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風拂過
這片古老且充滿活力的八閩土地
正悄悄綻放著獨特的魅力
在福建
非遺技藝早就融入了人們的生活
今天就帶你一起看看
那些正煥發生機的福建非遺
圖源:邱仰左
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可考證的歷史有900年之久,現有的最早關于木拱橋的文獻記載,是中國北宋時期《清明上河圖》中的汴水虹橋。
中國現存木拱廊橋約110座,主要分布在中國的浙江、福建省壽寧縣、屏南縣。于2008年被國務院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類別:傳統技藝);2009年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24年轉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以上2圖圖源:劉巖生
木拱廊橋制作工藝特色鮮明,以榫卯結構為綁扎方式,內橋面弧度增大,起拱高、受力好,加蓋了橋屋,橋外形如蝦蛄,橋脊重檐、歇山或飛檐翹角,橋內中間頂上藻井重疊斗拱,因而給人美的視覺享受。一座木拱橋廊橋不僅有著交通的作用,還是附近一方百姓的社交場所。
圖源:張藝欣
閩南傳統民居營造技藝是中原文化和閩南本土文化相結合的產物,主要傳播于泉州、漳州、廈門及港澳臺、東南亞地區。
圖源:陳起拓
2009年,閩南傳統民居營造技藝作為“中國傳統木結構營造技藝”的子項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圖源:全幸雅
閩南傳統民居營造技藝是指以“皇宮起”為主要民居建筑形式和宮廟建筑的一種傳統建筑營造技藝。“皇宮起”,即宮殿式大厝,它以庭為組織院落單元,并以走廊、過水貫穿全宅,較多運用磚、瓦,多用石砌基礎和紅磚砌筑外圍墻,穿斗木構架作承重結構,多采用硬山屋頂,彎曲起翹“燕尾脊”。
圖源:泉州晚報
大厝的布局體現閩南建筑文化和對自然生態的保護,具有按中軸線對稱排列和多層次進深、前后左右有機銜接的院落組合、木構承重體系和坡屋頂等我國漢族傳統民居建筑的共同特征,又受泉州歷史背景和自然條件的影響而具有鮮明的地方風格。
以福建仙游為中心制作古典工藝家具,歷來被稱為“仙作”。現代“仙作”古典工藝家具巧妙融合了傳統國畫藝術、雕刻藝術與家具制作技藝,是明清家具經典款式的延續和創新,深受專家學者和業內人士的推崇和贊賞,被稱為“仙作家具”“藝術家具”。
拉花工序 圖源:福建省藝術館
家具制作技藝(仙游古典家具制作技藝)源于北宋,分布于福建省莆田市仙游縣。于2014年被國務院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擴展項目,類別:傳統技藝)。
圖源:福建省藝術館
“仙作”古典家具運用了平、圓、透、鏤等雕刻技巧,發揮刀痕鑿跡之“木趣”與木紋材質肌理之“木韻”,融入客觀視覺與物體感知,營造出三維藝術效果,具有款式典雅、品種齊全、結構嚴謹、牢固耐用、用料考究、取材名貴、雕琢精細等特點,是“形、藝、材”的完美結合,極具實用價值、觀賞價值和收藏價值。
“小錘敲過數千年,無字傳承幾度秋。”從唐朝年間畬族入遷閩東福安以來,畬族銀飾制作技藝便向世人展開了一幅悠遠的藝術畫卷。
雕刻
銀飾鍛制技藝(畬族銀器制作技藝)分布于福建省福安市,是福安畬族文化的活態遺產,于2011年被國務院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擴展項目,類別:傳統技藝)。
熔銀
畬族銀器制作技藝源于元末朱碧山一脈。朱碧山,浙江嘉興魏塘人,元代著名宮廷銀匠。元朝滅亡后,朱碧山流落民間,清朝中葉,福安下白石人葉常青師從朱碧山的傳人學習制銀技藝,滿師后返鄉開設銀鋪。1973年,后人自創“珍華堂”字號,并概括總結出“操、鑿、起、解、披”等五大銀飾鍛制工藝精髓。畬族銀雕技藝近兩百年達到爐火純青境界,傳承至今。
以上3圖圖源:福建省藝術館
