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公眾號設為標,獲取AI深度洞察)
全文 7,000字 | 閱讀約30分鐘
這些是令人驚嘆的時代,因為我們正處于一場新的工業革命的開端。
昨天,英國金融時報推出一部歷時一個月調查制作的紀錄片,引發國際媒體廣泛關注。2025年1月,DeepSeek推出的推理模型在全球科技界引起巨大震動。這家此前"相對不為人知"的企業,在美國嚴格芯片出口管制下,依然創造了與美國頂尖AI產品匹敵的技術成果。
推理模型R1發布后,美國股票市場明顯恐慌,一天內領先科技公司市值蒸發1萬億美元。"這一事件被業內稱為美國的又一個"斯普特尼克時刻"。
本周四(2025年3月13日),OpenAI更是提出新政策,將DeepSeek描述為"被官方資助和控制的實體",呼吁禁用中國AI模型,并坦承"美國領先優勢正在縮小"。
通過專家訪談和數據分析,發現了DeepSeek背后的技術突破——他們"找到了不用蘋果制作蘋果派的方法",即在受限芯片上創造頂級AI的創新路徑。這一發現證明,企業可以構建與業內領先模型相當的系統,而無需依賴英偉達最先進的芯片,徹底顛覆了AI行業的傳統認知。
DeepSeek事件如同一顆投入平靜湖面的石子,激起層層漣漪。這一技術突破究竟會如何改寫全球AI力量版圖?美國霸權是否真的開始松動?中國企業又將如何在這場變局中尋找機會?讓我們透過這部公開紀錄片,深挖這場AI革命背后的深層邏輯與未來走向。
一、DeepSeek現象的技術解讀 逆流而上:受限資源下的技術突圍
"DeepSeek找到了變通方法,走了捷徑。他們發現了訓練算法的新方法,使模型性能達到與OpenAI相似的水平。"DeepSeek的崛起是一個足以載入AI發展史冊的技術奇跡。在美國對中國實施嚴格的芯片出口管制的背景下,它依然在有限的計算資源條件下實現了技術突破。
最令人驚嘆的是,根據金融時報的調查,"DeepSeek是在H800系列芯片上開發了這項技術,這是功能受限的版本,在出口管制政策下被允許銷往中國。"這意味著他們沒有使用英偉達的最高端芯片,而是通過算法創新彌補了硬件不足。在技術創新的征途上,限制往往是思維飛躍的催化劑。當大門關閉時,天才總能找到窗戶。
這一突破挑戰了AI行業長期以來的資源密集型發展路徑。正如文章中指出的:"長期以來有一種普遍觀點,認為在人工智能領域取得成功的唯一方式是投入巨額資金用于計算資源、數據和頂尖研究人員。"DeepSeek用實際行動證明,技術智慧有時可以跨越物質條件的限制。
實力對標:與美國頂尖模型的能力較量
DeepSeek模型的出現不僅是中國AI技術的里程碑,更是對美國AI霸權的直接挑戰。它的表現"超越了許多競爭對手,或與它們的許多能力相匹配",這一評價來自業內專業人士的客觀判斷。
盡管我們尚未獲得DeepSeek與OpenAI、Anthropic等美國頂級AI企業產品的全面對比數據,但市場反應已經說明了一切。"DeepSeek發布其推理模型后,美國股票市場明顯恐慌,一天內領先的美國科技公司市值蒸發了1萬億美元。"華爾街的敏感神經不會對沒有實力的競爭者做出如此激烈的反應。真正的技術實力不在于自我宣傳,而在于競爭對手的恐懼程度。
OpenAI最新的政策提案中承認:"雖然目前美國在AI領域仍保持領先,但DeepSeek的出現表明,這一領先優勢并不大,且正在縮小。"當對手開始公開承認你的威脅時,這本身就是實力的證明。
算法革命:打破硬件依賴的創新路徑
DeepSeek現象揭示了AI技術發展的一個可能趨勢:算法創新將逐漸減輕對頂級硬件的依賴。"事實證明,你可以構建一個幾乎與業內最優秀模型一樣好的模型,而無需使用英偉達最好的芯片,且成本只是其一小部分。"這一發現對整個AI產業結構產生了深遠影響。
