澤連斯基要慫:14%的庫爾斯克領土,俄羅斯一個禮拜能收回來嗎?
文:黃埔少俠 2025年3月15日
自2024年8月烏軍突襲俄羅斯庫爾斯克州以來,這場“跨境攻防戰”已成為俄烏沖突中極具象征意義的戰略博弈。烏軍一度宣稱占領了1250平方公里的俄羅斯領土,試圖以“占領俄本土”作為談判籌碼,但隨著俄軍近期發動大規模反攻,戰局驟然逆轉。至2025年3月中旬,俄方宣稱已收復庫爾斯克86%的失地,剩余14%的領土成為焦點。而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14日公開表態“烏軍在庫爾斯克的任務已完成”,更被外界解讀為“戰略性認慫”的信號。面對俄軍勢如破竹的推進,俄羅斯能否在一周內徹底收復剩余14%的領土?這背后不僅是軍事層面的較量,更牽動著俄烏談判的最終走向。
一、庫爾斯克戰局轉折:俄軍為何突然發力?
俄軍近期在庫爾斯克的強勢反攻,與多重因素密切相關。
首先,政治博弈是核心驅動力。3月11日美烏在沙特達成30天臨時停火意向,但俄方顯然不愿在未完全收復失地前接受這一安排。軍事專家指出,普京必須在停火談判前“奪回所有籌碼”,否則停火后烏軍可能借機重整旗鼓。
其次,戰術層面俄軍通過“自殺式無人機”精準打擊烏軍后勤樞紐,尤其是對運輸車輛和北約裝備的摧毀,極大削弱了烏軍防御能力。
最后,俄軍抓住澤連斯基政府與美國關系惡化的窗口期——因澤連斯基與特朗普的公開沖突,美國已切斷軍援和情報共享,導致烏軍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
關鍵戰役的轉折點出現在3月13日俄軍收復蘇賈市。這座曾是烏軍后勤樞紐的邊境重鎮易手后,烏軍在庫爾斯克的防線已支離破碎。俄國防部稱,剩余未收復的14%領土多為“邊境線附近的村落”,缺乏縱深防御工事,烏軍主力或已撤回烏克蘭境內的蘇梅州。這種態勢下,俄軍僅需清理零散據點即可完成“收官之戰”。
二、一周收復14%:可能性與障礙
從軍事邏輯分析,俄軍一周內完成剩余領土收復的可能性極高。當前俄軍已形成三點優勢:
1. 兵力與裝備碾壓:俄軍在庫爾斯克部署了數倍于烏軍的兵力,且通過持續消耗戰大幅削弱了烏軍精銳部隊(如“北約親訓旅”)的戰斗力。
2. 情報與后勤優勢:美國中斷情報支持后,烏軍失去對俄軍動向的預判能力,而俄軍通過本土作戰保障了補給線的暢通。
3. 烏軍戰略收縮:澤連斯基宣布“任務完成”暗示烏軍將主動撤離,以避免更大損失。烏總參謀部雖否認“被包圍”,但已承認部隊“撤至更有利防線”,實質上默認了庫爾斯克戰局的潰敗。
然而,潛在風險仍存:一是俄軍可能因急于求成而冒進,導致局部戰術失誤;二是烏軍殘余部隊或利用邊境地形發起游擊襲擾,延緩俄軍推進速度。但總體來看,這些障礙難以改變戰局大勢。
三、澤連斯基“認慫”背后的戰略困境
澤連斯基的表態標志著烏克蘭在庫爾斯克從“攻勢”徹底轉向“守勢”。這一轉變的深層原因在于:
- 資源枯竭:烏克蘭當前現役軍隊約98萬人,但維持150萬大軍的計劃因西方援助凍結而難以實現。
- 西方支持動搖:特朗普政府不僅暫停對烏援助,更公開質疑烏克蘭加入北約的可能性,迫使澤連斯基在缺乏外援下孤注一擲。
- 國內壓力加劇:澤連斯基承認已有4.6萬名士兵死亡,數萬人失蹤或被俘,但實際損失數據成謎,有不少軍事觀察家認為烏克蘭死亡加受傷士兵已達100多萬—300萬人之間。民意對持續戰爭的忍耐力逼近極限。
與此同時,俄方已明確將庫爾斯克收復與后續戰略掛鉤。普京要求烏軍撤出頓巴斯等四州,并推動烏克蘭“非軍事化”,而俄軍在庫爾斯克毗鄰區建立“緩沖區”的計劃,可能演變為對烏克蘭蘇梅州的進一步蠶食。
四、結語:庫爾斯克之后,俄烏博弈進入終局?
庫爾斯克的易手不僅是地理意義上的領土變更,更是俄烏力量對比的縮影。一旦俄軍在一周內完成收復,澤連斯基政府將喪失最后的地緣籌碼,被迫接受美國主導的停火條件——包括默認可頓巴斯及克里米亞的現狀,甚至承諾“不加入北約”。而普京則可能借此鞏固國內威望,并為解除西方制裁爭取談判空間。
這場戰役的終結,或許正是俄烏沖突從“熱戰”轉向“冷戰式對峙”的起點。然而,烏克蘭能否在失去庫爾斯克后維持國家主體性?西方會否在特朗普時代徹底拋棄基輔?這些問題,將比14%的領土歸屬更加深刻地重塑歐亞地緣格局。
2025年3月15日
?友情提醒:黃埔少俠歡迎各位留下觀點和看法,歡迎各位關注、點贊、分享和評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