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央一號文件》和“兩會”都提出了不少對于農村發展建設性意見以及政策,很多都受到了農民朋友的關注,而最近討論比較熱的,便是農民增收與產業融合新政策。
有朋友提出一問,這2塊的政策能給我們農民群體帶來什么好處呢?下面我就根據我的個人看法,來給大家嘮叨嘮叨。
農民增收與產業融合新政策解讀
“互聯網 + 農業” 政策解析
“互聯網 + 農業” 政策旨在利用互聯網技術,深度改造傳統農業產業鏈。在農產品電商方面,政府大力扶持搭建農產品線上銷售平臺,不僅給予平臺建設補貼,還對入駐的農民或農業企業提供優惠政策,如減免店鋪租金、降低交易手續費等。
對于鄉村直播帶貨,更是積極培養專業主播,組織直播技能培訓,鼓勵農民自己成為主播,展示農產品特色。
以某地的橙子種植戶為例,以往橙子只能通過批發商收購,價格被壓得很低(幾毛一斤)。
在 “互聯網 + 農業” 政策扶持下,種植戶通過電商平臺直接面向全國消費者銷售,還通過直播詳細介紹橙子的種植過程、口感等。
原本幾元一斤的橙子,經過包裝和品牌打造,在電商平臺上能賣到十幾元一斤,實現了農產品溢價,大大增加了農民收入。
“土地銀行” 試點政策解讀
“土地銀行” 試點政策是農村土地流轉的創新舉措。以河南的 “土地銀行” 為例,它一般由政府發起成立,是準公益、非金融類混合所有制經營實體。
農民可以把土地經營承包權存入 “土地銀行”。具體運作模式是,“土地銀行” 會通過市場化運作方式,評估耕地價格。
農民存入土地后,能獲得年化 15%的分紅。
比如,一位農民有 5 畝土地,存入 “土地銀行” 后,按照評估價格和分紅比例,每年能獲得一筆穩定收入。
而有種植需求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則可以從 “土地銀行” 貸出土地,付出貸地利息。
整個過程公開透明,既讓農民的土地有了收益,又促進了土地的合理流轉和規模化經營 。
新政策給農民帶來的好處
電商與直播帶貨的增收實效
農產品電商和鄉村直播帶貨為農民開辟了全新的銷售路徑。
以往,農產品的銷售大多依賴線下的農貿市場、批發商等傳統渠道,銷售范圍有限,信息不對稱問題嚴重,農民往往處于被動地位,收入增長受限。
如今,借助電商平臺和直播帶貨,農民能夠打破地域限制,將農產品直接推向全國乃至全球市場。
比如山東的一位蒜農,過去大蒜只能賣給當地的收購商,價格波動大且利潤微薄。
后來,他通過電商平臺開設店鋪,并嘗試直播帶貨。在直播中,他展示大蒜的種植過程、講解營養價值,吸引了大量消費者關注。
原本滯銷的大蒜不僅迅速售罄,價格還比以往高出不少。
通過電商與直播,農產品有了更多展示機會,品牌價值得以挖掘,實現了溢價銷售,農民的收入顯著增加,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極大改善。
“土地銀行” 的紅利釋放
“土地銀行” 政策讓農民實實在在地獲得了穩定分紅。
對于一些因年齡、勞動力等因素無法耕種土地的農民來說,土地存入 “土地銀行” 后,每年都能有一筆固定的收入,生活有了更多保障。
同時,“土地銀行” 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
過去,部分土地因無人耕種而閑置撂荒,造成資源浪費。
現在,“土地銀行” 將分散的土地集中起來,流轉給有能力、有意愿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讓土地得到充分利用。
而且,這一政策有力地促進了農業規模化經營。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能夠從 “土地銀行” 獲得足夠面積的土地,便于采用現代化的種植技術和管理模式,提高農業生產效率,推動農業產業升級,為農村經濟發展注入新活力。
哦對了,這項政策真正運行好的話,也能讓農民朋友們養老有新保障了!
