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內容均引用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未已標注文獻來源及截圖,請知悉。
文 |史墨弦
史墨弦
1998年,重慶忠縣烏楊鎮的村民王洪祥,在江邊采藥時,意外發現了一塊刻有奇特圖案的石頭。他擦去表面的泥土,露出了一只銜環的獸面,以及青龍、白虎等雕刻。這些圖案清晰細膩,與普通的墓碑石完全不同。憑借直覺,他認為這可能是一件珍貴的古物,于是立即向文物部門上報。
然而,他的多次匯報都被忽視,有人甚至當面嘲笑:“一個搬運工,還能發現文物?”
面對冷遇,他沒有放棄,而是默默守護這塊石頭,三年來風雨無阻。
直到2001年,一位考古專家終于決定前往現場查看。
當石雕上的完整圖案顯露出來時,所有人都震驚了——這是一座保存完好的東漢石闕,極可能屬于三國名將嚴顏墓前的建筑構件。
烏楊石闕的發現,填補了中國漢代建筑史的重要空白,被定為國家一級文物,成為重慶三峽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23年后,當年的考古專家面對王洪祥,深深鞠躬,承認自己當年的疏忽。
這個曾經無人理睬的搬運工,最終成為一位拯救國寶的守護者。
一、河灘上的神秘石雕
這年深秋,重慶忠縣烏楊鎮的長江河灘上,一名年近五十的煤炭搬運工王洪祥,像往常一樣來到江邊采藥。因家境貧寒,他自學了一些中草藥知識,平日里幫村民辨認草藥、治療小病,因此村里人都親切地叫他“王草藥”。
那天,他在翻找草藥時,意外看到一塊石頭露出地面一角。細看之下,他發現石塊上雕刻著一個奇特的獸面,嘴里銜著一只圓環,周圍還有隱約可見的紋路。這個雕刻栩栩如生,顯然不是普通的石頭。
王洪祥蹲下來,伸手抹去石塊上的浮土,隨著擦拭的深入,越來越多的雕刻圖案顯露出來。他感覺這塊石頭可能是個古物,于是用隨身攜帶的鐵鏟嘗試把它挖出來。
可隨著挖掘的深入,他發現這塊石頭竟然非常巨大,根本看不到盡頭。
天色漸漸暗了下來,他才作罷,心里卻始終想著這件事。
第二天,他帶著妻子回到河灘,繼續挖掘。隨著泥土被慢慢清理,他們驚訝地發現,石塊上雕刻著的遠不止是獸面銜環,還有一只昂首挺立的白虎,邊上還有一只栩栩如生的青龍。
這些圖案在陽光下泛著淡淡的光澤,雕工精美,絕非一般村民所能雕刻的東西。
王洪祥隱約覺得,自己可能發現了一件珍貴的古物。
他想到,之前聽老人們說過大禹治水的傳說,傳說大禹曾在忠縣治水,鎮壓洪水時使用過一塊刻有神獸的鎮水石。
這會不會就是傳說中的那塊神石?帶著這個疑問,他決定把這一發現上報給政府。
二、屢次上報被拒,執著守護
王洪祥回到鎮上,立刻撥打了忠縣文管所的電話,向他們報告自己在河灘發現的一塊刻有神獸的巨大石塊。電話那頭的人聽完后,只是隨口應付了一句:“傳說和文物是兩回事,別信這些老故事?!?/strong>
隨即便掛斷了電話。
王洪祥沒有灰心,幾天后,他親自來到縣里文化站,希望能有人去看看這塊石頭??晌幕镜墓ぷ魅藛T只是草草聽了一遍他的描述,隨即搖了搖頭,隨口說道:“這應該就是普通的墓碑石,沒什么價值。”
甚至有人笑著說:“搬運工還能發現文物?別胡思亂想了?!?/strong>
即便遭到冷遇,王洪祥仍不死心。他來回跑了幾趟,甚至請一位退休干部幫忙上報,可結果還是一樣,始終無人愿意重視這塊石頭。他心里雖然不甘,但也沒有別的辦法。最終,他只能自己默默守護這塊石頭。
接下來的三年里,無論刮風下雨,王洪祥都會定期去河灘查看。他用木樁在石頭四周做了標記,以防汛期時被江水沖走。
每次下雨后,他都會第一時間趕過去,檢查石頭有沒有被泥沙掩埋。他心里始終堅信,這塊石頭一定有不尋常的來歷,總有一天,真正懂行的人會發現它的價值。
三、專家震驚,國寶重見天日
2001年6月,忠縣文管所副所長曾先龍在整理資料時,無意間翻到了王洪祥的上報記錄。他心里有些疑惑,想著既然這位村民如此執著,不如親自去看看。
于是,他帶著兩名同事來到烏楊鎮,找到王洪祥,請他帶路去河灘。
當王洪祥用手擦去石頭上的泥土,露出白虎、青龍等圖案時,曾先龍的眼睛瞬間瞪大了。他立即蹲下身子,仔細端詳石雕的紋路、雕工,越看越覺得不對勁。這些雕刻技法,明顯不是明清時期的墓碑雕刻,而是更為古老、復雜的工藝。他忽然意識到,這可能是漢代的建筑構件!
