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化檢查指通過用生物或化學的方法對人體血液成分進行分析從而來對人進行身體檢查。不同的醫(yī)院,生化組套檢查的項目會有差別,但大致的項目不會相差太大。
生化全套檢查的用途
1、用于常規(guī)體檢普查
2、疾病的篩查和確證試驗
生化全套檢查是對身體進行一次全面的檢查和對身體情況的一種了解,有時也可以檢查出來潛伏的疾病,如乙肝病毒攜帶者就需要定期檢查肝功能,防止病情突然發(fā)作,及時進行治療。
生化全套檢查項目
肝功能
1.α-L巖藻糖苷酶
2. 丙氨酸氨基轉移酶
3. 天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
4. 總蛋白
5. 白蛋白
6.A/G
7. 堿性磷酸酶
8.谷氨酰轉肽酶
9.總膽紅素
10.直接膽紅素
11.膽堿酯酶
12.總膽汁酸
13.腺苷脫氨酶
14.前白蛋白
15.同型半胱氨酸
16.葡萄糖
血脂
17.甘油三酯
18.總膽固醇
19.高密度脂蛋白
20.低密度脂蛋白
21.載脂蛋白A1
22.載脂蛋白B
23.載脂蛋白a
腎功能
30.鈉
24.肌酐
31.氯
25.尿素
32.總二氧化 碳
26.尿酸
33.陰離子間隙
27.胱抑素-C
34.磷
28.β2-微球蛋白
35.鈣
29.鉀
36.鎂
貧血四項
心肌酶
37.鐵
42.乳酸脫氫酶
38.不飽和鐵
43.羥丁酸脫氫酶
39.總鐵結合力
44.肌酸激酶
40.轉鐵蛋白
45.肌酸激酶同工酶
41.轉鐵蛋白飽和度
46.肌紅蛋白
風濕三項
胰腺兩項
47.抗鏈O
50.淀粉酶
48.類風濕因子
51.脂肪酶
49.超敏C反應蛋白
糖化血紅蛋白(此為單項)
臨床意義
1、α-L巖藻糖苷酶(AFU)
增高: 提示肝細胞發(fā)生病變,用于診斷原發(fā)性肝癌。
降低: 見于遺傳性AFU缺乏引起的巖藻糖貯積癥,患兒多在5、6歲死亡。
2、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或GPT)
增高: 常見于急慢性肝炎、藥物性肝損害、脂肪肝、肝硬化、心肌梗塞、心肌炎及膽道疾病等。
3、天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或GOT)
增高: 常見于心肌梗塞發(fā)病期、急慢性肝炎、中毒性肝炎、心功能不全、皮肌炎等。
4、總蛋白(TP)
增高: 常見于高度脫水癥(如腹瀉,嘔吐,休克,高熱)及多發(fā)性骨髓瘤。
降低: 常見于惡性腫瘤,重癥結核,營養(yǎng)及吸收障礙,肝硬化、腎病綜合征,潰瘍性結腸炎,燒傷,失血等。
5、白蛋白(ALB)
增高: 常見于嚴重失水導致血漿濃縮,使白蛋白濃度上升。
降低: 基本與總蛋白相同,特別是肝臟病,腎臟疾病更為明顯。
6、堿性磷酸酶(ALP)
增高: 常見于肝癌、肝硬化、阻塞性黃疸、急慢性黃疸型肝炎、骨細胞瘤、骨轉移癌、骨折恢復期。另外,少年兒童在生長發(fā)育期骨胳系統(tǒng)活躍,可使ALP增高。
注意: 使用不同綬沖液,結果可出現(xiàn)明顯差異。
7、谷氨酰轉肽酶(γ-GGT)
增高: 常見于原發(fā)性或轉移性肝癌、急性肝炎、慢性肝炎活動期肝硬化、急性胰腺炎及心力衰竭等。
8、總膽紅素(TBIL)
增高: 肝臟疾病,肝外疾病,原發(fā)性膽汁性肝硬化 溶血性黃疸急性黃疸性肝炎新生兒黃疸 慢性活動期肝炎 閉塞性黃疸 病毒性肝炎 膽石癥 阻塞性黃疸胰頭癌肝硬化 輸血錯誤。
