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類戰爭的漫長歷史里,斯大林格勒戰役那可是相當重要的存在,它被公認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關鍵轉折點。這場戰役從1942年7月17日打到1943年2月2日,是蘇聯和納粹德國之間一場驚心動魄的生死較量。蘇德雙方投入的總兵力達數百萬,整個斯大林格勒城被炸成一片廢墟,雙方傷亡人數加起來差不多有200萬,那場面,簡直慘烈得讓人揪心。
戰役剛開始的時候,德軍靠著精銳部隊和先進戰術,就跟洶涌的潮水似的,推進得特別快,蘇軍卻陷入了節節敗退的艱難處境。就在這千鈞一發的危急時刻,斯大林下達了一道備受爭議的軍令——第227號命令,也就是大家都知道的“一步不退令”。這道軍令為啥會在這個時候頒布呢?為啥有人說它既鐵血又充滿爭議呢?在這道軍令背后,到底藏著啥不為人知的歷史真相和復雜情感呢?
二戰爆發,德國瘋狂擴張
20世紀30年代,希特勒領導的納粹政權統治著德國,德國的擴張野心就像脫韁的野馬,膨脹得那叫一個快。希特勒這人秉持著極端的民族主義思想,覺得日耳曼民族是優等民族,就該得到更多“生存空間”,這種荒謬的想法成了德國對外侵略的思想根源。1935年,德國公然宣布重整軍備,還實行了征兵制,粗暴地把《凡爾賽條約》的束縛給打破了,從這時候起,就踏上了瘋狂的擴張之路。1938年,德國吞并了奧地利;第二年,通過《慕尼黑協定》,逼著捷克斯洛伐克割讓蘇臺德地區,緊接著就迅速占領了整個捷克。
1939年9月1日,德國對波蘭發動閃電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就這么全面爆發了。才一個月的時間,波蘭就被德國和蘇聯瓜分了。之后,德國把侵略的矛頭轉向西歐,在1940年的“閃電戰”里,以極快的速度占領了丹麥、挪威、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等國,還把號稱“歐洲最強陸軍”的法國打得在短短39天內就投降了。英國靠著英吉利海峽的天險,在德軍的空襲下頑強抵抗,可也被折騰得夠嗆。
把西歐橫掃了一遍之后,希特勒那貪婪的目光就盯上了東邊的蘇聯。1941年6月22日,德國悍然撕毀《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實施“巴巴羅薩計劃”,對蘇聯發動了突然襲擊。德軍兵分三路,像惡狼似的沖進蘇聯境內,北方集團軍群進攻列寧格勒,中央集團軍群直奔莫斯科,南方集團軍群朝著烏克蘭和高加索地區推進。
戰爭剛開始的時候,蘇聯對德國的進攻準備得不太足,軍隊部署得比較分散,指揮系統也亂糟糟的。德軍靠著先進裝備和“閃電戰”戰術,很快就突破了蘇軍的防線。蘇軍一路敗退,大片領土都淪陷了,人員傷亡特別慘重。希特勒就想著在短時間內征服蘇聯,得到蘇聯豐富的資源,實現他稱霸歐洲甚至世界的野心。
戰略要地,雙方必爭之城
斯大林格勒,這座坐落在伏爾加河下游西岸的城市,戰略地位那可是相當重要。從地理位置上來說,它是蘇聯中央地區通往南方重要經濟區域的交通咽喉,連接著蘇聯的歐洲部分和亞洲部分,誰掌控了斯大林格勒,就相當于掌控了蘇聯的南北交通命脈。伏爾加河是蘇聯的母親河,也是重要的水運通道,大量物資都通過這兒運輸,而斯大林格勒就是這條水運通道上的關鍵節點。
從資源方面看,斯大林格勒周邊地區有豐富的石油、煤炭等戰略資源。高加索地區是蘇聯重要的石油產區,斯大林格勒是通往高加索油田的必經之路。要是德軍占領了斯大林格勒,就能進一步奪取高加索油田,得到戰爭中特別重要的石油資源,這能大大增強德國的戰爭潛力。同時,還能切斷蘇聯的石油供應,讓蘇聯軍隊的機械化裝備沒法用。
