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14日下午,中關村“火花”活動之北京交通大學科技成果專場推介會在豐臺區豐臺創新中心成功舉辦。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市工商聯,豐臺園管委會領導以及來自軌道交通、公路交通、低空技術領域的專家學者、企業家和投資機構代表等百余人參加了本次活動。豐臺園管委會副主任劉井權出席并致辭,表示豐臺園圍繞科技成果轉化工,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一是推進產業園區和城市更新項目,為科技成果提供優質轉化空間;二是制定豐臺園加大產學研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措施,優化科技創新生態;三是通過北交大軌道交通創新基地、鐵科院城軌創新網絡、北京協同創新軌道交通研究院等創新主體,進一步深化了高校院所合作;四是依托豐臺園TISC,落實高技術企業知識產權服務工作,為成果轉化提供支持;五是積極承辦國家和市級科技成果轉化活動,營造創新創業生態。
本次活動由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中關村科技園區管理委員會,北京市工商業聯合會主辦;北京交通大學知識產權與技術轉移中心、北京交通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中關村科技園豐臺園區管理委員會、北京科技成果轉化服務中心、豐臺區工商業聯合會承辦;中國城市經濟研究院協辦。
在政策宣講環節,北京科技創新促進中心圍繞《北京市支持科技服務業高質量發展若干措施》展開全面、深入的宣講,為大家詳細解讀政策要點、適用范圍及扶持方向,助力參會企業精準把握政策核心,充分領會政策對科技服務業高質量發展的有力推動作用 。
科技成果展示環節,來自北京交通大學的5位專家學者分別就各自團隊的最新科技成果進行了發布。
項目一:高性能射線跟蹤驅動的無線網絡規優一體化方法
項目介紹:準確、高效的無線網絡規劃與優化是移動通信系統高質量建設與發展的重要保障?,F有的無線網絡規劃依靠人工判斷與傳播損耗經驗模型,網絡優化依靠反復路測以及人工調試,都存在精度差、效率低、時間長、開銷大等問題,而且規劃與優化彼此孤立,系統割裂,無法協同迭代。這是公網和軌道交通專網移動通信建設和運維中面臨的共性關鍵難題。亟需研發面向軌道交通、密集城區、綜合樞紐、大型場館等復雜熱點場景的高精度智能無線網絡規優一體化技術,以高性能射線跟蹤技術替代傳播損耗經驗模型、反復路測及人工調試,實現準確高效的智能網絡規劃與優化,具有迫切的需求以及重要的研究和應用價值。
研究團隊面向網絡規劃優化痛點需求,從跨域場景自動生成、到高精度射線跟蹤實現現實環境虛擬化,并采用人工智能技術將一體化規劃優化變成可落地功能,輔助以網絡KPI評估自動和動態的校正智能化規劃優化結果尋找到最優方案,最終通過全方位的三維沉浸式體驗為網絡設計和工程人員提供真切并易于理解的方案解讀和效果呈現。著重解決規劃精度問題、規劃和優化智能化問題、直觀和恰如其分的表達等一體化目標中的核心問題,驗證所提出高性能射線跟蹤驅動的無線網絡規優一體化方法的正確性與有效性。
在無線網絡規劃和優化中,作為智能建造關鍵核心技術的射線跟蹤技術長期被歐美發達國家壟斷。項目團隊歷時十年研究與開發,建成了國際領先、國內唯一的完全自主可控的高性能射線跟蹤平臺CloudRT,實現了知識產權完全自主可控,解決了無線網絡規劃的“卡脖子”難題,可以為公網、專網、智能網聯汽車、無人機集群通信、智慧城市與物聯網產業提供支撐性平臺,符合我國重大戰略需求,具有重要的社會效益。