9、直接膽紅素(DBIL)
增高: 常見于阻塞性黃疸,肝癌,胰頭癌,膽石癥等。
10、膽堿酯酶(CHE)
增高: 主見于甲亢、糖尿病、腎病綜合征、脂肪肝、肥胖、神經系統(tǒng)疾病、高血壓、支氣管哮喘等。
降低: 肝疾患、遺傳性血清CHE異常癥、饑餓、感染及貧血等。
11、總膽汁酸(TBA)
增高: 主見于急慢性肝炎、肝硬化、阻塞性黃疸、原發(fā)性肝癌、急性肝內膽汁淤積、原發(fā)性膽汁性肝硬化和肝外梗阻性黃疸等。
12、腺苷脫氨酶(ADA)
增高: 見于結核性胸、腹腔積液,顱內腫瘤及中樞神經系統(tǒng)白血病稍增高。
降低: 可見于重度免疫缺陷病(紅細胞缺乏此酶)。
13、前白蛋白(PALB)
屬急性時相反應蛋白
增高: 可見于霍奇金病、口服避孕藥和使用類固醇藥物。 腎病綜合癥>500mg/L(此時ALB<30g/L),發(fā)作期 PA升高 ALB下降。
降低: 營養(yǎng)不良、嚴重肝病患者、惡性腫瘤、炎癥及腎疾病等。
14、同型半胱氨酸(HCY)
增高: 可刺激血管壁引起動脈血管的損傷,導致炎癥和管壁斑塊的形成。
15、葡萄糖(GLU)
高血糖: 某些生理因素(如情緒緊張,飯后1-2小時)及靜注射腎上腺素后可引起血糖增高。 病理性增高常見于各種糖尿病、慢性胰腺炎、心肌梗塞、肢端巨大癥,某些內分泌疾病,如甲狀腺機能亢進、垂體前葉嗜酸性細胞腺瘤、垂體前葉嗜堿性細胞機能亢進癥、腎上腺機能亢進癥等。 顱內出血,顱外傷等也引起血糖增高。
低血糖: 糖代謝異常、胰島細胞瘤、胰腺瘤、嚴重肝病、新生兒低血糖癥、妊娠、哺乳等都可造成低血糖。
16、甘油三酯(TG)
增高: 可以由遺傳、飲食因素或繼發(fā)于某些疾病,如糖尿病、腎病等。 TG值2.26mmol/L以上為增多; 5.65mmol/L以上為嚴重高TG血癥。
降低: 常見于甲亢、腎上腺皮質功能低下、肝實質性病變、原發(fā) 性B脂蛋白缺乏及吸收不良。
17、總膽固醇(TCHO)
(1)高脂蛋白血癥與異常脂蛋白血癥的診斷及分類; (2)心、腦血管病的危險因素的判斷; (3)CHO增高或過低可以是原發(fā)的(包括遺傳性),營養(yǎng)因素或繼發(fā)于某些疾病,如甲狀腺病、腎病等。
當CHO值在5.17-6.47mmol/L時,為動脈粥樣硬化危險邊緣;6.47-7.76mmol/L為動脈粥樣硬化危險水平;>7.76mmol/L為動脈粥樣硬化高度危險水平;<3.1mmol/L或<2.59mmol/L為低膽固醇血癥。
18、高密度脂蛋白(HDL)
有利于動脈內膜膽固醇的清除,與心腦血管疾病發(fā)生率呈負相關。
增高: 可見于原發(fā)性高HDL血癥、胰島素、雌激素、運動、飲酒等。
降低: 常見于高脂蛋白血癥、腦梗塞、冠狀動脈硬化癥、慢性腎功能不全、肝硬化、糖尿病、肥胖和長期吸煙等。
19、低密度脂蛋白(LDL)
增高: 可見于1.低甲狀腺素血癥、腎病綜合征、糖尿病、肝疾病和慢性腎衰竭等2.血卟啉癥、神經性畏食以及妊娠3.肥胖及長期高膽固醇和飽和脂肪酸飲食。
降低: 1.高甲狀腺素血癥、急性心肌梗死、骨髓瘤、創(chuàng)傷、嚴重肝疾病及Reye綜合征等。2.營養(yǎng)不良及慢性貧血等。
20、載脂蛋白A1(ApoA1)
載脂蛋白AI是高密度脂蛋白的主要結構蛋白,它是反應HDL水平的最好指標。
降低: 冠心病、肝實質性病變、腎病綜合征、營養(yǎng)不良、糖尿病等。