另外,斯大林格勒還是一座重要的工業城市,有大型坦克兵工廠等軍工企業,給蘇聯軍隊提供了大量武器裝備,是蘇聯軍事工業的重要支柱。一旦斯大林格勒落到德軍手里,蘇聯就會失去重要的武器生產基地,軍隊裝備補給可就麻煩大了。
對蘇聯來說,斯大林格勒是保衛國家的最后一道防線,關系著國家的生死存亡。要是斯大林格勒失守,蘇聯就會陷入腹背受敵的絕境,國家戰略布局得被打亂,士氣也會遭受沉重打擊。可對于德國而言,占領斯大林格勒,不但能得到資源、打通南下通道,還能從心理上給蘇聯致命一擊,摧毀蘇聯軍民的抵抗意志,為最終征服蘇聯打下基礎。所以,斯大林格勒就成了蘇德雙方都必須爭奪的地方,一場激烈的生死較量馬上就要在這里拉開帷幕。
德軍來勢洶洶,蘇軍兵敗如山倒
1942年夏天,德軍在莫斯科戰役受挫之后,調整了戰略,把進攻重點轉向蘇聯南部,目標就是斯大林格勒。希特勒集結了特別強大的兵力,包括德軍最精銳的部隊,像第6集團軍、第4裝甲集團軍等,總兵力有100多萬,還配備了大量坦克、火炮和飛機。德軍充分發揮“閃電戰”的優勢,進攻速度特別快,一下子就突破了蘇軍的防線。他們采用集中裝甲力量突擊、空地協同作戰的戰術,先用飛機對蘇軍陣地一頓狂轟濫炸,把蘇軍的防御工事和通信設施都給摧毀了,然后用坦克集群當先鋒,迅速撕開蘇軍防線,步兵再跟進擴大戰果。
戰役剛開始的時候,德軍進攻那叫一個順,就跟砍瓜切菜似的。1942年7月,德軍很快就突破了蘇軍在頓河地區的防線,蘇軍只能被迫節節后退。德軍的坦克部隊在廣闊的草原上橫沖直撞,跟沒人擋著似的,很快就逼近了斯大林格勒。8月23日,德軍第6集團軍的先頭部隊到了斯大林格勒北郊,對城市發起了猛烈攻擊。
德軍飛機對斯大林格勒進行大規模空襲,一天之內就出動了2000多架次,城市一下子就陷入了火海,好多建筑都被炸毀了,居民傷亡特別嚴重。在德軍這么強大的攻勢下,蘇軍的防線眼看著就要守不住了,斯大林格勒面臨著被德軍迅速占領的危險。
面對德軍這么凌厲的攻勢,蘇軍在戰役初期敗得那叫一個慘。蘇軍在兵力和裝備上都比不上德軍,而且戰爭剛開始的時候,蘇聯對德軍的進攻判斷錯了,軍隊部署得太分散,沒形成有效的防御體系。蘇軍士兵大多沒什么戰斗經驗,好多部隊都是臨時組建的,訓練也不夠,武器裝備還落后,根本沒法跟裝備精良、訓練有素的德軍對抗。
另外,蘇軍的指揮系統問題也很嚴重。戰爭剛開始的時候,蘇聯的高級將領對德軍的“閃電戰”戰術不太了解,也沒什么有效的應對策略,指揮特別混亂,失誤還一個接一個。各級指揮官之間缺乏有效的溝通和協調,導致部隊作戰的時候各自為戰,根本沒法形成合力。
比如說,德軍進攻頓河防線的時候,蘇軍有些部隊接到的命令互相矛盾,有的讓堅守陣地,有的卻讓撤退,這可把部隊給弄混亂了,根本沒法組織有效的抵抗。
連續的失敗和慘重的傷亡,讓蘇軍的軍心開始動搖,士氣特別低落。士兵們對戰爭的前景感到絕望,好多人都懷疑能不能擋住德軍的進攻。在這種情況下,蘇軍內部出現了逃兵現象,而且越來越嚴重。有些士兵為了逃避死亡,就選擇臨陣脫逃,甚至還出現了整支部隊擅自撤離陣地的情況。
逃兵現象不但削弱了蘇軍的戰斗力,還對其他士兵的士氣產生了不好的影響,導致整個軍隊軍心不穩。要是這種情況不趕緊制止,蘇軍很可能在德軍的進攻下全面崩潰,斯大林格勒就得落到德軍手里,蘇聯的局勢可就更危急了。
下達“一步不退令”,穩定蘇軍軍心
在蘇軍兵敗如山倒、斯大林格勒危在旦夕、軍心極度不穩的關鍵時刻,1942年7月28日,斯大林簽署了第227號命令。這道命令的內容可太震撼了,毫不客氣地指出:“敵人不顧傷亡,不停地往前線投入新兵力,已經深入蘇聯境內,占領新地區,摧毀和掠奪我們的城市和村莊,奸淫、殘殺和掠奪蘇聯人民……我們放棄的每一寸土地,都會讓法西斯的力量變強,讓我們自己變弱,削弱我們的防御能力,削弱我們的祖國。”命令特別強調:“是時候停止撤退了。一步都不能撤!從現在起,這就是我們的口號。
