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艾青山
編輯| 劉漁
315晚會前夕,楊銘宇黃燜雞先倒下了。
3月12日,《新京報》一則暗訪報道曝光,楊銘宇黃燜雞部分加盟門店存在回收顧客剩菜二次銷售、隔夜變質牛肉添加色素偽裝、無證員工直接上崗等嚴重違規行為。
此后事態迅速升級,國務院食安辦于次日向山東省食藥安辦、河南省食安辦發出掛牌督辦通知書,將此事件納入國家層面監管。
在媒體的聚光等下,楊銘宇黃燜雞怕是過不好今年的315了。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楊銘宇黃燜雞的歷史還頗為悠久,可追溯至光緒年間的"福泉居"。根據公開資料顯示,品牌創始人楊曉路繼承了祖傳秘制配方并加以創新,于2011年正式推出楊銘宇黃燜雞米飯。
憑借其相對低廉的創業門檻和高效的復制模式,楊銘宇黃燜雞迅速占領市場,據窄門餐眼數據顯示,其目前在全國31個省份、251個城市擁有2518家門店。
但值得注意的是,楊銘宇黃燜雞在2021年曾一度突破6000家的門店規模,也就是說,其近年來門店數量已驟減超過一半。
同時,楊銘宇黃燜雞開店速度也明顯放緩,窄門餐眼數據顯示,2024年全年新增門店數降至317家,低于2023年的357家;而2025年截至目前僅開設14家新店,延續了放緩趨勢。
在企業官方網站上,楊銘宇黃燜雞多次強調自身對食品安全的高度重視,宣稱已構建標準化、集約化的供應鏈體系。然而,現實與宣傳之間出現了不小落差。
此次《新京報》暗訪揭露的問題觸目驚心,報道顯示,部分門店將顧客吃剩的菜品回收清洗后挑選出香菇等食材再次出售;對于隔夜已變黑的牛肉,竟添加色素使其"煥然一新";面對發酸的食材,店員態度竟是"下次多泡泡""洗兩遍就好"。
另外,員工在制作食品時抽煙、徒手接觸食材、外賣單隨意放置等不規范行為在部分門店后廚屢見不鮮。
面對輿論風暴,"楊銘宇黃燜雞總部"迅速注冊微博并發布致歉聲明,承認此次事件暴露出公司在加盟管理和監督執行上存在重大漏洞,并宣布采取一系列整改措施,包括對涉事門店永久關停、對全國門店進行深度排查、強化員工培訓考核以及推動監督機制透明化等。
然而,這并非楊銘宇黃燜雞首次卷入食品安全問題,有媒體報道顯示,在2024年9月,河南鄭州一消費者稱公司訂購的51份餐導致20余名員工出現食物中毒癥狀。天眼風險信息也顯示,楊銘宇黃燜雞旗下多家門店曾因加工間未保持清潔、復用餐飲具抽檢不合格等原因被處罰。
從行業整體來看,快餐連鎖企業普遍采用"輕資產"擴張策略,以加盟為主要模式迅速占領市場。這種模式下,品牌總部通過收取加盟費、原料供應鏈差價等方式獲得收益,加盟商則承擔門店運營風險。
有業內人士曾向媒體透露,楊銘宇黃燜雞加盟費相對較低,約為3.5萬元,遠低于其他餐飲品類。低加盟門檻助推了品牌快速復制,但也為質量管控帶來挑戰。
現代快餐連鎖普遍依賴"中央廚房+預制菜"模式,理論上應能確保食材品質與標準化操作。然而實際操作中,受利潤壓力驅使,部分門店可能會采取各種降低成本的方法,從而催生食品安全問題。
加盟體系中的另一問題是人員培訓與管理難以標準化??觳托袠I普遍面臨員工流動率高、專業素質參差不齊的現實,楊銘宇黃燜雞也不例外。媒體報道中顯示,其部分門店在招聘時甚至不要求應聘者提供健康證,這顯然違反了食品安全法的基本要求。
當然了,從大環境來看,房租、人工、原材料等成本上漲,也導致快餐行業利潤空間被不斷壓縮,部分經營者可能因此鋌而走險,以犧牲食品安全為代價維持盈利。
如今,食品安全監管部門的迅速介入表明,國家對餐飲食品安全問題的零容忍態度。未來,連鎖餐飲業將面臨更嚴格的監管環境,品牌必須重構管理體系,強化總部對加盟店的有效管控,方能在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僅供參考,文內信息或所表達的意見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請讀者謹慎作出投資決策。
稿件內容溝通:禾苗 15601300818 (微信同號)
更多內容請關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