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對自然現(xiàn)象和未知事件的好奇是與生俱來的,好奇推動了人們對世界的探索,進而推動了人類文明的進步。
但是受科學水平和社會生產力的限制,古代的人類往往相信,世上存在某種“超凡”的力量,也因此在整個人類文明中,各地不約而同地誕生了許多巫、術、神文化。
中國自然也不例外,作為幅員遼闊、民族眾多融合顯著的國家,中國的巫術文化也非常豐富,其中最為博大精深也是最能體現(xiàn)中國本土特色的,莫過于“道術”。
道術文化自古在百姓心中都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即使在后期“儒釋道”三教融合的時代,也沒有被其他兩教消磨殆盡。
時至今日,也有許多人家在喪葬嫁娶、遷居動土時請道術先生前來相看,卜問禍福前程,若遇到不好的事,疑心是鬼神作祟,也要請先生來化解一番。
即便不太在意這些的百姓,也多少會在意一些時辰、風水上的講究。
因此在大多數(shù)人的印象里,道術先生都是神秘的、通曉天文地理、能與世界溝通的,似乎他們用一種特殊的方式來窺探這個世界,甚至從世界手中取得未來的線索。
唐朝時,就有一個道術大師,頗負盛名,時人敬他、怕他,提及時諱莫如深。
據(jù)說,他對于占卜之術頗為精通,可以準確描述一個素未謀面之人的相貌年甲,也可以預測即將發(fā)生的事是福是禍,由于他的故事實在離奇,有人稱其為“一代妖人”,民間亦長存他的傳說。
這位“妖人”,便是袁天罡。
機緣偶成,神算化境
袁天罡是四川成都人,出身平凡,父親是一個小小司倉,管理賦稅一類,但官職低微,又慘逢戰(zhàn)亂,父母早早辭世,因此,袁天罡幼年時期堪稱孤貧,飽受困苦。
幸而他有一個在當時極有名的叔父——袁守成,將他帶在身邊撫養(yǎng)。
袁守成亦是一位以神機妙算著稱的道士,撫養(yǎng)袁天罡時,也著手教他道術的知識。
起初,只是憐惜這個孩子無依無靠,想著戰(zhàn)亂時期,有這一門手藝傍身,未來或可有一碗飯吃。
但隨著時間流逝,袁守成看中他天資聰穎,在風水、占卜方面尤其突出,便有意將衣缽傳承給他。
除了叔父,袁天罡還拜當時有名的醫(yī)學大家、“藥王”孫思邈為師,向他學習易經、醫(yī)藥方面的知識。
袁天罡求知若渴,在兩位老師的悉心教導下,將自身所學融會貫通、精益求精,最終他身居巴蜀,卻名動京師。
當時的袁天罡,雖然是初出茅廬,為人預測卻幾乎從不失誤,并且不需要像有的江湖道士一樣大張旗鼓地搭臺跳神,他僅憑風向風聲、或是簡單的占卜用具就可以進行占卜,這更加深了他在人民心中神秘、強大的印象。
畢竟在那個動亂的時代,能預知命運,對于老百姓來說實在太重要了,明日之事詭譎難測,福兮禍兮不可言說,但只要有一點能讓他們看到希望的蛛絲馬跡,他們都愿意去嘗試一下。畢竟等待也是徒勞,找到一個方向去博弈,或可成功也未可知。
比如,一個名叫竇軌的人曾找到他問卜,此人落魄非常,空有一腔熱忱卻連生活也無望,舉目茫茫,不知前途何在。
他痛苦地向這位小有名氣的道士詢問,這位閑云野鶴般的人抬手一指,聲音緲緲,說涼州、益州是出路,即刻動身,不可耽擱。
竇軌半信半疑,但還是抱著孤注一擲的心理動身前往。
果不其然,袁天罡一語中的,竇軌在涼、益遇到了后來的唐高祖,同他揭竿而起,反隋立唐,馳騁疆場,立下赫赫戰(zhàn)功,一時翻身成就,風光無兩。