必須頑強地保衛每一個陣地,每一寸蘇聯領土,直到流盡最后一滴血。”同時,命令對軍隊紀律做了嚴格規定,“沒有上級命令,不準后撤半步。不管是連長、營長、團長、師長還是政委,只要在沒有上級指揮官命令的情況下擅自撤退,就是叛徒,會被當作祖國的叛徒處理。”
發布這道軍令的時候,蘇聯的形勢特別危急。德軍進攻的勢頭正猛,蘇軍在戰場上接連失敗,士氣低落,逃兵現象嚴重。斯大林心里清楚,要是不采取果斷措施阻止蘇軍潰敗,蘇聯就可能亡國滅種。這道軍令的發布,就是要向全體蘇軍表明,蘇聯已經退無可退,必須背水一戰,只有堅守陣地、奮勇抵抗,才能拯救祖國。
第227號命令發布之后,蘇軍就開始嚴格執行。為了保證命令能落實,蘇軍在各集團軍中成立了阻截隊,也就是督戰隊。這些阻截隊裝備精良,帶著機槍等武器,部署在部隊后方,任務就是阻止士兵后退,對逃兵當場槍斃。根據相關資料記載,斯大林格勒戰役期間,蘇軍督戰隊一共攔截了140775名從前線撤下來的士兵,其中3890人被捕,1189人被執行槍決,2961人被送到蘇聯紅軍懲戒營。這些數字的背后,是無數家庭的悲痛,也能看出軍令執行得有多殘酷。
在執行軍令的過程中,發生了好多讓人痛心的事兒。有個叫伊萬的年輕士兵,在戰斗中受了重傷,沒法繼續戰斗,就想往后撤,找地方治傷,結果被督戰隊當成逃兵抓住了。他苦苦哀求,解釋自己是因為受傷才后退的,可督戰隊一點兒都沒留情,最后還是把他槍斃了。還有一些士兵,因為害怕被督戰隊槍斃,就算在戰場上面對必死的局面,也不敢往后退一步,只能硬著頭皮往前沖,白白犧牲了。這些事兒在當時引起了很大的爭議,有人覺得斯大林的軍令太殘酷了,不該這么對待自己的士兵;可也有人覺得,在國家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只有采取嚴厲措施,才能穩定軍心,激發士兵的斗志。
激發戰斗意志,扭轉戰爭局勢
第227號軍令就像一把高懸的達摩克利斯之劍,在蘇軍士兵心里產生了很大的震懾。一開始,好多士兵對這道軍令特別害怕,知道后退的后果就是死亡,這種恐懼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士兵逃跑的念頭。但時間一長,這道軍令慢慢激發了士兵內心深處的斗志。士兵們開始明白,與其被當作逃兵槍斃,還不如奮勇殺敵,為保衛祖國而戰。他們的心態從最開始的恐懼、絕望,慢慢變成了堅定和勇敢。
在斯大林格勒戰場上,出現了好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蘇聯紅軍戰士巴甫洛夫,帶著一個24人的小分隊,堅守在一座四層樓房里。德軍對這座樓房又是轟炸又是炮擊,小分隊的成員不斷傷亡,可巴甫洛夫和戰友們就是沒退縮。他們靠著頑強的意志和堅定的信念,打退了德軍一次又一次的進攻,堅守了整整58天。這座樓房后來被叫做“巴甫洛夫大樓”,成了蘇軍英勇抵抗的象征。像巴甫洛夫這樣的英雄事跡,在斯大林格勒戰役里多得數都數不過來。正是這些英勇的士兵,用生命和鮮血詮釋了對祖國的忠誠,也激發了更多蘇軍士兵的戰斗意志,讓蘇軍的士氣慢慢提了起來。
從戰略層面看,這道軍令對蘇軍的影響特別深遠。它讓蘇軍在戰場上行動更堅決了,不再輕易后退,這就穩定了蘇軍的防線。德軍本來想快速推進,趕緊占領斯大林格勒,可蘇軍這么頑強地抵抗,把德軍的計劃給打亂了。德軍只能跟蘇軍陷入殘酷的巷戰,每前進一步都得付出巨大的代價。這讓德軍的進攻速度大大減緩,消耗了大量的兵力和物資。