珍華堂銀雕從設計圖樣到雕刻成品,五十多道工序全由手工完成,其銀雕技藝在傳承傳統工藝基礎上,形成了獨特的工藝特征:一反通常銀飾品的小巧玲瓏,給人以氣勢恢宏之感;同時打破傳統銀雕靜態雕刻手法,使作品呈現活靈活現的動態效果;通過對銀料純度的控制及銀坯厚度控制提升銀的延展性,再使用特制的月牙形束鏨等工具使坯件鏤雕造型凹凸有致、層次分明。
閩茶飄香,“茗”揚世界。福建茶,承載著千年的文化與歷史,從八閩大地出發,跨越山川湖海,傳播到世界各地。這一嫩綠的植株不僅連接著福建和中國,更連接著中國與世界。
圖源:遇見福州
2022年,“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該項目包括了福建省的武夷巖茶(大紅袍)制作技藝、鐵觀音制作技藝、福鼎白茶制作技藝、福州茉莉花茶窨制工藝、坦洋工夫茶制作技藝、漳平水仙茶制作技藝等6個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
圖源:游在蕉城
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是有關茶園管理、茶葉采摘、茶的手工制作,以及茶的飲用和分享的知識、技藝和實踐。制茶師、茶農、采茶工是傳統制茶技藝的傳承人與實踐者。茶農依照自然規律和生態法則管理茶園。采茶工負責茶葉采摘和揀選。制茶師運用殺青、悶黃、渥堆、萎凋、做青、發酵、窨制等核心技藝,將“葉”轉變為“茶”。
經過長期實踐,相關社區、群體和個人根據當地風土人情,運用不同的技藝,發展出綠茶、黃茶、黑茶、白茶、烏龍茶、紅茶六大茶類及花茶等再加工茶,2000多種茶品。
水吉窯遺址 圖源:福建省藝術館
建窯是我國古代著名的窯場之一,創燒于晚唐五代時期,興盛于兩宋,元代趨于衰落。建盞是建窯最具代表性的產品,也是宋代最上乘的斗茶茶具之一,影響一代茶風。建窯建盞燒制技藝于2011年被國務院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類別:傳統技藝)。
圖源:建陽融媒體中心
建盞是宋朝皇室御用茶具,是中國八大名瓷之一,素有“入窯一色,出窯萬彩”的美譽。南宋時期,建窯生產的建盞大量銷往日本、朝鮮、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風靡海外,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文化使者,在中外文化交流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圖源:南平市博物館
建窯產品有青瓷、青白瓷和黑瓷三大類。黑瓷器形以碗為主,俗稱“建盞”,為建窯最具代表性的產品,此外,兼有少量燈盞、缽、高足杯、罐、瓶等,燒造地點分布在建窯各處。建盞釉色品類豐富、絢麗多彩、變幻莫測,代表性的釉色有烏金、兔毫、油滴、鷓鴣斑和曜變等,此外還有其他雜色(柿紅、醬釉、鐵銹斑等)。
佛跳墻是福建省福州市獨具地方特色的一道民間佳肴,是閩菜中的經典。于2008年被國務院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類別:傳統技藝)。
相傳,清同治光緒年間,佛跳墻創始人鄭春發在衙門布司周蓮府中當家廚,主人家在別家做客時吃到了效法古人用酒壇煨制的菜肴,贊不絕口,回府后要鄭春發仿制。鄭春發登門求教后精心研究,創制壇煨菜肴即“佛跳墻”前身。后鄭春發辭去衙廚,與人合伙開辦“聚春園”菜館。
圖源:遇見福州
此菜原名“福壽全”,據傳,在上桌啟壇之時,聞著滿堂菜香,一位秀才即興賦詩曰“壇啟葷香飄四鄰,佛聞棄禪跳墻來。”從此就引用詩中的“佛、跳、墻”命名這道菜。佛跳墻的大名不脛而走,成為當時官場商紳宴請的必備佳肴,享譽海內外。
一百多年來,佛跳墻隨著閩人闖世界的腳步,流傳到海外,為世界人民所喜愛,成為閩菜的國際品牌。
通過傳承與發揚
非遺技藝走進人們的生活
展現新魅力、開拓新天地
這個春天
歡迎你來福建
觸摸歷史、感受非遺
感謝達人 @Nanslie 供稿
暢游八閩平臺
cybmflxx
漳州文旅
廈門文旅
綠都三明
tmp_1258234832
平潭文旅
pingtandao61
四時福建
ssfj2023
轉載請標注來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