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朋友圈突然被一個消息刷屏——醫療界泰斗,上海華山醫院前院長張明遠教授,蜷縮在洛杉磯某社區醫院走廊的長椅上,臉色慘白,在排隊苦等四小時后,他因基礎病急性闌尾炎并發癥引發抗生素過敏休克,永遠倒在了異國他鄉的急診室。
“華山泰斗”的最后24小時:輸給了一場闌尾
這位曾執掌上海華山醫院二十年的醫界泰斗,退休后帶著全部家當、畢生積蓄移居美國,2018年,張教授退休時曾凱凱而談:“加州陽光能治三高”。
朋友群里有人甩出這位曾經叱咤風云的三甲醫院院長的權限清單:只要在國內,張老咳嗽一聲就能啟動全院會診,頂尖專家隨時待命。去年他親手帶出來的學生在仁濟醫院搶救心梗患者,凌晨三點還能調來直升機轉運特效藥。
諷刺的是,這位曾締造過「黃金四分鐘急救體系」的醫界傳奇,最終卻被最基礎的急腹癥擊垮。
一位知情醫生痛道:“若在國內,他的資歷足以啟動綠色通道,30分鐘就能上手術臺。”
中美急診的殘酷對照:濾鏡碎了,現實血淋淋
洛杉磯社區醫院急診平均等待時間4.2小時(美國CDC數據),美國急診室卻演著現實版《等待戈多》——朋友父親在紐約因胸痛候診6小時,最終確診心梗時已錯過黃金搶救期。
北京協和醫院急診分級制度下,危重患者到院10分鐘內必接診;鐘南山院士那年突發心絞痛,從發病到進導管室只用了11分鐘——這組對比數據至今掛在各大醫院的培訓課件里。
在中國,至少每個生命在踏進急診大門的那一刻,就有人為你亮起了最急迫的紅燈。這些都是中國幾百萬一線醫護人員在背后的默默守護;而反觀中國醫護的生存現狀是:
三甲醫院,醫生,因飲食不規律、精神高壓,胃潰瘍及焦慮抑郁、甚至猝死比例顯著高于普通人群;
護士日均步數2萬+,能繞搶救室走5公里,靜脈曲張發病率超70%;
70%的一線醫護人員不敢生病,因為沒人替班;
所以今天,我不想說教,只想懇求
當下次在急診看到滿眼血絲的醫生時,能不能把沖到嘴邊的抱怨換成一句"大夫您要注意休息";
看到護士跑著換輸液瓶,能不能把“怎么這么慢”換成“注意安全”;
當然,說這些,我們不需要掌聲雷動,不奢求鮮花錦旗,只希望遇到問題時:多一分溝通理解、少一分糾紛。
請記住:在生死競速的賽道上,醫護人員不是你的對手,而是拼盡全力托住你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線。
醫客說
特別提醒:本文無意消費逝者,惟愿以痛為鑒。張明遠教授為中國醫療事業奉獻半生, 謹以此文致敬所有堅守初心的醫者 !
【責編】醫客君
【文章來源】杏林苑社群
【圖片來源】網絡
【免責聲明】我們尊重原創,版權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聯系微信:xxxfff0518 我們會在24小時內刪除,感謝您對醫客的支持!
【投稿郵箱】yike@touchealth.co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