同時,這道軍令也為蘇軍的反攻創造了條件。蘇軍在穩定防線之后,就開始積蓄力量,準備反攻。朱可夫元帥等蘇軍將領制定了周密的反攻計劃,利用德軍進攻的時候兵力分散、補給線拉長的弱點,對德軍實施包圍。在反攻的過程中,蘇軍士兵牢記軍令,奮勇向前,戰斗力特別強。1942年11月19日,蘇軍發起天王星行動,從斯大林格勒南北兩側對德軍發動反攻。蘇軍很快突破了德軍的防線,把德軍第6集團軍和第4裝甲集團軍的一部分包圍在了斯大林格勒城里。經過兩個月的激戰,德軍最后被打敗了,保盧斯元帥帶著德軍的殘部投降了。斯大林格勒戰役的勝利,成了蘇德戰爭的轉折點,從這以后,德軍從戰略進攻變成了戰略防御,蘇軍則開始戰略反攻。可以說,斯大林的第227號軍令在這場戰役的戰略轉變里,起到了特別關鍵的作用。
引發諸多爭議,后世評價不一
當時,斯大林這道軍令就引起了不少爭議。對很多普通士兵來說,這道軍令就像懸在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帶來了巨大的恐懼和壓力。一些士兵覺得,戰爭本來就殘酷,在戰場上隨時都可能丟了性命,后退一步就被處決,實在是太嚴苛了。有個幸存的蘇軍士兵回憶說:“我們在前線拼命戰斗,很多時候不是不想抵抗,而是德軍的火力太猛了,根本擋不住。可只要一后退,就會被督戰隊槍斃,這讓我們覺得特別絕望。”
從將領們的角度看,看法也不太一樣。有些將領理解斯大林下達這道軍令的初衷,知道在當時那么危急的形勢下,必須得采取果斷措施穩定軍心,不然整個軍隊就會崩潰。朱可夫元帥就說過:“在那種情況下,這道命令雖然殘酷,但卻是必要的。它讓士兵們明白,已經沒有退路了,只有奮勇作戰才能活下來。”不過,也有一些將領對軍令的執行方式提出了質疑。他們擔心,太嚴厲的軍令可能會讓士兵產生逆反心理,甚至引發內部矛盾。而且,在實際執行的時候,難免會出現誤判,有些不是逃兵的士兵可能因為各種原因被誤殺,這對軍隊的凝聚力和戰斗力也會有不好的影響。
后世從多個角度對斯大林這道軍令進行了深入的評價和思考。
從軍事角度看,這道軍令確實起到了穩定軍心、扭轉戰局的關鍵作用。在戰爭里,士氣可是決定勝負的重要因素之一。斯大林的軍令讓蘇軍士兵知道,后退只有死路一條,這就激發了他們的戰斗意志,讓他們在戰場上抵抗得更頑強。就是因為這道軍令,蘇軍才能堅守陣地,為后續的反攻贏得時間和空間。它也給其他國家在戰爭中穩定軍心、提高戰斗力提供了參考。
從道德角度來說,這道軍令引發了廣泛的爭議。處決逃兵,從某種程度上算是對人權的侵犯,那些被處決的士兵里,可能有一些是因為受傷、迷路等不是主觀故意的原因才被迫后退的,他們的生命同樣寶貴。而且,督戰隊在執行軍令的時候,可能會出現濫用權力的情況,導致一些無辜士兵喪命。這種殘酷的手段,從道德層面來說,很難讓人完全接受。
從歷史角度分析,這道軍令是特定歷史時期的產物。當時蘇聯正處在生死存亡的邊緣,面對德軍強大的攻勢,在這種極端的情況下,斯大林為了拯救國家,只能采取非常手段。它反映了戰爭的殘酷性和歷史的必然性。我們不能脫離當時的歷史背景,光從現代的道德觀念去評判這道軍令。它是蘇聯衛國戰爭歷史的一部分,見證了蘇聯人民為保衛祖國付出的巨大犧牲和努力。
斯大林的第227號命令,是在蘇聯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下達的一道特別有歷史意義的軍令。它用鐵血手段穩定了蘇軍的軍心,激發了士兵的斗志,為斯大林格勒戰役的勝利,甚至整個蘇德戰爭的轉折奠定了基礎。不過,這道軍令的殘酷性也引發了很多爭議,成了歷史研究和討論的重要話題。不管怎么說,我們都應該從歷史的角度客觀地認識和理解這道軍令,記住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珍惜現在來之不易的和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