雖然我們尚不清楚DeepSeek具體采用了什么技術路徑,正如文章所言:"我們目前并不完全知道DeepSeek的技術來自哪里,這將在接下來的幾周和幾個月內逐漸揭示。"但可以肯定的是,他們在訓練方法、模型架構或數據處理方面實現了突破性創新。
這種創新路徑與英偉達創始人黃仁勛的洞見形成了有趣的對照。他早期的成功來自于"計算機圖形將成為一件大事"的判斷,而今天DeepSeek則證明,在特定條件下,軟件優化可以部分替代硬件升級,開辟全新的可能性。這一技術突破還挑戰了英偉達Blackwell芯片的市場敘事。"英偉達的Blackwell芯片雖然需求非常大,但可能不是達到真正高水平人工智能的唯一途徑。"隨著軟件效率的不斷提升,硬件的壁壘作用可能會逐漸減弱。當技術發展遇到天花板時,真正的突破不是撞破墻壁,而是找到繞過它的全新路徑。智慧比算力更難被限制,創新終將戰勝封鎖。
二、英偉達:AI革命的硬件基石 從游戲顯卡到AI芯片霸主的轉型歷程
"英偉達在硅谷擁有點石成金的能力。收入年同比增長200%或更多。"在AI革命的浪潮中,英偉達完成了一次令人矚目的華麗轉身。這家公司的崛起故事堪稱硅谷傳奇,從一個專注于游戲圖形處理的芯片制造商,蛻變為全球AI產業的基礎設施提供者。
英偉達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世紀90年代,當時其創始人黃仁勛有一個關鍵洞見:"計算機圖形將成為一件大事,這值得擁有自己的專用處理器。"在那個英特爾和微軟主導PC行業的年代,這是一個大膽的判斷。彼時,"Wintel是主導的計算平臺,并將繼續如此數十年。"但黃仁勛看到了視頻游戲市場的潛力,專注于為游戲玩家提供更快的芯片和更好的圖形體驗。
然而,英偉達進入AI領域卻有些偶然。"英偉達有些偶然地進入了AI領域。它的芯片是為渲染視頻游戲圖形而制造的,偶然發現它們對于設計AI系統非常強大和有用。"約十年前,研究人員發現GPU對于部署神經網絡模型具有驚人的效率,這為英偉達開辟了全新的市場。歷史的巧合往往比精心的規劃更具戲劇性,偉大企業的轉型有時來自對偶然機遇的敏銳捕捉,而非刻意的戰略設計。
隨著AI熱潮的興起,英偉達成為了這場革命的核心受益者。"人工智能已經變得如此先進,以至于在多項基本任務上超越了人類的表現。在過去的幾年里,我們看到了人工智能行業的真正革命。"AI公司和研究機構發現,英偉達的GPU"非常靈活,非常擅長執行他們真正需要的所有功能來構建人工智能。"這讓英偉達獲得了"第二次生命",并迅速成為"世界上最重要和最有價值的公司之一"。
黃仁勛的管理哲學與企業文化
英偉達CEO黃仁勛是硅谷最具傳奇色彩的領導者之一。"他九歲時從臺灣搬到美國,在俄勒岡州立大學和斯坦福大學學習工程學。"憑借其工程背景,他對產品有著深刻的理解,這使他能夠在技術細節上與工程師進行有效溝通。黃仁勛的領導風格與傳統企業大相徑庭。"這不是一個有非常傳統層級的公司。英偉達的工作環境相當混亂,因為黃仁勛能夠路過任何工程師的辦公桌,并準確知道他們正在做什么。"他擁有深入組織各層級的能力,避免繁文縟節,直接與基層員工交流。"他不想開會,不想做評估,不想與高級副手分享信息。他希望每個人都知道每個人在做什么。"
這種看似混亂的管理風格卻培養出了強大的企業韌性。黃仁勛坦言:"我從來沒有完成我的商業計劃。我們從來不知道如何完成商業計劃,說實話。"他認為公司應該在"霍布斯式的世界"中運營,強調"痛苦和煎熬"的重要性。"你想要訓練,你想要磨練公司的品格...偉大不是智力,偉大來自品格,而品格不是由聰明人形成的。它是由經歷過磨難的人形成的。"真正的企業基因不是寫在商業計劃中的愿景,而是刻在應對挑戰時的決策中;不是來自優越的條件,而是來自對逆境的適應與超越。
