嵐圖CEO盧放的發言,像一劑清醒劑扎進了智能汽車行業的"參數內卷"迷局。當全行業沉迷于比拼激光雷達數量、算力數值和"含華量"百分比時,嵐圖選擇了一條更具風險卻更本質的路徑——重構協同關系。
參數祛魅:智能駕駛的價值回歸盧放對"參數幻覺"的批判,直指行業集體焦慮的根源:智能駕駛技術演進至今,用戶真實需求與技術供給間已出現斷裂。車企將華為ADS系統、MDC計算平臺等模塊化技術簡單堆砌,導致不同品牌車型的智駕體驗陷入"參數不同、體驗趨同"的怪圈。嵐圖夢想家94%的智駕功能開通率和超千萬公里的用戶智駕里程,恰好印證了用戶對"有效智能"而非"紙面智能"的渴求。
這種反差揭示了一個殘酷現實:當技術供應商的話語權過度膨脹,車企可能淪為"代工廠"。嵐圖提出的"軟硬件協同開發",本質是重新奪回技術主權——既非全盤外包,也非閉門造車,而是在ESSA原生架構與華為智駕系統之間建立化學反應。這種"架構級融合",比單純采購華為全家桶更具技術護城河。
合作范式革命:從"技術婚姻"到"生態共生"嵐圖與華為的"雙向融合",正在改寫智能汽車時代的產業分工邏輯。不同于傳統Tier1供應商模式,也迥異于HI(Huawei Inside)模式,雙方在夢想家項目上展現出"聯合研發"特質:華為乾崑智駕ADS 3.0不是標準化的技術套件,而是基于嵐圖MPV車型特性進行的深度適配。這種合作模式既保留了車企的工程能力,又釋放了華為的技術勢能,或將成為破解"靈魂論"爭議的折中方案。
更具啟示性的是,這種合作在商業層面重構了價值分配機制。當多數車企為華為技術支付高額授權費時,嵐圖通過架構開放換取更深度的技術融合,這可能開創"技術換規模"的新型商業生態。數據顯示,全新嵐圖夢想家39萬元的單車均價和35萬以上市場的統治力,證明高端用戶愿意為這種融合創新支付溢價。
產業暗礁:共生模式的可復制性挑戰嵐圖的實驗性突破背后,仍存隱憂。其一,深度協同需要雙方投入巨量研發資源,這對年銷不足10萬輛的嵐圖構成成本壓力;其二,華為在智選車模式的快速擴張,可能稀釋其與嵐圖的合作專注度;其三,"架構融合"帶來的技術獨特性,是否足以對沖華為生態內其他競品的圍攻仍需觀察。
更本質的拷問在于:當行業集體轉向"技術平權"時,嵐圖模式能否建立持續的技術代差?盧放提及的L3級自動駕駛量產計劃,或許將成為試金石——這需要雙方在數據閉環、系統迭代等層面建立更緊密的共生關系。
冷思考:智能汽車需要更多"非典型樣本"嵐圖的實踐揭示了一個被忽視的真相:智能汽車革命不僅是技術革命,更是產業組織形式的革命。當多數玩家在"全棧自研"與"技術外包"間搖擺時,嵐圖證明還存在第三條道路——通過協同關系創新釋放生產力。
這種探索的價值不在于立即顛覆行業,而是為后來者提供參照:在智能化深水區,車企的核心能力或許不再是單項技術突破,而是成為資源整合與生態運營的"超級連接器"。正如盧放所言,真正的競爭終將回歸"用戶價值創造效率"的比拼,而嵐圖與華為的這場"共生實驗",正在重新定義效率的計量單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