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之后,坦克一度成為陸地戰爭的霸主,在當時,所有軍事專家都認為,步兵是無法戰勝坦克部隊的,可是在朝鮮戰場上,志愿軍戰士用實際行動告訴世界,以步兵的力量完全,可以吊打坦克部隊,那么志愿軍戰士又是怎么做到的呢?
美軍坦克部隊
徹底擊潰美軍坦克
文登川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如果這里被志愿軍戰士所控制,那么無異于是在美軍的喉嚨中卡了一根刺,于是,美軍在戰爭開始前,派出了出了二十多架飛機,向著文登川陣地進行了近40分鐘的轟炸。
等到轟炸結束之后,美軍的8輛坦克,趁著煙塵沖到戰場,后面則跟著大量的步兵。志愿軍立馬用火炮分隔開坦克與步兵的距離,讓反坦克兵成功靠近美軍坦克,這八輛坦克在我軍的各類反坦克武器箱全部被擊毀,無一幸免。
文登川之戰
可就是在這一次沖鋒中,美軍的坦克竟差一點,成功突破了我軍的防線,襲擊了我軍的炮兵陣地,這又是怎么回事呢?原來,美軍的偵察機無意間發現了我軍炮兵陣地,于是一開始便駕駛的坦克,向著我軍炮兵陣地直直沖來,要知道炮兵很難擊中高速移動的坦克。
如果這些坦克沖上炮兵陣地的話,那么也就意味著文登川陣地徹底失守,可是前沿部隊以及反坦克兵此時根本來不及支援,而且志愿軍戰士手中的火炮,雖然能夠擊毀坦克,但是火炮的發射,卻是需要一個弧線,如果敵人離得太近的話,志愿軍手中的火炮就根本打不倒,
炮兵陣地
就在這時,炮兵陣地上一位士兵提到,可以將榴彈炮放平了射擊,等美軍坦克接近之后,那將會大大提高命中率,可是這樣做還有一個風險,那就是榴彈炮的后坐力很容易傷及到一旁發射炮彈的戰士,并且由于距離太過接近,造成的爆炸也十分容易傷及到自己人,但是當時的情況已經不允許多想了。
于是,志愿軍戰士們立馬將所有的榴彈炮放平,開始向著美軍的坦克發動轟擊,可是效果出奇的好,很快就將敵人的坦克全部擊退,而這也大大減小了美軍坦克移速過快,導致無法命中的概率,甚至在之后的戰術總結中,還專門為榴彈炮平射取了一個專用名詞“閘止陣地”。
坦克劈入戰術
而在隨后的幾場戰斗中,志愿軍戰士對于如何摧毀坦克越來越有心得,僅僅三天,志愿軍戰士就摧毀了八十多輛坦克,其中還有大量坦克被擊傷失去作戰能力。這對于美軍制定的坦克劈入戰術有著很大的打擊。
志愿軍與坦克作戰的技巧,都是在作戰中逐步摸索出來的,那么作為剛剛組建沒多久的68軍,又是怎么在文登川戰役中,逐步摸索出“以步制坦”的技巧的呢?
朝鮮戰爭
文登川戰役
1951年,朝鮮戰爭爆發,隨著雙方交戰的深入,美軍發現志愿軍缺少有效地打擊坦克的武器,于是在之前的幾場戰斗中,美軍取得了一些戰果,就是這幾場的勝利,讓美軍認為憑著坦克就能夠將我軍的調集大規模坦克集群,向著我軍在文登川的防御陣地發動了襲擊,
而當時駐守在文登川的志愿軍部隊,就是剛剛組建不久的68軍,當時68軍剛剛來到文登川陣地,防御工事還沒來得及完善,并且地形也不熟,而且當時美軍出動了近200輛坦克,可就是在這樣種種不利的情況下,志愿軍戰士卻用步兵的能力,擊敗了美軍的機械化部隊。
美軍坦克部隊
美軍仗著有坦克的掩護,但也不敢輕舉妄動,美軍首先派出了十多輛坦克數百人配合著,向志愿軍的陣地發動了沖鋒,可是在志愿軍猛烈炮火下,他們的這次試探性進攻并沒有取得很大的戰果。
有一些坦克在進攻時,陷入了志愿軍戰士,提前挖的交通壕中無法移動,看到這樣,美軍便開始呼叫飛機支援,一瞬間無數的炮彈在志愿軍戰士的陣地上,而美軍的坦克部隊,趁著我軍戰士躲避轟炸的時間,一口氣沖到了,我軍陣地前想要一口氣奪下陣地,可是在志愿軍戰士用反坦克手雷,以及一系列反坦克武器的進攻下,成功擊退。
