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架圖95轟炸機遭F16逼近攔截,蘇35驚險掠過機頭,撞機就在瞬間。2024年9月23日,北極圈上空發生一場驚險的空中對峙。兩架俄羅斯圖-95戰略轟炸機進入國際空域,靠近美國阿拉斯加防空識別區邊緣,引起美方警惕。美軍阿拉斯加指揮部立即啟動應急預案,埃爾門多夫空軍基地的戰備值班中隊接到警報后,數架F-16戰機迅速升空。
俄美戰機在高空相遇,局勢迅速升溫。美方F-16戰機開始依照國際慣例對俄轟炸機實施跟蹤監視,保持警戒距離。隨后,數架俄羅斯蘇-35戰斗機從云層上方俯沖而下,其中一架以超音速飛行,切入美軍F-16編隊,掠過一架F-16的機頭上方。雙方戰機瞬間交錯而過,最近距離不足50米。
這場危險的“空中舞蹈”持續約30秒,雙方戰機的相對速度超過每小時2000公里。美國國防部隨后發布現場拍攝的照片與視頻資料,記錄這段過程。從發布的材料中可以看到,俄機機翼與美機機身幾乎處于同一平面,間距很近。
美方指揮中心通過衛星與雷達系統監控整個過程,地面指揮官與飛行員之間保持持續通訊。事發海域上空天氣條件復雜,能見度有限,增加此次近距離接觸的危險系數。俄羅斯圖-95轟炸機在完成既定飛行路線后轉向返航,美軍F-16戰機全程監視其離開美國防空識別區。
此次空中對峙涉及的三型主力戰機各具特色,性能差異顯著。俄羅斯圖-95戰略轟炸機,北約代號“熊”式轟炸機,是俄羅斯戰略空軍的重要力量,具備遠程作戰能力。這兩架轟炸機從摩爾曼斯克軍用機場起飛,途經巴倫支海、挪威海、格陵蘭海域,最終抵達阿拉斯加附近空域,航程超過14小時。
圖-95轟炸機采用逆掃翼設計,配備四臺NK-12渦輪螺旋槳發動機,每臺發動機驅動兩個反向旋轉的四葉螺旋槳,確保其在高空巡航時的穩定性。圖-95MS型號經過升級改造后,能搭載最新的Kh-101/102巡航導彈,射程可達2500公里。
美國F-16戰斗機代表西方戰術空優戰機的主流設計理念。參與攔截的F-16隸屬于阿拉斯加埃爾門多夫空軍基地,該基地戰備中隊保持全天候警戒狀態,接到警報后僅用15分鐘便完成戰機準備與緊急起飛。這些F-16戰機配備AN/APG-83 AESA有源相控陣雷達,搭載AIM-120先進中程空對空導彈,具備全天候作戰能力。
俄羅斯蘇-35戰斗機是此次“危險接近”的主角。作為蘇-27家族的最新型號,蘇-35整合第五代戰機技術,配備117S矢量推力發動機,使其具備超機動性能。該機能夠執行包括科貝爾機動在內的極端飛行動作,可在短時間內改變攻擊角度和飛行軌跡。蘇-35的最大飛行速度達2.25馬赫,實用升限達18000米,搭載先進的Irbis-E無源相控陣雷達,探測距離超過400公里。在此次行動中,蘇-35憑借其機動性和速度優勢,始終保持對美軍F-16的態勢優勢。
蘇-35戰機通常在遠海行動中扮演護航角色,為圖-95轟炸機提供保護。其突然從高空俯沖實施近距離飛行,展示俄羅斯飛行員的技術水平。美軍F-16在低空格斗方面具有優勢,但在高空攔截任務中面對蘇-35時處于相對被動地位。
近年來,高風險空中攔截事件增多,但俄羅斯戰機采取如此接近動作的情況少見。美國國防部發表聲明,指責俄羅斯方面的行為“魯莽且不專業”,認為這種接近威脅國際空域的航空安全,違背國際空域安全運行規范。
從戰術層面看,俄羅斯蘇-35戰機的機動挑戰美國在全球范圍內保持的空中優勢。這種近距離的“試探”,是對美軍反應能力、應對策略和戰術素養的一次檢驗。此次事件凸顯雙方在國際空域飛行自由問題上的分歧,也反映出兩國軍事對抗正從地面、海上領域向空中和太空拓展。
此次事件在國際社會引發關注,多國防務部門跟蹤事態發展。北約秘書處發表聲明,呼吁各方在國際空域活動中保持克制,遵守相關國際公約和飛行規則。加拿大和日本等美國盟國表達對俄方行為的擔憂,認為這種接近可能引發意外沖突。
俄羅斯國防部迅速做出回應,聲稱其戰機活動符合國際法規定,并強調美方F-16戰機首先采取“不友好姿態”。俄方還表示,將繼續在國際空域開展戰略巡航活動。這種表態增加北極地區軍事活動的不確定性,使得美俄兩國在該地區的戰略博弈更趨復雜。2架圖95轟炸機遭F16逼近攔截,蘇35驚險掠過機頭,撞機就在瞬間。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