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公眾號,西風的羅盤,方能閱讀正文《東升西降,風向轉彎,如何熬到最后,成為通吃的那個?》
我前天談宏觀經濟,剛從基本面談到本質,從本質談到東西方的政策,從我們的政策,談到我們不同地區不同地域的官和吏。
就有讀者按捺不住了,后面的話題我估計他都沒看完,就急吼吼留言問我呼和浩特發生的事情。
呼和浩特真正的王炸還不只是生娃補貼,一孩一萬,兩孩五萬,三孩十萬。
更重要的是,三孩及以上孩子入學是擇校自由的。
注意,是全市范圍內,人家擠破頭皮也要分一表生,二表生,三表四表,你娃不用,你生得多,你就是特表。
是不是很有吸引力?
這個問題我是這么看的。
首先,人家呼和浩特是有約束的,人戶房要求一致。
你想拿這個補貼的前提是人在呼和浩特,房子買在呼和浩特,父母其中一方,包括孩子的戶籍,也得落在呼和浩特。
這意思就非常明白了,你得在呼和浩特工作,生活,不能說你跑去北京,回頭蹭呼和浩特的便宜。
而且,即便在呼和浩特生活,也得買房。
平心而論,在呼和浩特這種地方生活,是比較劃算的,因為房價便宜呀。
你月薪5000,買房10000,倆月一平米。如果你跑去上海,月薪20000,買房60000,仨月一平米。
是不是挺有吸引力的?
有沒有吸引力,要看跟誰比。
這樣的兩倍比例的城市一抓一大把,你去西安,也是月薪5000,買房10000。
你覺得,是在西安找一份月薪5000的工作容易呢?還是在呼和浩特找一份月薪5000的工作容易呢?
這就是個問題。
如果你本來就生活在呼和浩特,你在當地有個鐵飯碗,那這是好事,多生育多消費。
本就符合當下的消費主題。
如果你原本不在呼和浩特生活,你是個外地人,你去了也沒有鐵飯碗等你。
那實際上你面前有一堆選擇,房價工資比,比較低的城市,有一大把呢。
這是第一層顧慮,基于當下的顧慮。
那么第二層顧慮,你的三個娃,在呼和浩特長大后,他在當地的就業問題。
這件事非常容易思考,你看看過去發生的事情。
呼和浩特屬于內蒙,當地的少數民族即便人數遠沒有漢人多,那個比例,也遠比東南沿海要多得多。
你要知道當初單孩政策的時期,對于少數民族也是不同執行的。
那么在未受影響的情況下,當地的少數民族有沒有生很多孩子呢?
沒有。
為什么呢?想過沒有?
這是一個數據。
第二個,我們知道,過去的20年以來,轉移支付很盛行。
盛行到什么程度呢?
就是B省拿著A省上交的錢,轉移給到他的錢,去補貼商人,以這種方式招商,生產競爭性的產品,去和A省同樣的行業打價格戰。
這么個卷法,沒有人是贏家。
國外的消費者是買到了極其低廉的商品,問題是,國外也不樂意,他們覺得你們是故意的,你們賣這么低,他們本國再也無法開展該項工業門類。
而國內,A省被B省打了價格戰,A省能掙到的利潤也大幅度下降,從而沒有錢去給B省轉移支付。
B省拿著A省轉移支付的錢去這么補貼,最后的結果,是B省自己也拿不到轉移支付了。
所以這件事在十年前開始進入議題,被逐步議論,在五年前開始熱議,到了這兩年,被叫停。
你看到過去的兩年來,每個省,每個城市都被安插了一個名頭,比如你們是什么的中心,是什么的示范區,是什么行業的龍頭,都有定義。
什么意思?
就是劃分勢力范圍,讓各自有序發展,避免自己人和自己人無序競爭。
當你看明白這件事背后的歷史原因,你就會發現,城市的發展分兩個階段。
上一個階段是什么?
是配套大于產業。
我這個地方產業不行也無所謂,反正我有轉移支付,我拿著轉移支付來的錢,我就可以搞配套,配套上去了,我不愁賣不出地。
過去二十年,投資房地產的人,一直有一個思路,就是圍著行政中心。
你去看,一個區,最貴的板塊一定是區政府附近,因為聚集了醫療,教育,娛樂,所有的配套。
這些年,你在某些大城市已經看到苗頭不對了。
從配套大于產業,漸漸變成產業大于配套了。
這就是我前天談宏觀經濟的時候提到的,社會造富的過程中,波及到的人群體開始改變了。
過去搞工業化,50%的人都能賺到錢,這時候權力很重要,有非常強的聚攏資源的能力。
到了第二個時期,互聯網化,你已經發現不對勁了。只有5%的人能賺到錢。
這些人所在的地方,樓道里充滿了金幣的聲音。
你可以不去服務他們,那你怎么賺錢?你放著錢不掙,人家就去國外消費了。
于是你只能搬。
所謂配套跟著產業走,新的有錢人去哪兒了,區中心,就只好搬去哪兒。我上門給你服務。
醫療,教育,娛樂,消費,都得跟著搬。甚至跟著你們的需求,高端化,改善化。
我前天講到官吏的時候,有些人問我,為啥有些地方是服務型的,有些地方是管理型的?
說到底,是產業決定的。
管理5000個年薪5萬的工人的總經理,和管理15個年薪500萬的交易員的總經理。
都叫總經理,前者必須拽得跟二五八萬一樣,不然建立不了威信沒法管這么多中低收入的人。
后者也必然變得跟保姆一樣,因為這十五個交易員沒有一個甩你,你不搞好后勤,人家去別的地方,他還是交易員,你可就未必是總經理了。
你品,你仔細品,掙錢嘛,不寒磣。
這就是當下的局面,因為產業的變化波及了增量財富人群的大小。
反過來就迫使配套,不得不跟著產業走。
未來有產業的地方,有高收入人群的地方,才會有配套。
沒有產業,對不起,當下已經叫停了,因為搞了配套也沒用,周圍的居民掙不來錢,消費不起,咋運營呢?用愛運營么?
所以當你想明白這些問題,你就會發現,補貼的錢是誰出的?
其實是你自己出的。
你跑去呼和浩特買套房子,你多付出了20萬的溢價,其中10萬,作為生育補貼,返還給你了,另外10萬塊是運營消耗。
而你娃,將來他依然要面對這個問題,就是配套,跟著產業走。
那將來,誰接你的盤呢?
沒人接你的盤,你娃長大后去接人家的盤?
那圖啥呀。
關注公眾號,西風的羅盤,方能閱讀正文《東升西降,風向轉彎,如何熬到最后,成為通吃的那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