志愿軍反坦克部隊
在這場沖鋒之后,美軍估計也吃驚于我軍的火力,竟好幾個小時,不敢再次發動沖鋒,趁著這段時間,68軍改變了戰術,依靠著剛剛更換的蘇械,來應對美軍的坦克,并且更改戰術,放棄優先攻打美軍的坦克,轉而用交叉火力,將協同坦克作戰的步兵全部打掉,然后由炮兵為反坦克部隊提供抵近機會,而這在之后也被稱之為“砍頭,去尾,打中間”
第二天,美軍先派出了戰斗機,對志愿軍的陣地進行了轟炸,然后動用大量火炮對高地進行了全面的火力覆蓋,之后則是一口氣出動了50輛坦克,并配合著大量的步兵,向著文登川陣地發動了沖鋒。
炮兵陣地
面對如此大規模的進攻,志愿軍戰士按照最初制定的策略,由炮兵向敵人發動炮擊,可是敵人步兵與坦克脫節,然后趁著這個時機,埋伏在一旁的志愿軍戰士,便使用手中的無后坐力炮,向著敵人的坦克發動了進攻。
短短的一次接觸,志愿軍戰士就擊毀了敵人數十輛坦克。也讓美軍清楚地認識到坦克是可以被戰勝的。眼看損失越來越大,美軍也只好暫時撤退。文登川戰役在這之后也成為了世界“以步制坦”的經典案例,其中數位戰士因為出色的表現,還被授予了戰斗英雄的稱號。那么,面對敵人的炮火,志愿軍戰士用是用怎樣的辦法應對的呢?
坑道作戰
坑道作戰顯神威
在抗美援朝初期,美軍仗著有重武器支援,而我軍又沒有有效防止這些武器的措施,所以初期美軍的這些武器,的確造成了一些麻煩,但是很快我軍就找到了應對美軍重武器的辦法,那就是坑道作業,一般在前沿陣地上,我軍會建造各類坑道,并且種類多樣,有坑道式、掩蓋式、漏天式。以及各類功能性的碉堡,可以應對敵人的各種情況進行選擇。
而就說坑道戰使用最出名的,那便是在上甘嶺戰役中,當時在上甘嶺修坑道時,有著“七防”標準,那就是防空,防炮,防毒,防雨,防潮,防火,防寒,而在修建的過程中不能有絲毫的偏差,因為但凡差那么一點,在敵人炮火的洗禮下,很容易坑道被炸塌,導致里面的士兵被活埋,所以同時要求坑道修建時,頂部的厚度不能小于30米,而且坑到修建還不能過于小,避免作戰時,坑道太小發生擁堵,或者是因為空氣不流暢導致志愿軍戰士缺氧。
坑道
要知道當時上甘嶺戰役時,聯合國軍對志愿軍陣地發射了近兩百枚的各類炮彈,甚至就連上甘嶺的山頭都被削平了數10米,志愿軍戰士也正是憑借著堅固的坑道作業,成功擊退了美軍的一次次攻擊。
而在文登川戰役中,志愿軍戰士也利用了坑道限制了敵人坦克的高速移動,為反坦克部隊,以及榴彈炮部隊精準命中敵人坦克提供了有效的幫助。
上甘嶺
隨著,戰事的進行,坑道作業也逐漸被我軍發揚光大,不僅有著作戰功能,甚至還有著駐藏、醫療以及生活,交通運輸的功能。甚至在作戰時還會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如果敵人占領了我軍的陣地,那么駐守陣地的士兵,也完全可以,退守坑道實施游擊戰術,等待支援最終配合部隊,將敵人全部趕出陣地,達到出其不意的效果。
在抗美援朝戰役結束之后,有人統計,我軍在戰斗中,共修建坑道一千兩百五十余公里,各種交通坑道共六千多公里。無論是坑道作戰還是以步制坦,都是當時志愿軍戰士智慧的結晶,也就是在文登川戰役之后,讓美軍也認識到光憑借機械化部隊是無法,戰勝我軍戰士的。
坑道作戰
當然,志愿軍之所以能夠以弱勝強除了各部隊間的有效配合外,還有著志愿軍戰士,靈活多變的頭腦,和高超的戰術制定。正是有著先烈們在前線英勇作戰,才有了我們如今和平安靜的生活,他們的那種精神值得我們繼承與發揚,他們才是當代最應該追崇的明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