ApoA1缺乏癥、家族性低α脂蛋白血癥、魚眼病等血清中含量極低。
21、載脂蛋白B(ApoB)
載脂蛋白B是低密度脂蛋白的結構蛋白,主要代表LDL的水平,病理狀態(tài)下APOB的變化往往比LDL明顯。
增高: 常見于肝炎、高脂血癥、冠心病、糖尿病、腎病綜合征及銀屑病。
降低: 常見于肝實質性病變。
22、脂蛋白a(Lp(a))
Lp(a)是公認的致動脈粥樣硬化的獨立危險因素。
增高: 動脈粥樣硬化、腦梗死、腦動脈硬化、急性時相反應等。
降低: 見于嚴重肝病。
23、肌酐(CREA)
升高: 常見于嚴重腎功能不全、各種腎障礙、肢端肥大癥等。
降低: 常見于肌肉量減少(如營養(yǎng)不良、高齡者)、多尿。
24、尿酸(UA)
升高: 常見于痛風、子癇、白血病、紅細胞增多癥、多發(fā)性骨髓瘤、急慢性腎小球腎炎、重癥肝病、鉛及氯仿中毒等。
降低: 常見于惡性貧血、乳糜瀉及腎上腺皮質激素等藥物治療后。
25、尿素氮(BUN或UREA)
升高: 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濃度在8.2-17.9mmol/L時,常見于UREA產生過剩(如高蛋白飲食、糖尿病、重癥肝病、高熱等),或UREA排瀉障礙(如輕度腎功能低下、高血壓、痛風、多發(fā)性骨髓瘤、尿路閉塞、術后乏尿等)。
濃度在17.9-35.7mmol/L時,常見于尿毒癥前期、肝硬化、膀胱腫瘤等。濃度在35.7mmol/L以上,常見于嚴重腎功能衰竭、尿毒癥。
26、胱抑素C(Cys-C)
可作為早期腎損傷的標志。
27、β2-微球蛋白(β2-MG)
是診斷近曲小管受損的靈敏指標。
28、鉀(K)
升高: (1)、經口及靜脈攝入增加。(2)、鉀流入細胞外液嚴重溶血及感染燒傷,組織破壞、胰島素缺乏。(3)、組織缺氧 心功能不全,呼吸障礙、休克。(4)、尿排泄障礙 腎功能衰竭及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5)、毛地黃素大量服用。
降低: (1)、經口攝入減少。 (2)、鉀移入細胞內液堿中毒及使用胰島素后、IRI分泌增加。 (3)、消化道鉀丟失 頻繁嘔吐腹瀉。 (4)、尿鉀喪失 腎小管性酸中毒。 尿鉀的臨床意義: 當使用利尿劑時尿鉀排泄增多。 原發(fā)性醛固酮增高癥病人尿中的鈉與鉀的比降到0.6:1。 醛甾酮分泌增加時,尿鉀排泄增加。
29、鈉(NA)
升高: (1)、嚴重脫水、大量出汗、高燒、燒傷、糖尿病性多尿。(2)、腎上腺皮質功能亢進、原發(fā)及繼發(fā)性醛固酮增多癥。
降低: (1)、腎臟失鈉 如腎皮質功能不全、重癥腎盂腎炎、糖尿病。 (2)、胃腸失鈉 如胃腸道引流、嘔吐及腹瀉。 (3)、抗利尿激素過多。
尿液鈉測定的臨床意義: 尿液鈉測定的重要臨床意義是了解是否有大量鹽的損失,確定攝入量是否足夠,并且協(xié)助監(jiān)護低鹽飲食及術后電解質的監(jiān)督,協(xié)助判斷嘔吐、嚴重腹瀉、熱衰歇患者的電解質平衡。
還用于對缺鹽性缺水與缺水性缺水患者的確定性診斷;前者尿中的氯化鈉相當?shù)停笳吣蛑械穆然c為正常或升高。 中樞神經系統(tǒng)疾病、腦出血、炎癥、腫瘤、愛迪遜氏癥、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腎小管嚴重損傷、支氣管肺癌患者等,尿中的鈉化物出現(xiàn)增多。
30、氯(CL)