如今,黃仁勛已成為科技界的超級明星。"他在舞臺上過著搖滾明星的生活,與各大科技公司領導人一起出現,甚至包括他的一些最大競爭對手。"從一個創業者到"商業和金融領域全球最知名的人物之一",黃仁勛的個人傳奇與英偉達的企業傳奇相互交織,共同書寫了科技史上的奇跡篇章。
英偉達市值暴漲背后的供需矛盾
"圍繞英偉達的真正問題是,在兩年內發生了什么,使它從一個大約3000億美元的公司變成了3萬億美元的公司。"這一市值的驚人增長源于AI熱潮帶來的芯片需求爆發。"僅僅因為其市值和股價的飆升,以及對其產品的需求,市值在短時間內增長了數倍。"
目前,英偉達在GPU市場占據主導地位。"在GPU方面,確實沒有什么比英偉達提供的產品更好。"除了硬件優勢外,英偉達還"制作軟件,允許用戶控制和組織服務器集群。"這種軟硬結合的模式使英偉達"對行業有一定的控制或壟斷"。 然而,這種主導地位面臨多重挑戰。一方面,科技巨頭如"谷歌、Meta和亞馬遜"正在努力"減少對英偉達的依賴,制造自己的芯片,設計自己的服務器,引入自己的軟件。"他們既想獲取更大的市場份額,也不愿"在需要更多芯片時不得不低聲下氣地求助于英偉達"。另一方面,像AMD這樣的競爭對手正在推出"更便宜,更具成本效益"的替代產品。供需失衡加劇了這一挑戰。"英偉達難以滿足對其芯片的所有需求。"面對短缺,一些公司尋求替代方案,這為競爭對手創造了機會。同時,DeepSeek的突破表明,在特定條件下,先進AI系統的開發不必完全依賴頂級芯片。市場壟斷就像一座金字塔,從遠處看似堅不可摧,但細微的裂縫一旦形成,整座塔便可能在意想不到的地方崩塌。
歷史上有許多創新領域的壟斷被新技術打破的例子。"英國工業革命的早期階段以紡紗技術的巨大進步為特征,這突然使織布變得非常稀缺。但隨后動力織機的出現,導致織工工資下降了幾乎一半。"同樣的情況可能發生在AI芯片市場,"其他人可能提出一個遠優于英偉達的芯片,然后這可能會完全改變動態。" 盡管如此,微軟CEO薩蒂亞·納德拉提出的"杰文斯悖論"或許能為英偉達帶來希望。這一理論認為,盡管能源效率提高,但對能源的總體需求反而增加。應用到AI領域,"對于英偉達來說,希望是人們將繼續需要AI芯片,無論是用于訓練還是用于模型推斷。隨著消費者越來越多地使用AI,我們將需要更多基礎設施來滿足對這些產品的需求。"
三、中美科技競爭的新維度 美國出口管制政策及其效果
"首先是唐納德·特朗普,然后是喬·拜登實施了相當嚴格的出口限制,既針對芯片本身,也針對用于制造這些芯片的設備。"在過去幾年里,美國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限制高端芯片技術向中國的流動,試圖延緩中國在AI領域的發展速度。這些管制措施無疑"對中國芯片行業和人工智能行業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然而,DeepSeek的崛起向世界展示了一個反直覺的現象:"反常的是,這種限制實際上在中國內部激發了創新。"面對外部壓力,中國企業被迫尋找替代路徑,而這反而加速了技術創新的步伐。真正的封鎖不在于阻斷已知的道路,而在于扼殺探索未知路徑的勇氣;技術壁壘或許能阻擋特定產品的流動,卻無法阻斷創新思維的萌發。
從效果來看,美國的出口管制政策正面臨嚴峻挑戰。"我們的出口管制,沒有關稅支持,就像打地鼠游戲,他們在這里被阻止,中國在那里找到繞過的方法。"DeepSeek事件更是進一步質疑了這些限制措施的有效性,"如果出口管制是有效的,那么發生的事情幾乎就像DeepSeek找到了一種不用蘋果制作蘋果派的方法。"
這一局面引發了美國政策制定者的兩難困境:是應該加強管制以封堵漏洞,還是承認管制的局限性?原文指出:"這引起了擔憂,也許出口管制不起作用,也許需要削弱它們,因為它們是多余的,或者也許需要加強它們,我們需要防止更多這些高度強大的芯片流入中國。"無論何種選擇,美國面臨的挑戰都在增加,而非減少。