所處階段:該系統已經開始為用戶提供地面網絡規優等服務并取得良好的市場效果,相關低空網絡監測、優化等功能正在研發推進中。
項目二:周期陣列式聲子晶體聲屏障
項目介紹:日益嚴重的公路噪聲污染問題已經成為公路建設中不可忽視的環境問題,聲屏障是從傳播途徑上控制公路噪聲最直接有效的手段,傳統聲屏障存在低頻噪聲控制效果不佳、材料與結構形式單一、受風荷載影響大等缺點,聲屏障工程對新材料和新結構的需求日益迫切。
本項目將針對高速公路主要噪聲特征頻段,開展基于Bragg散射-腔體共振-多孔吸聲介質的耦合降噪理論與機制研究、基于有限元法的聲子晶體型聲屏障仿真模型研究、聲子晶體型聲屏障的聲學結構設計研究、聲子晶體型聲屏障的降噪有效性評估研究,提出拓寬聲子晶體型聲屏障低頻帶隙寬度的方法,實現對低頻及中高頻噪聲寬頻多帶的控制,得出聲子晶體型聲屏障在不同材料、聲學結構下的最優幾何參數和降噪規律,提出聲子晶體散射體結構參數以及布設形式的最優設計方案和安裝工藝,并巧妙利用改擴建高速公路廢舊波形梁護欄立柱作為聲屏障散射體,實現固廢資源循環利用的同時達到良好的降噪效果。將聲子晶體型結構應用于聲屏障降噪領域為有效控制交通噪聲污染提供了新思路,我國至今尚未深入開展相關的研究。
本項目的實施將突破傳統均勻介質材料聲屏障低頻噪聲控制困難、反射噪聲對司乘人員影響大的難題,將基于聲子晶體理論的陣列式結構應用于聲屏障,最大程度降低公路噪聲對環境的影響,提升聲屏障的降噪效率和環保性能。項目實施將為公路噪聲治理提供新的解決方案,為研發可復制、可推廣的研究成果、提升聲屏障建設水平提供科技支撐,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和重要的社會、環境效益。項目預計可進一步在全國范圍內推廣和發展,有效提高我國綠色公路的聲屏障建設整體發展水平,為其在更寬廣領域的應用奠定基礎。
所處階段:已完成產品研發及試點工程建設。
項目三:面向軌道交通及其他關鍵場景的高真實度傳感數據仿真生成方法與系統
項目介紹:軌道交通智能化感知需要進行大量的環境測試,然而真實場景具有小概率事件多、未知因素多、場景多樣的特點,基于里程的測試存在周期長、效率低且場景覆蓋度低的問題。因此,設計場景廣域覆蓋的動態場景測試仿真平臺是必要的。
本項目基于感知測試場景廣域要素提取方法、真實數據驅動的場景描述方法、激光雷達、工業相機和毫米波雷達仿真數據生成技術以及多種復雜工況的演變模型等核心技術,形成車輛的高速狀態、軌道標準性、軌旁場景變換快速性、多工況(橋梁、隧道等)仿真場景,生成可靠的多傳感器仿真環境感知信息源,進而形成針對軌道交通感知的廣域覆蓋測試場景仿真平臺。
該成果成功實施將填補我國在軌道交通自主感知測試與驗證仿真平臺的研究空白,有助于縮短軌道交通感知系統的研發周期,促進我國軌道交通自主化、智能化演進。
所處階段:目前該項目已通過方案測試,在進行迭代優化。
項目四:無人自治系統
項目介紹:北京交通大學自治系統研究中心以地面移動體為主體,主要致力于無人系統的自治控制、編隊控制、空天協同控制,為未來自治軌道交通系統裝備的研發儲備應用基礎、關鍵技術。主要研究領域包括:無人系統的環境感知技術、無人系統的定位與地圖重建技術、地面無人車的自治運行控制技術、地面無人車編隊控制技術、地面無人車與空中無人機的協同控制、地面自治機械狗的復雜運動控制等。
北京交通大學無人自治系統研究中心團隊依托軌道交通控制與安全國家重點實驗室與移動機器人自治系統研究中心,以智能機器人技術、機器學習、物體檢測計算機視覺、軌道交通環境安全感知為研究方向,在醫療康復、物流倉儲、防護軍事等專業領域及家政、娛樂陪伴、成長教育等家庭領域取得了研究進展。主要包括雙向線驅動下肢外骨骼助行系統、智能空中物流無人機自主導航定位與避障技術、基于空中移動平臺的高精度位置測量系統、(ISET)機器人輔助農業現代化、智能化生產產業鏈、全天候高速公路自主巡檢機器人及分析系統、高速移動場景下列車軌道安全自主感知系統、小型無人機輔助回收系統、仿生水空兩棲跨介質航行機器人等。