升高: 常見于高鈉血癥、呼吸性堿中毒、高滲性脫水、腎炎少尿及尿道梗塞。
降低: 常見于低鈉血癥、嚴重嘔吐、腹瀉、胃液胰液膽汁液大量丟失、腎功能減退及阿狄森氏病等。
尿中氯測定的臨床意義: 一般情況下尿液中鈉和氯保持相對平衡。 但兩者并不是永遠平衡的。 例如; 連續(xù)服用氯化鈉或氯化鉀后,尿氯比尿鈉高、相反連續(xù)服用大量堿性鈉鹽時,尿中鈉比氯高。 另外,尿液呈堿性很可能是尿鈉含量高于氯。
31、總二氧化碳(TCO2)
增高: 示堿儲備過剩(1) 代謝性堿中毒:幽門梗塞(胃酸大量丟失),小腸上部梗阻,缺鉀,服堿性藥物過量(或中毒)。(2) 呼吸性酸中毒:呼吸道阻塞,重癥肺氣腫,支氣管擴張,氣胸,肺氣腫,肺性腦病肺實變,肺纖維化,呼吸肌麻痹,代償性呼吸性酸中毒。(3) 高熱,呼出二氧化碳過多。(4) 腎上腺皮質功能亢進,使用腎上腺皮質激素過多。
降低: 示堿儲備不足(1) 代謝性酸中毒:糖尿病酮癥酸中毒,腎功能衰竭,尿毒癥,感染性休克,嚴重脫水,流行性出血熱(低血壓期和少尿期),慢性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服用酸性藥物過量。(2) 呼吸性堿中毒:呼吸中樞興奮(呼吸增快,換氣過度,吸入二氧化碳過多)。(3) 腎臟疾病:腎小球腎炎,腎小管性酸中毒,腎盂腎炎,腎結核。
輕度酸中毒: CO2CP 23-18mmol/L中度酸中毒:CO2CP 18-14mmol/L重度酸中毒:CO2CP <14mmol/L極度酸中毒:CO2CP <7mmol/L
32、陰離子間隙(AG)
反映代謝性酸堿中毒的重要指標之一。
33、磷(P)
升高: 常見于甲狀旁腺機能減退、急慢性腎功能不全、尿毒癥、,骨髓瘤及骨折愈合期。
降低: 常見于甲亢、代謝性酸中毒、佝僂病、腎功能衰歇、長期腹瀉及吸收不良。
34、鎂(Mg)
升高: 常見于急慢性腎功能不全、甲狀腺功能低下、阿狄森氏病、多發(fā)性骨髓瘤、嚴重脫水及糖尿病昏迷。
降低: 常見于先天家族性低鎂血癥、甲亢、長期腹瀉、嘔吐、吸收不良、糖尿病酸中毒、原發(fā)性醛固酮癥、以及長期使用皮質激素治療后。
35、鈣(CA)
升高: 常見于骨腫瘤、甲狀旁腺機能亢進、急性骨萎縮、腎上腺皮脂功能減退及維生素D攝入過量等。
降低: 常見于維生素D缺乏、佝僂病、軟骨病、小兒手足抽搐癥、老年骨質疏松、甲狀旁腺功能減退、慢性腎炎、尿毒癥、低鈣飲食及吸收不良。
36、鐵(FE)
增高: 見于溶血性貧血、再生障礙性貧血、巨幼紅細胞性貧血、急性肝炎及鉛中毒等。
降低: 見于缺鐵性貧血、慢性失血、月經過多、妊娠、感染性疾病、惡性腫瘤、肝硬化等。
37、總鐵結合力(TIBC)
血清中轉鐵蛋白結合的最大鐵量稱為總鐵結合力(TIBC),它等于血清鐵與不飽和鐵結合力之和。總鐵結和力的測定有利于對多種疾病的診斷。
增高: 見于缺鐵性貧血和肝細胞壞死。
降低: 見于遺傳性鐵蛋白缺乏癥、腎病、尿毒癥、肝硬化、溶血性貧血、慢性感染及白血病等。
38、不飽和鐵結合力(UIBC)
通常血清中只有1/3的轉鐵蛋白與鐵結合,其余轉鐵蛋白結合鐵的潛力稱為不飽和鐵結合力(UIBC)。
增高: 見于溶血性貧血,惡性貧血,地中海貧血,鐵中毒,腎炎等。
降低: 見于缺鐵性貧血,慢性感染性貧血,惡性腫瘤貧血等。
39、轉鐵蛋白(TRF)
增高: 常見于鐵缺乏癥、懷孕、雌性激素的控制以及類脂肪的腎病。
降低: 常見于遺傳性的缺陷、睪丸激素的控制,感染、急性的炎癥、某些類型的腎炎、腫瘤、血色素缺失、急性的瘧疾以及營養(yǎng)不良。