"藍色供應鏈"與"紅色供應鏈"
隨著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升級,全球科技供應鏈正經歷前所未有的分化。"我們看到了藍色供應鏈和紅色供應鏈的分離。戰后時代這個非常一體化的行業現在正在分崩離析。你看到美國和中國非常獨立地發展他們的產業。"這種分離趨勢背后是深刻的戰略考量。美國政府認為:"讓他們出口最先進的芯片來使中國人開發非常強大的人工智能系統是不明智的。"而中國則加速推進自主可控的技術路線,尋求減少對外部技術依賴。全球化曾是一條雙向流動的河流,如今卻在地緣政治的夾縫中分流為兩條平行水道,彼此警惕,互不交融,卻同樣奔向技術創新的大海。
這種供應鏈分離的代價是巨大的。"你的典型經濟學家會說,如果美國和中國之間有自由貿易,雙方都專注于各自的專長領域,并且雙方之間有觀點和方法的自由交流,整個行業的發展會快得多。但我們沒有看到這一點。事實相反。"技術民族主義的崛起使全球創新體系面臨碎片化的風險。然而,在特定領域,供應鏈的分離或許是不可避免的趨勢。特別是在涉及國家安全的技術領域,各國都在追求更高程度的自主可控。"我們必須能夠在美國的工廠,用美國的技能和美國的勞動力,建造我們需要的芯片和半導體。"這種自主性訴求不僅存在于美國,也同樣存在于中國的政策考量中。
中國在AI領域的追趕策略
面對外部壓力,中國在AI領域采取了多管齊下的應對策略。"一些人說,DeepSeek表明美國在人工智能方面落后了,而中國正在迎頭趕上。"但更準確的描述或許是:"中國在人工智能方面從未落后。這是那個國家長期以來一直在努力的事情。它擁有大量的人工智能資源和人才,它必須被視為美國的可信競爭對手。"
中國的AI追趕策略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人才培養、基礎研究投入和應用場景拓展。通過持續的教育投資和吸引海外人才回國,中國已經建立了龐大的AI研究人才庫。在基礎研究方面,中國企業和研究機構正在探索算法優化和模型效率提升的新路徑,正如DeepSeek所展示的那樣。而在應用場景拓展上,中國龐大的市場和多樣化的需求為AI技術提供了豐富的試驗場。
DeepSeek的成功還表明,中國企業正在尋找獨特的技術路徑,而非簡單復制美國模式。"當人們意識到其他人在以更便宜的方式和更少的計算能力實驗不同的AI方法,并提出了極其強大的模型"時,中國的創新路徑開始獲得全球認可。創新不會被限制在單一的道路上,就像水總能找到向下流動的路徑;技術發展也總能在阻力最小的方向上尋找突破,這是創新的自然法則,不以任何國家的意志為轉移。盡管如此,中國在AI領域的自主創新道路仍充滿挑戰。從芯片制造到基礎算法研究,從開源生態建設到國際標準制定,中國企業需要在多個維度同時發力,找到符合自身條件和優勢的創新路徑。
四、后DeepSeek時代 驚人的資本熱潮
"西海岸的氣氛是狂熱的。多年來一直在這里的人說,這讓他們想起了互聯網泡沫和繁榮。"當前AI領域的投資熱潮正在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其中最醒目的例證是特朗普宣布的"星際之門"計劃,承諾投資高達5000億美元用于建設大規模AI數據中心基礎設施。
這種狂熱還體現在AI基礎設施公司的融資中。Lambda等公司以芯片為抵押品籌集巨額資金,甚至形成了循環融資安排,"英偉達為他們提供融資以購買更多的芯片。"微軟、Meta、谷歌等科技巨頭每半年集體投入超過1000億美元于AI基礎設施,但商業回報前景尚不明朗。資本的熱情就像漲潮的海水,能讓許多船只同時升高,但退潮時才能看清誰在真正游泳,誰只是被潮水抬高。DeepSeek的出現對這一投資熱潮構成了挑戰。當"以更便宜的方式和更少的計算能力"也能開發出強大模型時,圍繞巨額計算資源構建的商業敘事開始受到質疑。
