎮武漢,阻止解放軍南渡長江。徐州戰場上國軍敗局已定,白崇禧參戰只有兩個結果,首先是不能改變戰敗的結局,其次是武漢的兵力空缺,戰斗力不足,很容易遭到解放軍的突襲。而且在淮海戰役中打敗后,歸降共產黨的國軍不在少數,如果在前去支援的過程中與叛變的國軍相逢,桂系大軍就會遭到叛軍與解放軍的雙重打擊,那么桂系軍隊離殲滅也不遠了,還不如就守在長江邊上,不奢求能夠創下重大的戰績,只求不犯下大的過失,失去性命。
我們都懂,從古至今,有勇無謀的將領最后結局都比較凄慘,好一點的情況就是把自己的命丟了,嚴重一點的就會導致一個國家滅亡。徐蚌會戰發展那個地步,就像一個黑洞,不管有多少人也全是白搭,而且也只剩白崇禧的部隊可以用了,莽撞不是個好方法,如果不小心一點,也只是加重了國民黨的傷亡,就真的一點翻盤的力量都沒有了,只剩下投降一條路了。失去了主力,其余殘兵拿什么去抵抗,畢竟國民黨還需要有未來,白崇禧沒有立刻插手戰場,希望能抓住一個絕佳時機就果斷出擊,爭取新的希望。要是直接讓這僅存的主力加入戰場,最后的結果肯定不會很好。
在解放戰爭的關鍵時期,著名的三大戰役連續展開,使得國民黨軍隊疲于奔命,國民黨方面就只有白崇禧的桂系還有點實力了,而且其他的軍閥,上了戰場不是投降就是逃跑,而后期解放軍規模不斷擴大,其中不少都是國軍投誠部隊,強征來的壯丁結果轉眼都成了解放軍,如同星星之火,星星之火,解放戰爭勝利之后,很多人反思國民黨軍隊失敗的原因,除了軍閥派系之間的矛盾外,蔣介石個人的問題才是根本原因,說到蔣介石的軍事指揮能力,經常不通知指揮部中的將領,對作戰部隊直接下令,讓國軍將領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的部隊在哪, 使得原有的作戰計劃完全被打亂,這說明,國軍在戰場上劣勢,很大程度上是蔣介石自己造成的。
隨著解放戰爭的不斷推進,解放軍解放了大片土地,但是回顧整個解放戰爭,淮海戰役應該是最為激烈的一場戰役。由于當時解放軍在局面上并沒有比國軍好多少,兵力方面一直存在人數不夠等問題,導致無法提供足夠的人手來做后勤工作,是人民群眾源源不斷的給戰斗中的共產黨隊伍給予物資幫助。當解放軍隊伍經過一個地區時,一般都會有數以萬計的百姓隨行,他們很多人使用獨輪車運輸軍需物品,還有不少人挑著扁擔,而沒有工具的人都將物品放在肩上,把全部戰斗所需的物資,夜以繼日地輸送到戰爭的第一線。事實上,在淮海戰役中之所以可以打敗國民黨除了共產黨領導人的指導有方,解放軍勇士們的不畏強敵外,也離不開廣大人民群眾的傾囊相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