曾先龍當即撥通了重慶市文物考古所所長鄒后曦的電話,向他匯報了這件事。
鄒后曦接到電話后,立刻帶著考古隊從重慶趕往忠縣。
在現場,考古隊員們開始清理石塊四周的泥土,隨著挖掘的深入,越來越多的石雕構件被發現。
經過幾天的緊張發掘,他們發現,這并不只是幾塊散落的石頭,而是一整座漢代石闕的殘存部分!
經過專家鑒定,這些石塊屬于東漢時期的“烏楊石闕”,是一種用于宮殿、祠廟或墓前的建筑構件,代表著墓主人生前的尊貴身份。
這座石闕雕刻精美,保存完好,是目前國內發現的最完整的漢代石闕之一,堪稱國寶!
更重要的是,這座石闕的出土地離“將軍村”不遠,而史書記載,這里正是三國時期蜀漢大將嚴顏的故鄉。
考古專家推測,這座石闕極可能是嚴顏墓前的建筑,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
四、23年后,專家公開道歉
烏楊石闕的發掘持續了近一年,最終出土了16件完整的石闕構件,包括闕基、闕身、枋子層、扁石、闕頂等。這些構件上雕刻著大量珍貴的漢代圖案,如狩獵場景、神獸形象、生活儀式等,為研究漢代建筑藝術和文化習俗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
2002年,這座國寶被完整修復,最終被運往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收藏,成為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之一。
可是,對于王洪祥來說,這個故事并沒有結束。
2021年,在重慶的一場漢闕學術研討會上,多名考古專家站在臺上,向王洪祥鞠躬道歉。
曾經拒絕他上報的文化站工作人員,也在會上承認自己的錯誤。一位專家紅著臉說:“23年前,我們沒有相信一個普通村民的判斷,差點讓這座國寶永遠消失。是王洪祥的堅持,讓它重見天日?!?/strong>
王洪祥站在會場中央,微微笑了笑,說道:“我不懂什么文物,但我知道,值得守護的東西不能丟。”
如今,這座烏楊石闕靜靜地矗立在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每年吸引成千上萬的游客參觀。
而這段關于它的故事,也成為中國考古史上一個不可磨滅的傳奇。
結語
一個普通的村民,面對多次拒絕,仍然堅持守護一座國寶。這不僅僅是一場關于文物的發現,更是一段關于信念和堅持的故事。
今天,當人們在博物館里看到這座宏偉的石闕時,或許應該記住那個曾經默默守護它的村民——王洪祥。
信息來源:
烏楊石闕(出土于重慶忠縣的漢魏文物)_百科
博覽人文寶貝 | 這對精美石闕“禮迎”四方游客,或與蜀漢大將嚴顏有關 - 上游新聞·匯聚向上的力量
對話大咖丨他,喚醒了沉睡千年的鎮館之寶!_重慶發布
考古重慶⑥|忠縣烏楊闕——兩千年前的大漢余暉_新重慶-重慶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