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四川南充市副市長歐陽梅——在2025年全國兩會上,提出:隨著醫療衛生事業快速發展,出現了一個普遍現象,就是很多醫療機構都在爭“上等級”,一級創二級,二級創三級,于是乎三甲醫院大量涌現。
她還拋出一組數據,讓整個醫療界震動了:
全國三甲醫院數量從2015年不到1000家激增至2024年底的1650家。全國縣級醫院共1600家,其中三級醫院600家,占比37.5%,三甲醫院248家,占比15.5%。
三甲醫院泛濫,協和醫院是三甲,縣醫院也是三甲,醫院定位不清,縣級醫院基本上都是三乙了,二甲空擋,衛生院都是做體檢為主,醫療資源頭重腳輕。
“如今的三甲醫院,病人擠破頭,醫生累成狗,可上面還在催著擴建新院區。”
這一幕,正在全國上演...
“三甲大躍進”:重慶的40所三甲與基層的“空城計
2021年,重慶宣布到2025年要建成40所三甲醫院,引發軒然大波。如今,重慶已擁有39家三甲,覆蓋24個區縣,主城區平均每5公里就有一家三甲。
但諷刺的是,同一時間,重慶某區縣的社區醫院院長卻向我訴苦:“我們新買的CT機,因為沒人來做檢查,已經落灰半年了。”
數據冰冷:全國95%的基層醫療機構僅承擔51%的診療量,而3.58%的三甲醫院卻扛下44.61%的任務。分級診療的口號喊了十年,基層依舊“門可羅雀”,三甲卻像雨后春筍般瘋長。
誰在推動這場“狂歡”?
1. 政績與利益的“雙簧戲”
“升三甲”是地方政府的“金字招牌”。“評上三甲,財政撥款、科研經費、人才引進全來了,連地價都能漲。”一位匿名副院長的話,道破了這場“狂歡”的本質。
而醫院為了創收,不得不拼命吸引患者——內蒙古某三甲醫院一次住院多次做無意義的“糖化血紅蛋白”檢測,單家醫院違規金額就超3400萬。
2. 醫生的“圍城困境”
“我也想回老家縣醫院,可工資只有現在的三分之一。”一位北京三甲的主治醫生無奈道。醫療體系等級森嚴——三甲醫生職稱名額多、科研資源足,基層醫生卻連開藥都要受目錄限制。于是,優秀人才像潮水般涌向三甲,基層只剩“聽診器、血壓計、體溫計”老三樣。
3. 患者的“信任困局”
“社區醫院連降壓藥都沒有,誰敢去?”北京的糖尿病患者李阿姨,寧愿凌晨四點排隊掛專家號,也不愿踏進家門口的社區醫院。數據顯示,三甲醫院超半數患者只是看感冒、開慢性病藥——用導彈打蚊子,卻成了常態。
撕裂的醫改:一邊建三甲,一邊強基層
政策在左右互搏:
- 湖北、陜西 大力恢復三甲“便民門診”,慢性病患者開藥無需排隊;
- 江蘇、四川 卻堅決取消,怕“拖累分級診療”;
- 青島某三甲 通過DRG改革降低患者費用15%,但更多醫院因“錢少了”暗中抵制。
更荒誕的是,某地三甲醫院與基層組建“醫聯體”,本意是分流患者,結果基層醫院竟要求三甲專家“把病全治了,讓自己變成小積水潭”。
醫生的吶喊:我們不想當“創收工具”
“每天開檢查單時,我都在想:這到底是為了治病,還是為了養科室?”一位匿名醫生的留言刺痛人心。
三甲的瘋狂擴張,讓醫生淪為流水線上的“工具人”:
- 北京兒童醫院 年門診量321萬人次,醫生“日診百人,累成加班狗”;
- 石家莊某三甲 為2500名60歲以上患者做性激素檢測,臨床意義幾乎為零。
而基層醫生更苦悶:“患者寧愿自費去三甲,也不信我們的診斷。沒有病人,技術怎么提升?”
請讓醫療回歸“治病救人”的初心
1. 砸碎“等級枷鎖”:
- 太原政協調研犀利指出:醫療服務定價、技術準入、醫生價值全與醫院等級掛鉤,這是分級診療的最大障礙。
- 讓醫生自由執業、診所納入醫保,或許能打破“三甲崇拜”。
2. 錢要花在刀刃上:
- 2023年國家追回醫保違規資金242.3億,若投入基層,能建多少社區CT室?
- 貴州觀山湖區社區醫院改革后,門診量激增30%,證明“基層強,患者自然來”。
3. 患者的觀念革命:
- 香港大學用口服砒霜治白血病,存活率97%——疑難雜癥交給三甲,小病慢病回歸基層,才是資源的最優解。
醫客說
三甲擠破頭,二級一級掛空擋!
【責編】醫客君
【文章來源】杏林苑
【圖片來源】網絡
【免責聲明】我們尊重原創,版權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聯系微信:xxxfff0518 我們會在24小時內刪除,感謝您對醫客的支持!
【投稿郵箱】yike@touchealth.co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