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萬根鋼針從天而降,10分鐘近千人倒下,數萬士兵不得不投降。伊拉克戰爭初期,巴格達以南上演一場令人震撼的軍事行動。2003年4月2日,戰區上空出現30架美軍戰機,型號為F-111和F-15E。它們組成精密編隊,目標直指伊拉克第3步兵師駐扎區域。這支精銳部隊擔負著巴格達南部防御重任,卻在數分鐘內遭遇毀滅性打擊。
每架戰機掛載5枚GBU-107炸彈,總計150枚從高空釋放。炸彈在墜落過程中,于預定高度引爆,釋放出密集如雨的金屬鋼針。后續戰場評估顯示,空襲行動共投放約75萬根高速鋼針,以超音速垂直墜落,形成數公里范圍的死亡區域。
十分鐘內,地面景象觸目驚心。伊軍裝甲車輛被密集鋼針貫穿,外表如同布滿小孔的篩子。這種攻擊模式超出傳統戰爭認知,普通防御工事毫無作用。戰場監測記錄顯示,近千名伊軍士兵當場傷亡,更多幸存者面對這種打擊方式,心理防線崩潰。
空襲結束后一小時內,伊拉克第3步兵師殘余部隊大規模放下武器。歷史學家評價,這次行動展示現代戰爭中技術優勢對戰場的巨大沖擊,意味著非對稱戰爭中武器技術優勢一方帶來的決定性影響,也為后續關于戰爭倫理的討論埋下伏筆。
GBU-107是一種專業化的集束炸彈系統,其設計理念是“面積覆蓋打擊”,而非傳統炸彈的“點目標摧毀”。這類武器由主體容器和數百個子母彈組成,構造精密而致命。主容器在預設高度解體后,釋放內部裝載的大量子彈。這些子彈填充著數千根高強度鋼針、碎片或小型爆炸物,形成覆蓋數百米甚至上千米范圍的殺傷區域。
集束炸彈的設計初衷是針對分散目標和大面積部隊。與傳統炸彈相比,其效率在于單次投放可覆蓋更大區域,尤其針對步兵、輕型車輛和露天陣地時效果顯著。這種武器在科索沃戰爭中首次大規模應用,在伊拉克戰爭中達到使用高峰。數據顯示,伊拉克戰爭期間,美軍投放近3萬枚各類集束炸彈,這一數字遠超歷史上的區域沖突。
集束炸彈的技術瓶頸在于子彈的高故障率。研究顯示,約5%-30%的子彈未能按設計引爆,這些未爆彈散布在戰區各處,成為戰后重建的隱患。伊拉克戰后統計顯示,僅在2003-2007年間,因觸碰未爆集束子彈造成的平民傷亡超過1500人,多數是對這些金屬物體好奇的兒童。
這些“沉睡的殺手”埋藏在農田、道路或民居附近,外形與玩具或生活用品相似,長期困擾戰后重建。由于清除成本高昂且技術要求嚴格,許多戰區的未爆彈清理工作至今未完成,持續影響當地居民的生活和經濟重建,形成戰爭的“延時傷害”。
美軍在伊拉克戰場使用集束炸彈并非偶然,而是基于戰場態勢評估和軍事目標。情報分析顯示,伊拉克軍隊存在三個弱點:防空系統老舊且被削弱、地面部隊裝甲車輛密集排列、戰場縱深不足。這種部署模式為集束炸彈提供打擊條件。
從戰術角度看,集束炸彈在對付中密度部隊時效率高于常規炸彈。美軍利用偵察和監控,精確鎖定伊軍主要集結區,然后實施打擊。分析認為,此次行動并非追求物理摧毀,而是著眼于心理沖擊。在現代戰爭理論中,這被稱為“震懾式打擊”,即通過短時間內的高強度攻擊,摧毀敵方士兵的抵抗意志。
作戰記錄顯示,此次行動取得效果。在鋼針襲擊后幾小時內,伊軍第3步兵師的組織結構解體,無線電通訊中混亂不堪。即使未被直接擊中的部隊,目睹這種打擊方式后,也迅速喪失抵抗意愿。這種心理崩潰效應是美軍作戰計劃的核心目標。
從更宏觀的戰略視角看,這次行動是美軍“震懾與速勝”戰略的案例。通過在關鍵節點實施超出敵方認知范圍的打擊,迅速瓦解其防御體系,避免城市巷戰和持久作戰,為后續推進巴格達創造條件。這種戰略思想體現技術優勢、信息優勢如何轉化為戰場優勢的轉變,也為后續關于現代戰爭倫理的討論提供案例。
從國際人道法角度看,集束炸彈的使用處于道德爭議中。這種武器雖然在軍事效率上有優勢,但其殺傷邏輯與戰爭法規定的“最小必要傷害原則”存在沖突。集束炸彈的設計本質是大面積殺傷,無法區分戰斗人員與非戰斗人員,與日內瓦公約關于區分原則的要求相悖。
2008年,在經歷集束炸彈使用爭議后,國際社會達成《集束炸彈公約》,禁止生產、儲存和使用此類武器。但是,作為主要使用國的美國并未簽署該公約,引發對大國軍事行為與國際規范建設之間關系的討論。75萬根鋼針從天而降,10分鐘近千人倒下,數萬士兵不得不投降。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