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的發展讓吉林市的夜亮了起來,這其中既有萬家燈火,又有街上的公共照明設施,當然也少不了商家的絢麗霓虹。尤其是自新世紀開始,一些宣傳城市精神風貌的夜燈還不斷推出新式景觀,如龍潭山上的龍形燈飾、松江東路上的動物形象造景等等,連同水韻名城臨江一側樓面上的動態霓虹廣告,都通過燈光照明為吉林市的夜色平添了更為豐富的文化內涵和表現形式。
點染夜色的路燈在吉林市出現得很早,據《江城路燈簡史》記載,吉林城在清代時已有了道路照明設施,不過最初使用的為油燈。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吉林將軍達桂委派官商悅明阿成立了吉林寶華電燈股份有限公司。雖然叫電燈公司(后來改稱電燈廠),卻不是燈泡的生產企業,而是一家純粹的火電廠。當時這家火電廠安裝了250馬力的火電發電設備,向吉林城內的官民提供電力。
之所以被叫作電燈廠,源于當時火電廠提供的電力主要用于照明。因此在替換家用油燈、蠟燭之際,電力事業的發展也推動了路燈的變革。從1909年開始,舊時的油燈被逐步淘汰,由電力為能源的簡陋“木桿小彎燈”,緩慢出現在吉林城最為重要的街道上。只不過受制于經濟條件,最初的路燈數量極少,燈泡功率也僅為40瓦。
據史料記載,九一八事變前,吉林城大馬路、北大街、西大街、迎恩街、翠花胡同等街路上都陸續裝有路燈,九一八事變前已達數百盞之多。不過,在流傳至今的民國時期老照片上,只能看到數量較多的電線桿林立在街道之側,路燈的身影卻極為罕見。直到日偽時期,因反動當局推動殖民建設,路燈才大量出現在街道上。據《江城路燈簡史》轉引《滿洲電氣事業概況》記載的數據,1935年5月,吉林市有路燈1446盞。
新中國成立后,吉林市的路燈逐漸增多,式樣也不斷推陳出新。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道路上已經出現了葡萄燈、長臂燈、水泡燈、玉蘭燈、梅花燈、組合燈、雙臂半球燈,光源也有了冷暖色之分。不過當時城市里大量的胡同小巷中,路燈的數量還很稀少,路燈的式樣也很簡單,通常就是一個碗狀搪瓷燈罩攏著一個燈泡,高懸在燈桿之上。
在當年,每周還是單休,每晚飯后的娛樂選項不多,于是胡同里的路燈下便成為一處重要的社交場所。這里提供免費場地和免費照明,也不受時間限制。尤其是在夏夜,路燈下常有棋局、牌局,除了聚精會神的局中人,更有大量穿著清涼、搖著扇子的局外人觀戰。路燈的光源也吸引了地喇蛄等趨光飛蟲,以及捉蟲為樂的孩童們。遠遠望去,路燈下有動有靜,有聲有色——激烈的棋盤鏖戰,刺激的抓捕飛蟲,已然成為更有時間和娛樂選擇的現代人禁不住回憶的場面了。
本文為優雅的胡子原創文章,其他自媒體轉載須經作者同意
特別鳴謝賈大為先生對本人撰寫此文給予的支持和鼓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