就此,袁天罡的本領隨著大唐的建立,徹底流傳開來,甚至一時帶動了整個道術行業(yè),時人流行起尋仙訪道之風。
白居易有詩《長恨歌》,其中“臨邛道士鴻都客,能以精誠致魂魄”便是以袁天罡為原型。
他也確實如詩中所云,被皇族請入宮中,成為了欽天監(jiān)臺正。
袁天罡進入皇宮后,受到了當時王侯將相、名門世家追捧的對象,誠然,這些望族已有榮華富貴,更是想方設法延續(xù)這份繁榮。
其中,他們格外在意的便是家中兒女的前途,因此常常請他來相看家中子輩的前途幾何,并據(jù)此進行培養(yǎng)。
在他所相看的這些望族后裔中,也恰好有一位日后的奇人,那便是后來的女帝武則天。
他當時一看到襁褓中的女嬰,大驚失色,其有龍鳳之姿,日后或可成大統(tǒng),但他不敢聲張,只說此女日后有富貴之相,若為男子或可成一番事業(yè)。
這幾次著名的神算奠定了他在歷史上的名聲,民間所盛傳他的逸事不可勝數(shù),大多認為他是上天派來的神仙使者,有著高深莫測的法術和通曉世間的學識。
事實上,他所得莫不是自己辛勤學來的,甚至很大一部分來源于他的淵博和細心,而不是神鬼之力。
心系萬民,布施機巧
盡管袁天罡的道術讓他青史留名,他本人并沒有將道術僅僅當作一個可賺錢果腹的小技能,而是將它視為一個終身成就的事業(yè)和匡助天下的工具。
他的畢生所學,并不只為了延續(xù)王侯將相的榮華——兒時的困苦和一路上親眼所見的百姓之難,他一刻也未曾忘記過。
他為百姓謀劃出路,利用自己聽風的本領幫助百姓興修土木水利、橋梁道路,為人們的生產生活提供了諸多便利;用自己學來的醫(yī)藥知識,幫百姓袚除病痛、平息疫??;此外他還以道法教化鄉(xiāng)里、勸人為善,各司其職,各愛其家。
百姓口中傳頌的什么神仙、什么使者,唯有以自身學識為萬民謀,自己才真的算得上是功成名就。
只是此身所能為終究有限,世間有太多不及之處。于是他將自己的知識編撰成書籍,用來教授給其他的道士,并且勸誡他們用這些知識幫助普天下的蒼生。
其中《推背圖》、《五行相書》等最具盛名,在世間廣為流傳。只是可惜,那些道士在學習了他書中的知識后,未必都如他所愿救濟蒼生,反而將自己包裝得玄乎其玄、仙風道骨,實則為禍一方、斂財無度,實則違背了袁天罡慷慨教授知識的本意。
況且,袁天罡本人也并不認為他所掌握的道術是什么“超凡之力”,所謂道術,實則是對世間萬物運行之法進行規(guī)律總結,并且根據(jù)一些既定的規(guī)律,進行觀測、推演、計算,并不是什么縹緲虛無的東西。
最能體現(xiàn)這一觀點的有一實例:隋朝末年,李淳風仰慕袁天罡的本領,不惜千里迢迢攜重金前來,希望拜師學藝。
兩人會面之后,一日散步郊外,看見前方的泥地上有一串牛腳印,袁天罡便開口詢問,問李淳風知不知道,這是公牛的腳印還是母牛的腳印。
起初李淳風覺得這個問題很奇怪,因為牛的性別不像人類男女,可通過腳印大小來判斷。
但袁天罡很快就說出了答案:這是一頭懷孕的母牛,且瞎了左眼,以后會產下一只小公犢。李淳風震驚之余又有些懷疑,便沿著蹄印向前,找到了牛的主人。
不求證則已,求證后從牛主人口中得知,袁天罡所言非虛,且就在短短數(shù)日后,母牛果真誕下一只小公犢。
這樣一來,李淳風更加詫異,因為自己幾日同袁天罡一起,并未見到對方行什么法術,也沒有聽到他談論起相關的話題,難道此人真長了“天眼”不成?