當前面臨的問題與痛點 電商與直播帶貨的困境
在 “互聯網 + 農業” 蓬勃發展的背后,也面臨著諸多困境。
首先,農產品標準化程度低是一大難題。由于農業生產受自然條件、種植技術等多種因素影響,不同農戶生產的農產品在品質、規格上差異較大,難以形成統一標準。這導致在電商平臺銷售時,消費者收到的產品與宣傳不符,影響購買體驗和復購率。
其次,人才缺乏制約著發展。電商和直播帶貨需要具備拍攝、剪輯、營銷、客服等多方面技能的專業人才,而農村地區這類人才匱乏。農民自身文化水平有限,難以快速掌握這些復雜技能,導致直播效果不佳,農產品銷售受到影響。
再者,投資大也是一個問題。開展電商與直播帶貨,需要購置設備、包裝產品、進行廣告推廣等,前期投入成本較高。對于一些資金薄弱的農民來說,難以承擔這些費用。
此外,平臺運營復雜。電商平臺規則不斷變化,直播帶貨的玩法也日新月異,農民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去學習和適應,增加了運營難度,使得 “互聯網 + 農業” 的發展步伐受到阻礙 。
“土地銀行” 的發展阻礙
“土地銀行” 在推廣過程中也并非一帆風順。
一方面,存在信任問題。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部分農民對 “土地銀行” 的運作模式和安全性存在疑慮,擔心存入土地后無法按時獲得分紅,或者土地權益得不到保障。這種不信任使得他們對 “土地銀行” 持觀望態度,不愿意輕易將土地存入。
另一方面,地區差異適應性問題較為突出。不同地區的土地資源狀況、農業發展水平、農民觀念等存在很大差異。
一些經濟發達地區,農業規模化經營程度高,農民對新事物接受度高,“土地銀行” 較容易推廣;而在一些經濟欠發達地區,農業生產較為分散,農民思想相對保守,“土地銀行” 的推廣難度較大。
此外,各地土地政策不同,也給 “土地銀行” 的統一運作和推廣帶來挑戰,限制了其在全國范圍內的快速發展 。
對新政策發展的個人看法
“互聯網 + 農業” 和 “土地銀行” 政策是推動農民增收、農業發展的有力舉措,未來前景廣闊。
“互聯網 + 農業” 順應數字化潮流,隨著技術普及和農村基礎設施完善,有望進一步拓展市場。
而 “土地銀行” 作為土地流轉創新模式,能有效整合資源,推動農業現代化。
政策持續推進,關鍵在于多方發力。針對 “互聯網 + 農業”,要加強農產品標準化建設,培育專業人才,政府加大扶持降低農民投入成本,并提供平臺運營指導。
對于 “土地銀行”,需強化宣傳消除農民疑慮,建立健全監管保障體系;同時,要因地制宜,根據不同地區特點制定適配方案,讓政策更好落地生根,釋放更大效能,助力農村經濟騰飛 。
農民需做好的準備 提升電商與直播技能
為了更好地搭上 “互聯網 + 農業” 這趟增收快車,農民朋友們需要努力提升電商與直播相關技能。
拍攝技能是基礎,學會用手機或簡單設備,清晰、美觀地拍攝農產品,突出其特點和優勢,比如展示水果的色澤、蔬菜的新鮮度。
掌握營銷技能也很關鍵,要了解如何打造吸引人的產品標題、文案,利用社交媒體進行推廣,吸引更多潛在消費者。
客戶服務技能同樣不可或缺,及時回復消費者的咨詢和反饋,處理售后問題,能提升消費者滿意度和復購率。
農民可以通過參加政府組織的免費培訓課程,觀看線上教學視頻,向成功的同行請教等方式,逐步掌握這些技能,讓自己在電商與直播帶貨領域更具競爭力,實現農產品更好的銷售業績。
了解 “土地銀行” 規則
面對 “土地銀行” 這一創新政策,農民朋友們一定要深入了解相關規則,切實保障自身權益。
首先要熟悉存地流程,清楚需要準備哪些材料、如何辦理存入手續,確保整個過程合法合規。
同時,要重點關注權益保障方面的規則,比如分紅的計算方式、支付時間,土地在流轉過程中的用途限制等。
只有充分了解這些規則,農民才能在存入土地時心中有數,避免后續可能出現的糾紛。
在存入土地前,不妨多向當地的農業部門、“土地銀行” 工作人員咨詢,確保自己的每一步操作都符合規定,讓土地成為穩定增收的可靠保障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