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電車興起以來,在宣傳上就越來越離譜。
《經濟日報》文章指出,在我國新能源汽車蓬勃發展的過程中,出現了一些怪象,一是增量不盈利;二是營銷無底線;三是盲目上項目。
文章指出,明明幾十萬元的車,偏要說“500萬元以內最好”“1000萬元以內最好”;本來是產品技術講解,結果滿場皆是“遙遙領先”“沒有對手”。
如果是王婆賣瓜,自賣自夸,勉強還能夠理解,肆意下架媒體測評和車主維權,下架消防官視頻,起訴維修工就未免有些過了。
比如某車存在底盤調教偏軟的問題,媒體在測評中提出這個問題,結果路政迅速修路,媒體的測評也被下架,之后車企則起訴媒體,最終以媒體道歉告終。
比如網友在網上發某車在鋪裝路面上行駛中存在晃動現象,結果視頻就被下架。
至于網友發在網上電車自燃、事故的視頻,如果流量低還能幸存,只要流量和熱度上來了,很快就會被下架。
甚至連長沙消防官方賬號發布的電車自燃視頻也被下架,在長沙消防的視頻中,并沒有點名自燃的車型,只是一個科普教育視頻。即便如此,電車廠商依然無法容忍。
某車企的粉絲在網絡上為該車企的智能駕駛搖旗吶喊,不僅自己是該品牌的車主,而且主要發布智能駕駛遇到突發事件的成功案例,因收集、發布的視頻中有幾個不成功案例,就被海軍圍攻,之后被封號、奪舍。
又比如車主維權,因維權影響車企品牌形象,視頻被下架,車企還起訴維權的車主。
浙江一位電車車主事故后維權,車企找到維權車主領導,領導要求車主給個面子,放棄維權。
不少事故后,電車車企不是遠程刪除行車記錄,就是員工在事故現場扣車標、蓋布,甚至不乏偷走車主行車記錄儀刪除數據的案例。
又比如維修工介紹如何維修電車,在維修使也指出了各家電車存在的問題,結果維修工被三家車企起訴,要求賠償合計700萬元。
從這位維修工的視頻來看,大部分是維修特斯拉的,只在近期維修了幾個國產電車品牌。結果特斯拉幾年下來沒起訴,反而是近期維修了幾輛國產電車就馬上被起訴了。
更搞笑的是,車企訴求中還專門規定了,不允許修理工公開道歉。
到底心虛到什么地步,才害怕修理工公開道歉,擺明了就是以勢壓人,封口堵嘴,解決不了問題,就解決發現問題的人。
還有兩位維修工更慘,因為維修電車,破解電車軟件,被追究刑事責任。
還比如電車車企在發布會上造假貶低傳統車企,最典型的案例就是邁巴赫被碰瓷抹黑。
在網絡上一批海軍造謠豐田、大眾,誠然,合資車企確實存在不少問題,但無中生有,小題大做就未免有些過了。
何況大眾改過自新,從當年的帕薩特斷A柱,變成了如今的邁騰、帕薩特白車身堪比沃爾沃S60,就沒必要拿6年前的問題反復鞭尸炒作了。
最悲哀的是,某電車品牌事故后,因車門無法打開,車輛自燃后3人死亡,一位女士失去了丈夫、弟弟和兒子。
結果先被壓熱度,實在壓不住了,死者家屬被網暴。車企缺乏擔當,大V則把鍋甩給博世,逼得博世發聲明澄清事實。
最終以死者家屬發布動態,以“三個感謝”宣告事件結束。
時至今日,主管部門依然沒有對該事故發布藍底白字的通告,電車的行車記錄和視頻也沒有公開,三條生命仿佛無聲無息的消失在人間。
當下,個別企業可以無視廣告法、勞動法,事故導致車主死亡也不會有機關單位的藍底白字通報,死者家屬還要被網暴,最后不得不公開聲明“三個感謝”,這是非常恐怖的事情。
大眾會改過自新,電車車企連承認錯誤都堪比登天。
當年瓜子二手車一句“遙遙領先”直接被重罰,如今個別企業可以不受廣告法約束,讓人不寒而栗。
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只會惡化營商環境,讓真正守法經營的企業被違法企業淘汰。
遵紀守法是每個國人從小被教育的,但到企業上,企業違法反而一堆人在背后點贊叫好,真不知道是一些電車車企買了太多水軍,還是一些人實在是太蠢。
當下,選車時別選那些水軍多的車企,特別是那些有死者家屬會被網暴,車企起訴維權車主等前科的企業,一定要遠離。那些法務部強大,營銷部門強勢的車企,一定要遠離。
多看看那些水軍少,而且網上車主可以隨意曝光存在的問題,且會得到積極反饋的車企。
特別是那些在網上被隨便造謠沒人管,一堆車評人整天無中生有惡意中傷的車企,高概率是把錢花在造車上,而不是把錢用在給車評人充值和網絡控評,這種車企反而值得關注。
至于那些電吹瘋,鐵流只說,喜歡電車盡管自己買,多買幾輛。千萬別整天吹電車忽悠別人買,結果自己沒車,甚至像某紅衣那樣連駕照都沒有。
經常有人拿諾基亞和蘋果來舉例,事實上,這是胡亂類比。
手機和汽車是兩個行業,基本功能和解決的痛點完全不同。
何況智能手機取代功能機,并沒有政府高額補貼,也沒有免購置稅,更沒有要求功能機用戶買手機必須要搖號,且一臺功能機只能單號使用。
超一線城市也沒政策強制要求老百姓不能買功能機,只能買智能機。
沒有功能機用戶月租里一半是稅費,而智能機用戶月租給予巨額優惠。
沒有要求手機公司名每賣一臺功能機,就扣一個積分,積分不夠就需要高價向智能機公司買積分......
真要拿手機來類比,現階段的液體鋰電池車更像是小靈通,特殊政策下曇花一現的東西,隨著政策的變化,或一旦誕生真正具有變革性的技術,很快就會被掃進歷史的垃圾堆,就如同百年前的電池車被油車淘汰一樣。
有錢人可以任性,但如果自己的收入達不到個稅起征標準,一年也就開幾千公里,還沒固定車位,那么,購買電車千萬要謹慎。
車輛的本質就是交通工具,是把人從甲地安全的送到乙地的工具,背離了這個初衷屬性,其實都是智商稅,為的就是制造噱頭和偽需求讓消費者多掏錢。
對于汽車,不能活在電車車企天價營銷費用編制的迷夢中,要站在世界的眼光來看車,看看北美、歐洲、日韓這些法律相對完善,相對成熟市場的情況,如此方能判斷國內國外行業的發展方向,避免坐井觀天,夜郎自大,避免自己被車企營銷洗腦,成為行業發展的代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