所處階段:相關技術研發出樣機,并在場景中得到應用。
項目五:分布式非正交自組網技術與終端
項目介紹:無人集群規?;柡褪街悄軈f同在現實應用中具有重要意義。協作的無人集群系統能夠實現超過單個智能無人系統疊加的功能和效率,具備良好的包容性和擴展性。在大地測量和氣象觀測等領域,無人機集群攜帶分布載荷,可完成單機無法完成的多點測量任務;在環境監測等領域,可組成移動傳感器網絡,有效監測大范圍的空氣質量;在軍事領域,無人集群可形成點面結合、靈活分組的自組系統,完成單個大型無人機無法完成的任務。分布式自組網作為其無人集群協作的神經網絡,可有效實現網絡彈性延伸、魯棒性與可靠性,但是目前分布式自組網在應對集群規?;?、飽和式發展需求時存在碰撞加劇、性能難以保障等問題,5G提出的非正交技術為解決上述問題的有效途徑,但5G非正交主要為集中式功率域和編碼域,對于分布式自組網難以適用。
本項目目標技術為分布式非正交自組網技術與終端,可實現適用于飽和式場景的分布式自組網核心技術突破,為無人集群協同提供有效的組網通信功能,有效支撐無人集群規模化、飽和式智能協同等方面應用需求。北京交通大學電信學院研究團隊設計了分布式選舉結合編碼域非正交多址方案,完成原理樣機研制與實驗室環境測試驗證,實現在保證時延相同情況下,相比于分布式正交多址吞吐量提升50%以上。本項目將實現飽和式分布式非正交多址技術熟化可以滿足無人機集群規?;?、高機動場景下組網通信需求。
目前,研究團隊基于全分布自組協同通信技術自主研發分布式自組網通信模塊,能夠支撐分布式智能無人集群協同深度信息共享以及信息,網絡、計算、任務等多個層面的協同,實現面向任務的自適應動態協同結構重組,相關技術研究成果可應用于未來各類分布式集群網絡協議模塊改進、改型和全新研制,形成基于群體智能的無人集群系統,使智能無人集群在復雜環境下的分布式協同快響能力和綜合任務執行效能倍增,集群協同技術可有效推廣到各類多智能體終端上應用,為各類協同任務需求提供廣泛支撐,在相關民用領域與軍事領域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與迫切的應用需求。
所處階段:目前產品已在公安應急組網、森林防火監測與應急通信、鐵路戰場監測與列車編組、山地林區防火監測、基礎設施狀態監測、5G網絡、物聯網、車聯網等深圳市通創多個領域試用。交流對接環節,北京科技創新促進中心科技服務業部就北京市支持科技服務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進行了宣講,為與會企業提供了政策指導。隨后,與會嘉賓與企業代表進行了深入交流,共同探討科技成果轉化的路徑和合作機會。企業家們紛紛表示,北京交通大學的這些科技成果具有很高的技術含量和創新性,為企業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機遇。同時,他們也希望與北京交通大學加強合作,共同推動這些科技成果的產業化進程。
本次活動的成功舉辦,不僅展示了北京交通大學的科研實力和創新成果,也為豐臺科技園的產業升級注入了新的活力。未來,豐臺科技園將繼續加強與高校、科研機構以及企業的合作,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促進更多科技成果的轉化和應用,為推動首都科技創新和經濟發展作出積極貢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