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太平科技保險歷任高管皆為經驗豐富的保險老將,但不可忽視的是高管頻繁變動之下仍面臨不少挑戰
《中國科技投資》張婷 龍秋月
近日,太平科技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太平科技保險”)發布公告稱,因工作需要,顧驍勇不再擔任公司總經理。顧驍勇自2022年8月10日起正式擔任太平科技保險總經理一職,截至目前,太平科技保險尚未公告公司臨時負責人的具體人選。記者梳理公開信息發現,太平科技保險自成立以來高管變動頻繁,已更替四任董事長以及三任總經理。
太平科技保險作為全國唯一一家專業科技保險公司, 成立于2018年,扎根科技保險這一“藍海”市場,公司發展一直備受業界關注。財報數據顯示,太平科技保險自成立以來始終處于虧損狀態,但近年來虧損規模逐步收窄。據最新一期償付能力報告披露,2024年末,太平科技保險的綜合成本率為141.35%,雖呈下降趨勢,但目前仍超過100%。太平科技保險亦提及,堅守專營科技保險的定位,進一步優化業務結構,在2-3年內盡快實現承保端盈利。
高管頻繁變動下的經營困局
我國科技保險起步于2006年,彼時科技部與原保監會共同確立了“先試點、后推廣”的發展思路,第一批選取6個城市開展試點工作。2016年6月,原保監會批復同意太平財產保險有限公司、浙江省金融控股有限公司、浙江滬杭甬高速公路股份有限公司、浙江興科科技發展投資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浙江興科”)、浙江省科技風險投資有限公司、浙江省興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嘉興市燃氣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浙江浙華投資有限公司、恒華融資租賃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恒華租賃”)9家公司共同發起籌建太平科技保險,注冊資本5億元,擬任董事長李勁夫、總經理李波。
直至目前,太平科技保險是我國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專業科技保險公司。官網介紹,太平科技保險堅持科技保險專營方向,積極探索實踐創新型科技特色保險和一攬子綜合保險的商業模式。
2018年成立以來,董事長與總經理的變動較為頻繁。在董事長變動方面,公司籌建時期擬任董事長為李勁夫,正式開業后,首任董事長于澤在2020年1月辭任。2020年9月,李可東獲得任職資格核準,成為董事長;然而在2021年7月,李可東也辭去了該職位。緊接著在2021年10月,洪波的董事長任職資格獲得核準,2022年11月,洪波遞交了辭呈。2023 年11月,陳瑜的董事長任職資格獲得批準,擔任董事長至今。
總經理的變動同樣顯著。2018年7月,林喆獲批擔任公司總經理,到2019年9月卸任。隨后在2019年9月,鄧文被指定為公司臨時負責人,同年12月,鄧文的總經理任職資格獲批;2022年6月,鄧文不再擔任公司總經理。2022年6月,顧驍勇被指定為公司臨時負責人;2022年8月,其總經理任職資格獲得核準。直至2025年2月28日,因工作需要,顧驍勇不再擔任公司總經理一職。
《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第八十一條規定,保險公司的董事、監事和高級管理人員,應當品行良好,熟悉與保險相關的法律、行政法規,具有履行職責所需的經營管理能力,并在任職前取得保險監督管理機構核準的任職資格。保險公司高級管理人員的范圍由國務院保險監督管理機構規定。
直至發稿,太平科技保險尚未公告公司臨時負責人的具體人選。除此之外,原始股東亦心生退意。恒華租賃將所持有太平科技保險的3000萬股份以3060萬元轉讓給浙江興科。轉讓后,恒華租賃不再持有太平科技保險股份。據償付能力報告披露,該項股權轉讓已于2024年9月10日變更完成。
持續虧損下謀求轉型
財報數據顯示,太平科技保險自成立以來始終處于虧損狀態。成立首年2018年,虧損金額為7796.33萬元;隨后2019-2024年,年度虧損額分別為5291.41萬元、6339萬元、 12743.67萬元、4694.95萬元、3556.14萬元、2719.79萬元。近年來,太平科技保險的虧損規模亦在收窄。
據最新一期償付能力報告披露,2024年末,太平科技保險綜合成本率、綜合費用率、綜合賠付率分別為141.35%、65.8%、75.55%,盡管三率已呈下降趨勢,但目前綜合成本率仍超過100%。太平科技保險亦提及,公司的業務規模提升和業務品質管控是當前的首要目標,堅守專營科技保險的定位,按照風險可控、商業可持續原則開展業務,穩健經營、提質增效,進一步優化業務結構,在2-3年內盡快實現承保端盈利。
太平科技保險在償付能力報告中提及,可能導致公司凈資產下降的三點原因。實際上,外界亦可以通過這三點原因,窺見太平科技保險目前的經營困境。一是公司業務規模小,太平科技保險作為法人機構,在核心系統、服務系統、運營系統、管理人力等方面的固定成本支出偏剛性,管理運營成本偏高,保費規模無法攤薄固定成本支出。二是科技保險市場發展不充分、機制不健全。當前科技保險市場在國內并無成熟的發展經驗,科技類企業本身資金緊缺,投保意愿不強。三是科技特色模式初有成效,公司已與高能級科創平臺和渠道建立合作,但受科技企業投保意愿不強、資金限制及科技行業風險高等因素影響,現階段產出有限,科技保費產品及規模還有待提升。
記者亦注意到,太平科技保險在持續虧損下亦在謀求轉型。
2024年,太平科技保險累計實現簽單保費1.4億元,較2023年同期增加0.13億元。其中,經紀、直銷、代理渠道分別實現簽單保費0.87億元、0.17億元、0.36億元,較2023年分別同比變動-15個百分點、466個百分點、63.6個百分點。可見,銷售渠道方面,直銷、代理渠道簽單保費大幅提升,而占比較大的經紀渠道卻有所減少。
按險種劃分來看,2024年,太平科技保險前五大非車險(即責任險、短期健康保險、意外險、企業財產險、貨物運輸險)合計簽單保費1.36億元。其中,責任險簽單保費大幅提升,由2023年的0.14億元增至2024年的0.5億元,增幅達257%,亦使其從非車險第三大險種升至第一大險種;而短期健康險簽單保費在2023年增至0.6億元后,2024年同比下降57%至0.26億元。2024年,太平科技保險短期健康險的賠付率為43.81%。
太平科技保險2024年工作會議明確,將聚焦服務國家科技戰略,推動政策性科技保險業務和市場化特色非車保險兩大板塊綜合發展。綜合來看,2024年太平科技保險的責任險簽單保費大幅提升,而一般通過經紀渠道推廣的短期健康險保費則出現下滑。
進入到2025年,太平科技保險在多重壓力下,如何盡快穩定管理層,制定切實可行的經營策略,提升盈利水平,重新贏得市場與投資者的信任,我們將保持關注。
針對太平科技保險高管變動以及業務管理等問題,記者致函太平科技保險,截至發稿,尚未獲得回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