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爾看到這樣一本書叫《從 "為什么" 開始》,在書中提出的黃金圈模型,用三個同心圓揭示了人類行為的本質規律:
最內層 Why:核心目的與信念,回答 "為什么存在"
中間層 How:差異化價值主張,回答 "如何實現"
最外層 What:具體產品服務,回答 "做了什么"
尤其是在DeepSeek越來越普及的時候,突然之間給人的一種感覺就是什么都可以通過人工智能去完成。
只是這也讓我越來越迷茫,那就是為什么要這樣做。是啊,在科技的進步下,怎么做開始變得越來越簡單了。
就比如說你想要寫一篇文章,你只需要寫一些關鍵詞,寫一些你的要求,人工智能們就能夠給你寫出很多篇來。
確實,現在這樣做的軟件越來越多,難道我們就要跟著去這樣做嗎?慢慢的我開始去思考這個問題。
于是我就發現了這樣一個事實,那就是在怎樣做越來越容易得時候,為什么做反而成為了決定成敗的關鍵。
這其實也是黃金圈法則想要告訴我們的一個道理,那就是“為什么做”比“怎樣做”要重要的多。尤其是在這個什么都追求“快”的時代。
我們反而更需要回歸到問題的本質上面。就比如我為什么要利用人工智能。難道僅僅是因為他可以免去自己的思考嗎?
如果是這樣的話對于我們來說并不是一件好事。不可否認工具的進步,能夠幫助我們更好的完成一些事情。
但是比如怎樣做,我覺得在我們更應該要思考為什么做。這其實不就是事情最簡單的步驟嗎?我們只有知道自己為什么要這樣做,我們才能夠知道自己的目標、目的是什么。
正如有句話說得好:“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翻譯過來的意思就是,知道它是這樣的,更要知道它為什么是這樣的。確實,對于任何事物我們不能夠只看表象。更要知道它的本質是什么。
當然,我們也可以在行動中去尋找它的意義,但不管怎么說,我們都先需要知道為什么要這樣去做。
仔細一想,有的時候我們總是把自己更多的精力都放在了怎樣去做上面,卻忘記了為什么你要這樣去做。
就好在生活中,我們總是想要別人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總是想著要別人去改變。只是這樣做的結果是什么?
更多的是別人的不理解以及抱怨,最重要的你還需要承擔本來屬于別人應該做的事情。是啊,就好像我們總是抱怨別人為什么不能夠改一改。
可是這樣的抱怨再也也是沒有用的,這樣只會讓自己陷入到煎熬之中。就好像是上學的時候,老師說的再多,我們也能夠左耳朵進,右耳朵出。
明明老師的出發點是為了我們好,可是為什么我們就是聽不進去呢。因為要知道為什么的并不是老師而是我們。
說到底,人生不就是一個黃金圈法則嗎?無論是工作,還是生活,更或者是其他事情,我們不都得先要明確自己為什么要這樣做嗎?
只有明白了這一點,我們才能夠避免盲目的行動。確實,就好像我們用ai軟件一樣,我們首先要明白的是自己為什么做。
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夠給ai軟件明確的指令。仔細一想不就是這樣嗎?如果我們只是讓它寫一篇文章,它就會告訴你,你需要給它提供一下框架:標題、關鍵詞、風格等等。
這個時候我們寫的越詳細,它給出的內容就越是你想要的。反之,我們就會不斷的刷新、重新寫框架。
所以,這不也是在告訴我們,比起怎么做我們更應該要明白為什么做。是啊,只有我們明白了為什么做,才能夠明確如何做。
因此,要知道那個是甲方,那個是乙方,更不要搞錯了自己做事的順序:目的、措施、結果。這也是黃金圈法則想要告訴我們的,也是AI時代我們不能忘的。
文|明浮生
圖|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