40、轉鐵蛋白飽和度(TS)
增多: 可見于再生障礙性貧血、溶血性貧血、巨幼細胞貧血等。
降低: 可見于缺鐵性貧血、紅細胞增多癥和炎癥等。
41、乳酸脫氫酶(LDH)
LDH存在于人體各組織中,其中以心臟、腎臟、紅細胞中LDH的含量最高。正常情況下,血清中此酶活性比細胞組織中低1000倍,當有少量組織壞死時該酶釋放入血液中使其在血液中的活性增高。心肌梗死、肝炎、肝硬化、腎臟疾病的等病人血清中LDH顯著增高。
42、羥丁酸脫氫酶(HBDH)
升高: 與LDH大致相同,在急性心肌梗塞時此酶在血液中維持高值可達到2倍左右。
43、肌酸激酶(CK)
升高: 心肌梗塞4-6小時開始升高,18-36小時可達正常值的確20-30倍,為最高峰,2-4天恢復正常。另外,病毒性心肌炎、皮肌炎、肌肉損傷、肌營養(yǎng)不良、心包炎、腦血管意外及心臟手術等都可以使CK增高。
44、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
CK-MB主要存在于心肌中,約為心肌總CK的14%,血清CK-MB上升先于總活力的升高,24小時達峰值,36小時內其波動曲線與總活力相平行,至48小時消失。
45、肌紅蛋白(Mb或MYO)
到目前為止肌紅蛋白是急性心肌梗死(AMI)發(fā)生后最早的可測心肌損傷標志物。AMI發(fā)作后2h即升高,6~9h達高峰,24~36h恢復至正常水平。其陰性預測價值為100%。
46、抗鏈O(ASO)
ASO測試能為早期的鏈球菌感染提供證據(jù),主要應用于急性風濕熱、鏈球菌感染后的血管球性腎炎、患有咽炎的個人以及其它急性感染。通常,與抗原對應的抗體在急性鏈球菌感染后三周左右達到峰值,并保持在峰值水平3-4個月,然后逐漸降低到正常水平。
47、類風濕因子(RF)
對類風濕關節(jié)炎(RA)患者的診斷及預后判斷具有一定臨床意義。 可用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輔助診斷。
48、超敏C反應蛋白(HCRP)
HCRP是在炎癥過程中出現(xiàn)在血液中的一種非特異性急相反應蛋白。患有急性炎癥的病人CRP濃度的變化比紅細胞沉積的變化速度快。研究表明CRP不僅是炎癥的非常好的指示物,當顯著增加時,它也是冠狀動脈疾病的很好指示物。其濃度的升高以一種非特異性的方式發(fā)生在各種組織病變,如:感染期、風濕性關節(jié)炎、心肌梗塞、惡性腫瘤等。
49、淀粉酶(AMY)
血清淀粉酶測定主要用于診斷急性胰腺炎。在急性發(fā)作期淀粉酶活性顯著增高。尿淀粉酶在發(fā)病后12-24小時也會升高。某些慢性胰腺疾病,如慢性胰腺炎、胰腺腫瘤以及流行腮腺炎、唾液腺化膿或腺管堵塞時,血清淀粉酶也會有所升高,而對于各種肝臟疾病,如肝炎、肝硬化、肝膿腫、肝癌及膽囊炎等,則淀粉酶活力下降。
50、脂肪酶(LIPA或LPS)
測定脂肪酶活力用于反映胰腺的失調。在急性胰腺炎時,在腹痛4-8小時內脂肪酶活力較參考上限高2-50倍,24小時達峰值,8-14天內下降。慢性胰腺炎和胰管堵塞時脂肪酶活力也會升高。
51、糖化血紅蛋白(HbA1c)
評定糖尿病的控制程度,反應測定前1-2月平均血糖水平。當任何原因引起紅細胞生存期縮短,HbA1c%會降低,即使這一時間血糖水平可能是升高的。
來源:醫(yī)護多檢驗學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