思及此,李淳風拜服在地,誠懇地求問袁天罡是如何得知的。
袁天罡只是淡淡一笑,說這世上哪有那許多玄虛,只是從常理而言,母牛左側身子重,多懷公犢,反之多懷母犢,而牛蹄印一路都是左深右淺;除此之外,一路上牛吃草的痕跡都偏右,由此可知它左眼難視。
良久,袁天罡便又淡然開口:由此,所謂道術,并不是道士比尋常人多長了一只“天眼”,而是道士的眼睛能注意到許多尋常人忽視的細節(jié)。
天道在于日常之中,萬物運行的道理早將線索藏在這些細節(jié)中,只要認真觀察,以所學推之,答案自現(xiàn)。
天文如此,醫(yī)藥如此,地理如此,世間興衰、悲歡離合、朝代更迭、古今歷史亦如此,道士不過是在此間根據(jù)知識提出建議,是非成敗,皆在人為。
若人貪懶成性、不修私德,那便是大羅神仙下凡也無用;若人勤勉持家,孜孜不倦,不須求神拜佛,也可自己博出一片天地。
李淳風聞言,深感自己淺薄,由此慚愧,之后也博覽群書,虛心學習,最后亦有不俗成就存世。
事了拂衣,塵歸塵去
道士間實則也有諸多限制和講究,并非可以肆意妄為的,因為按照當時的觀點,道士是窺探天機之人,然天機不可泄漏,因此道士的占卜結果總是說的模模糊糊,不肯詳細告知。
此外,道士也最忌諱為自己問卦,此山中人,云深不知處,極易自陷囹圄之中。
然而袁天罡晚年不顧這些禁忌,為自己算了一卦,得出久居長安會引來禍患的結論,因此在了卻手上的工作之后,提出辭官告老的申請,歸鄉(xiāng)隱去。
果然,武則天即位,朝廷一時天翻地覆,接連不斷的黨同伐異、腥風血雨,袁天罡若在其中未必能獨善其身,因此這場風波恰好讓他躲過了。
除卻出神入化的道術推演,以歷史的眼光來看,此事也并不算稀奇。
所謂統(tǒng)治者重道重神,并不是真的有什么天理昭昭,也并不是統(tǒng)治者有多么尊崇天理之說。
不過是以“君權神授”之說,讓萬民百官馴服,為自己大權獨攬?zhí)峁┮粋€冠冕的便利罷了。然而天理之說,可扶人,也可陷害人。今日扶李唐上位,來日也能造武周廟堂。
袁天罡聽了一輩子風向,又怎么會聽不明白四方京城高墻內的獵獵風聲呢?
所謂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如袁天罡這種名聲在外,自身淵博之人,統(tǒng)治階層大抵也是忌憚的,所以對他既要控制,必要的時候也會打壓,再不然,便處理掉。
這樣的境況下,若不知激流勇退,只怕是難得善終。
盡管如此,他這一卦也算出,自己壽數(shù)已不長,最遲次年4月,也將撒手人寰。
世間萬物莫不有凋零之時,正如魏武詩云:神龜雖壽,猶有竟時。自己一生盡所學,想做的事也大多做盡了,由此,是該歸去了。
在袁天罡告老還鄉(xiāng)的第二年四月,應其所言,在其家中,無疾而終。
據(jù)左鄰右舍所言,他并無疾病纏身,死前亦精神矍鑠,他似乎只是順應“天理”,在注定的時刻,塵歸塵,土歸土,留下一生傳奇和著書幾卷,留給后人,細細觀摩評鑒。
所謂道法之說,至今仍有很多未解之謎,古人的智慧和思考,在歷史的風化下逐漸模糊,許多典籍記載,亦不可考究。
與此同時,科技的發(fā)展也破除了許多曾經含糊其辭的觀點和學說,致使在一些人看來,道術同迷信、騙術等同。
但從袁天罡的故事來看,道法文化似乎并非無處可取,它蘊含著古代人民對于世界樸素的認知,對于日常生活中各種現(xiàn)象的認知和歸類,不同領域內知識的串聯(lián)和綜合,以及單純的經世致用和濟世思想,以及最基本的道德善惡觀……
這些很多都是我們至今都在有意無意運用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