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聞著有點酸咋辦。”
“多洗洗兩遍,多泡一會兒水。客人吃剩的香菇不要扔,挑出來還能用。”
這一番對話竟然發生在某個全國知名的連鎖飯店,給客人吃剩菜,發酸菜,所做作為真是令人憤怒。
新京報開展了一個315特別報道,將要揭露一系列危害消費者的行為,這只是其中之一。我們看看特別報道里,都揭露哪些令人憤怒的真相。
食品安全問題
記者以打工的方式臥底某黃燜雞連鎖店。黃燜雞本來應當是當天吃,當天燉,但是商家為了省事,會一次性用高壓鍋做出50斤的雞肉。
之后就一直售賣這些提前做好的雞肉,直到賣完為止。每天先賣昨天剩的,再賣當年新鮮做的。而沒有燉的生雞肉箱,竟然直接放在垃圾桶的上面。
香菇,土豆等食材也是大量堆積,已經發出明顯的酸味。員工告訴記者,只要把土豆上黏的部分給洗掉就行,這樣就沒有酸味了。
客人吃剩的飯也不要隨意的丟棄,全部進行二次回收。顧客吃剩的香菇,全部挑出來清洗,湯汁也進行回收,只把雞肉扔掉,素材和湯汁留下來,可以拼湊成一份全新的飯。
按照公司的規定,店鋪除了黃燜雞不能售賣其他的菜品,但是門店老板為了增加生意會自己添加菜單。
比如番茄牛肉煲使用的全部是發黑的牛肉,秘訣就是在加熱的時候放進一勺紅色的色素,牛肉就馬上變得新鮮起來。
這樣的連鎖店跟傳統的炒菜飯店比起來,成本極低,他們不需要專業的廚師, 只要把原材料煮熟,然后直接放廠家給的調料包就行。
記者調查的這幾家門店,為了節省成本,會自己購買民間的便宜醬料,和廠家給的正牌醬料混著用。
除了黃燜雞,直播間售賣的保健品,土特產也是作假詐騙的重災區。
直播間里的陷阱
2025年一種叫做“藏烏梨”的水果突然走紅,據說這是一種藏族地區特產的黑皮梨,價格十分昂貴,最便宜的要7元一斤,精品包裝的一個梨就要十幾塊。
商家聲稱這種神奇的黑梨來自青藏高原,一年只結一次果子,在高原紫外線的照射下,不僅顏色黑,味道也不同凡響,營養更豐富。
過年過節的時候,很多人購買這種罕見的特產進行送禮,但是當記者想要研究一下這種烏梨的產地時,卻發現沒有任何一家的梨是從藏區發貨的。
西藏林芝地區因為紫外線強烈,水果會變成紫紅色,但是這種黑色的梨,藏族都沒見過,農業專家也沒見過。
那么這些梨是從何而來呢?記者深入調查后,有知情人士說出了其中的內幕。原來這些梨根本不是什么藏梨,而是純純的科技與狠活。
這些梨是通過機器高溫和低溫冷凍處理,造成的氧化變色,不僅營養物質嚴重流失,還更容易腐化變質。
如果只是冷凍變色,我們還能安慰自己,就當是吃東北凍梨了,雖然花了冤枉錢,但是至少沒有危害身體健康。
然而接下來這些人的操作可謂是喪心病狂,他們竟然向果農售賣所謂的藏烏梨樹苗,用一種根本不存在的水果欺騙農民。
他們將普通的梨樹苗包裝成藏烏梨去賣,一顆要118元,按照消費者權益法的規定,所有被欺騙的消費者都應該得到退一賠三的補償。
在揭穿完假水果之后,我們再來看看假酸奶。
酸奶也有假的
你敢相信嗎,以下圖片中的7瓶商品,都是“假酸奶”。他們在瓶子上印著酸奶,實際上根本根本算不上奶制品,牛奶含量不到十分之一。
按照國家的發酵乳標準,只有蛋白質和脂肪含量達標的飲品才是酸奶,凡是不達標的都是飲料。因此他們會在不顯眼的地方,用很小的字寫著“風味飲料”。
但是大多數顧客都以為這是酸奶才買的。酸奶是一種有營養,促進胃腸道消化的飲品,很多老人和小孩都喜歡喝。
但是這些假酸奶本質上就是甜飲料,里面不僅沒有酸奶的營養,也不會促進胃腸消化,反而因為大量攝入糖分,有可能造成兒童的肥胖,老人血糖上升。
而這些假酸奶成本極低,一瓶在0.3元到0.7元之間,利潤空間很大。但是很多人可能也愿意和類似的飲料,并且也很喜歡他們比大牌牛奶便宜的價格。
關鍵問題是不能欺騙,你如果是風味飲料就老老實實寫飲料,不能在瓶子上印酸奶兩個字騙人。病從口入,我們一定要重視入口之物的安全。
在吃的東西中容易除了食物,飲料之外,還有一種最容易被騙的,就是保健藥品。
直播間的神藥
在保健藥品的四大誤會:氨糖軟骨素治關節炎,葉黃素治浸濕,蛋白粉萬能補品,雞內金糖調理脾胃。
氨糖軟骨素對疾病不具有治療效果,只是一種補充營養劑,葉黃素有利于保護眼底的黃斑,但近視是肌肉疲勞造成的,葉黃素預防不了。
而根據國家的安全標準,蛋白費是一星期運動三次以上,每次運動強度中等以上的忍耐,才需要使用的營養食品。
一般人也可以吃,但是意義不大,反而會對身體造成負擔。因此很多直播間宣傳身體虛弱的人服用蛋白粉是誤人子弟,不如多吃兩個雞蛋更健康。
而這些所謂調理脾胃的雞內金糖果,本質上就是普通的糖果,沒有任何醫學功能。但受到記者采訪時,廠家給出了自己的解釋。
他們說包裝上,說明書上寫的功能,并不是本商品的功能,而是一種面向大眾的免費科普。我印在盒子上,告訴大家有雞內金治療消化不良這回事。
只是單純的告訴你,世界上有這么一回事,并不是代表你買的這盒藥就是,也不代表我買的藥就能治,純屬是消費者自己的誤解。
這只是新京報一家媒體做出的315消費者權益專題,不知道央視會帶來什么樣的猛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