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林語堂,首先想到的是他高深的文學造詣,他曾兩次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提名。代表作有《京華煙云》《吾國吾民》等。其實,除了文學方面的成就以外,林先生對書法也是有自己獨到見解的,并且還有很深的書法功底。
林語堂在其代表作《吾國吾民》中,曾對書法進行了一番論述。他認為:
書法是中國美學的基礎。
一幅寥寥幾筆畫出的頑石圖,掛在墻上,供人日夜觀賞。人們面對它沉思冥想,并得到一種奇異的快感。西方人士要想懂得此種快感,就非懂得中國書法藝術的原則不可。學習書法藝術,實則學習形式與韻律的理論,由此可見書法在中國藝術中的重要地位。我們甚至可以說,書法提供給了中國人民以基本的美學,中國人民就是通過書法才學會線條和形體的基本概念的。因此,如果不懂得中國書法及其藝術靈感,就無法談論中國的藝術。比方說,中國的建筑,不管是牌樓、亭子還是廟宇,沒有任何一種建筑的和諧感與形式美,不是導源于某種中國書法的風格。
中國書法在世界藝術史上的地位實在是十分獨特的。毛筆使用起來比鋼筆更為精妙,更為敏感。由于毛筆的使用,書法便獲得了與繪畫平起平坐的真正的藝術地位。中國人已經充分認識到這一點,他們把繪畫和書法視為姐妹藝術,合稱為“書畫”,幾乎構成一個單獨的概念,總是被人們相提并論。假如要問二者之中哪一個得到了更多人的喜愛,回答毫無疑問是書法。于是,書法成了一門藝術。人們對之投以的滿腔熱忱和獻身精神,以及它豐富的傳統,人們對它的尊崇,這些都絲毫不亞于繪畫。
他認為中國書法被人們稱為藝術并高于繪畫是因為:一是用毛筆,“使用起來比鋼筆更為精妙,更為敏感”。二是“得到了更多人的喜愛”。這大概是因為先生在世時中國鋼筆書法沒有象現在這樣流行,也沒看到電腦在目前推廣普遍得如此迅速,當然也不會想到目前書法使用功能萎縮的現狀。
中國字,盡管在理論上是方方正正的,實際上卻是由最為奇特的筆劃構成的,這就使得書法家不得不去設法解決那些千變萬化的結構問題。于是通過書法,中國的學者訓練了自己對各種美質的欣賞力,如線條上的剛勁、流暢、蘊蓄、精微、迅捷、優雅、雄壯、粗獷、謹嚴或灑脫,形式上的和諧、勻稱、對比、平衡、長短、緊密,有時甚至是懶懶散散或參差不齊的美。這樣,書法藝術給美學欣賞提供了一整套術語,我們可以把這些術語所代表的觀念看作中華民族美學觀念的基礎。
他對書法中所體現出來的“結構美”、“線條美”和“形式美”進行了闡述,并把它看作是“中華民族美學觀念的基礎”。
中國書法的美在動在不靜,由于它表達了一種動態的美,它生存了下來,并且也同樣是千變萬化,不可勝數的。迅捷穩重的一筆之所以是完美的,是因為它是速度和力量的象征。不能摹仿,不能更改,因為任何更改都會帶來不和諧。這也就是為什么書法作為一門藝術非常難學的原因。
中國書法作為中國美學的基礎,其中的全部含義將在研究中國繪畫和建筑時進一步看到。在中國繪畫的線條和構圖上,在中國建筑的形式和結構上,我們將可以分辨出那些從中國書法發展起來的原則。正是這些韻律、形態、范圍等基本概念給予了中國藝術的各種門類,比如詩歌、繪畫、建筑、瓷器和房屋修飾,以基本的精神體系。
林語堂(1895年10月10日-1976年3月26日) ,乳名和樂,名玉堂,后改為語堂,中國文學家、發明家。福建漳州龍溪人,生于漳州市平和縣坂仔鎮,美國哈佛大學比較文學碩士,德國萊比錫大學語言學博士,曾任北京大學英文系主任、廈門大學文學院院長、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美術與文學主任等職,1940年和1950年兩度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提名。林語堂晚年的心愿是編寫一套漢英辭典,將畢生所學凝聚其中,以供后人之用。為此,他傾注了大量心血,終于以七十七高齡完成了他最重要的作品之一——《當代漢英詞典》。1976年3月26日在香港去世。
圖文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