AI產業未來格局
當前AI產業面臨的最大挑戰是缺乏能夠真正改變游戲規則的應用場景。"我們有概念,有技術,有能力,但我們還沒有那個殺手級應用。"盡管大型語言模型如ChatGPT展示了令人印象深刻的能力,但能夠帶來可持續商業回報的場景仍然有限。技術的先進性和商業的可行性之間存在一條寬闊的鴻溝,AI行業能否找到跨越這條鴻溝的橋梁,將決定這場革命的命運。
在通用人工智能(AGI)賽道上,中美正展開激烈的戰略博弈。英國數學家I.J. Good曾提出"人類最后發明"的概念,指的是"一個超智能機器,能夠發明我們能夠發明的一切"。DeepSeek的出現打破了美國在技術上的壟斷假設,證明了中國在AGI賽道上的競爭力。AGI競賽不僅僅是一場技術較量,更是一場文明進化的轉折點;誰能首先突破這一界限,誰就可能重新定義人類歷史的走向。
AI技術的快速發展必然對就業市場和社會結構產生深遠影響。歷史告訴我們,技術革命的過程往往充滿陣痛。"工業革命是一個非常痛苦的過程的開始...它需要許多新技術,許多新公司,整體科學和工業努力的重新定向。"
在國際化道路上,中國AI企業面臨獨特的機遇與挑戰。OpenAI的最新提案試圖將DeepSeek描述為"被官方資助和控制的實體",表明西方科技界的戒備態度。但DeepSeek現象表明,技術創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超越地緣政治限制。真正的科技創新永遠不會被地緣政治完全束縛,就像水總能找到流向大海的路徑;創新的力量終將超越分歧,推動整個人類文明向前發展。
在后DeepSeek時代,中美AI競爭將更加注重算法效率和創新路徑,而非簡單的計算資源堆砌。這一趨勢或將促使全球AI發展進入一個更加多元、高效和普惠的新階段。
五、新工業革命的曙光
歷史的畫卷總是在不經意間翻開新的篇章。從蒸汽機的轟鳴到電力的普及,從計算機的誕生到互聯網的崛起,每一次工業革命都重塑了人類文明的面貌。
"工業革命是一個非常痛苦的過程的開始。它并不是一帆風順的。"兩個世紀前的英國,技術創新帶來了生產力的爆發,卻也伴隨著社會結構的劇烈變動和陣痛。今天的AI革命同樣如此,它既是技術進步的盛宴,也是社會適應的考驗。每一次重大技術革命都像一場地震,不僅改變地表的風貌,更重塑文明的地質構造;而我們每個人,既是這場地震的見證者,也是新大陸的開拓者。在中美科技競爭的硝煙中,合作的可能性依然存在。"如果美國和中國之間有自由貿易,雙方都專注于各自的專長領域,并且有觀點和方法的自由交流,整個行業的發展會快得多。"盡管當下的地緣政治現實使這一愿景顯得遙不可及,但技術創新的內在邏輯終將推動人類向更開放和協作的方向發展。
對AI創業者和投資者而言,DeepSeek現象提供了一個重要啟示:在看似封閉的道路上,創新思維能夠開辟新的路徑。真正的機遇常常隱藏在約束之中,正如鉆石需要在高壓下形成一樣,最具價值的創新往往誕生于最嚴苛的挑戰之中。
當我們站在2025年的今天回望人工智能的發展歷程,今天將成為AI發展史上的重要轉折點。而對于我們每一個普通人,這場技術革命最終意味著什么?AI是否會如同電力一樣,從一項前沿技術轉變為一種基礎設施,融入生活的每一個角落?只能等待時間來驗證了。
星標公眾號, 點這里 1. 點擊右上角 2. 點擊"設為星標" ← AI深度研究員 ? ← 設為星標
參考資料:https://openai.com/global-affairs/openai-proposals-for-the-us-ai-action-plan/
來源:官方媒體/網絡新聞
排版:Atlas
編輯:深思
主編: 圖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