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三點的北京胡同里,老張又一次被劇烈的咳嗽驚醒。這個有著 28 年煙齡的老會計,手指關節已被焦油染成暗黃。他摸出床頭柜里的戒煙貼片,這是女兒從香港代購的第四種戒煙產品。當藥監局批準國產戒煙輔助產品上市的消息傳來時,這個被煙癮折磨半輩子的男人,第一次在繚繞的煙霧中看見了希望的微光。
被尼古丁困住的三億人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最新數據顯示,我國 15 歲及以上吸煙者達 3.08 億,相當于每四個成年人中就有一個煙民。更觸目驚心的是,每年因煙草相關疾病死亡人數突破 100 萬,這個數字是新冠三年死亡總數的五倍。傳統戒煙診所統計顯示,單純依靠意志力的戒煙成功率不足 5%,多數人在戒斷反應面前敗下陣來。
此次獲批的戒煙產品包括三類:尼古丁替代療法的透皮貼劑、電子煙輔助戒煙設備、以及作用于中樞神經的處方藥物。這些產品通過梯度式尼古丁遞減或阻斷神經快感傳導,理論上可將戒斷成功率提升至 35%-50%。北京朝陽醫院呼吸科主任醫師王海濤指出:"輔助產品如同戒煙者的 ' 拐杖 ',能有效緩解生理依賴這個最大障礙。
資本市場的雙重焦慮
在深圳某生物醫藥產業園,研發人員正在調試第三代智能戒煙手環。這款設備能實時監測使用者的心率、血氧和皮膚電反應,當檢測到戒斷癥狀時自動釋放微量尼古丁。看似前沿的技術背后,暗藏商業邏輯的博弈。國內某頭部電子煙企業市場總監坦言:"輔助產品既要避免成為新型成癮載體,又要在監管框架下找到盈利模式。"
更現實的困境在于消費認知。民調顯示,68% 的吸煙者認為輔助產品是 "智商稅",23% 擔憂藥物副作用。這種疑慮在 45 歲以上群體尤為明顯,而他們恰恰是煙草危害最深的群體。藥監部門特別強調,所有獲批產品必須配備用藥追蹤系統,處方類藥物需在醫生指導下使用。破局之路在煙霧之外。
在上海某社區戒煙門診,心理醫生李雯的診療本上記錄著這樣案例:使用輔助產品三個月的老煙民,在家庭變故刺激下復吸。這個案例揭示出殘酷現實 —— 生理依賴可借助科技攻克,但心理依賴仍是頑固堡壘。中國控煙協會建議,應將認知行為療法納入產品服務體系,構建 "生理 + 心理" 的立體干預模式。
政策層面的配套同樣關鍵。日本自 2006 年將戒煙治療納入醫保后,男性吸煙率從 48% 降至 27%。目前我國僅有北京、上海等 6 個城市試點醫保報銷部分戒煙費用。若能將輔助產品納入慢病管理目錄,配合公共場所控煙執法,或將打開新局面。
站在北京 CBD 的落地窗前,老張撕開了首盒國產戒煙貼片的包裝。這個動作背后,是無數中國家庭與煙癮的漫長拉鋸。輔助產品的上市不是終點,而是控煙戰役的新起點。正如世界衛生組織駐華代表高力所說:"真正有效的戒煙方案,永遠建立在對人性的深度理解之上。" 當科技的溫度能融化尼古丁的冰冷,三億煙民或許終將在晨曦中觸摸到自由的呼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