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蒲塘飄色的文化底蘊與當下
飄色多見于粵西,在玉林市轄區縣僅蒲塘鎮仍保留本地飄色民間藝術。蒲塘飄色作為桂東南傳統民間藝術的瑰寶,在蒲塘寒山誕廟會上已有數百年歷史。其以精巧的力學結構、艷麗的色彩搭配和神話傳說題材為核心特色,通過“色仔色女”凌空懸立的奇幻造型,將民間傳說、戲劇、雕塑工藝與民俗信仰融為一體,成為玉林各地寒山誕廟會中最具辨識度的文化符號。
今年二月初十的蒲塘寒山誕大游中,南鎮街石秀莊“白娘子”飄色造型憑借短視頻平臺的傳播迅速走紅,僅“蒲塘悅生活”平臺單條視頻播放量超百萬,“撫康牛府”七十萬,全網估計突破千萬流量。該飄色扮演者小“白娘子”王姑娘與“小青”不僅以精美絕倫服飾重現了《白蛇傳·西湖借傘》的經典場景,更難能可貴的是王姑娘從早上化妝開始,到坐上飄色巡游至結束時間長達六七個小時,全程坐在飄色鐵椅上。巡游期間王姑娘在飄色上須保持飽滿熱情,以行云流水般肢體動作做出電視劇“白娘子”各種經典手勢,面帶甜美可愛的笑容和觀眾互動,小“白娘子”出色的表演征服數以百萬計網友,正如網友們評論內容一般“白娘子轉世蒲塘了”,全網一片叫好聲,一眾媽媽輩網友羨慕聲不絕于耳!
(圖為短視頻平臺數據圖)
在此,亦要敘說關于蒲塘“飄色”神奇一幕。“色仔色女”們年齡介于三歲至十歲之間年齡較小,但小朋友們一但坐上飄色巡游之后從不見哭鬧,神態自若仿佛與被扮演角色溶為一體。在“九子娘娘”臺飾中,平面面積僅方余,坐上九位小“色仔”,最小的扮演者三歲余,穿著紙尿褲的小“色仔”們安坐在臺飾三面,不僅無吵鬧還好象天然就會一般與游客互動,頗為神奇。在寒山誕廟會,蒲塘圩各家各戶莫不以自家儂兒能扮演飄色為榮。
(圖片為爆紅飄色小“白娘子”,以下組圖均為蒲塘南鎮街優秀攝影師王元良所攝)
二、當前保護與傳承的困境
1. 傳承人斷層危機
飄色制作依賴老藝人的經驗,如鋼枝鍛造、色架隱蔽設計等核心技藝面臨失傳風險。據記載,改革開放后蒲塘飄色曾由楊熙源等老藝人主導,楊熙源等老一輩故去后,其子輩傳承者已逐漸減少。如今,在本地能創作飄色的手藝人較少,本屆寒山誕雖有出色的色仔助力飄色爆紅,但是創新的飄色、臺飾甚少。
2. 文化語境變遷
各種因素疊加,年輕一代對傳統節慶的參與度被迫降低,飄色的“酬神祛邪”“祈福趨吉”等民俗功能不為年輕人所重視,僅靠三年一度的巡游難以維持持續影響力。
3. 傳播模式局限
過往依賴線下巡游和本地媒體報道,受眾范圍有限。此次“白娘子”爆紅雖凸顯短視頻的傳播潛力,但在官方層面缺乏系統性的民間民俗藝術推廣策略,熱度易曇花一現。
(圖為乙巳年蒲塘寒山誕)
三、融合創新:設想新時代的保護策略
1. 構建數字化保護體系
技藝檔案化:利用3D掃描技術記錄飄色結構,建立包括鋼枝設計、色架組裝等工序的數字化檔案,防止技藝流失。 由文體部門主創或聯合高校拍攝紀錄片,如色仔選拔標準、老藝人訪談等,通過短視頻平臺分主題發布,形成“非遺知識圖譜”。
2. 打造“沉浸式體驗”傳播矩陣
內容分層創作:針對不同受眾設計內容,如科普向(力學原理揭秘)、故事向(寒山三圣傳說)、互動向(色仔體驗Vlog)。
(圖為視頻截取)
3. 培育傳承生態
青少年工作坊:在蒲塘中小學開設“飄色美育課”,將色架制作融入物理教學,招募“小傳承人”參與短視頻拍攝,如今年“白娘子”色女的日常訓練記錄。 這在玉城市區有相對成熟案例,如州佩小學引入非遺“州佩功夫”常駐操練,江岸小學在寒山誕日讓巡游隊伍直接進入校園與學生互動。
(圖為西安街白娘子情景組演)
4.憧憬未來
本屆大游西安街白娘子情景組演同樣為極具創新節目,在短視頻平臺上亦廣為傳播深受歡迎。由此設想2028年下屆大游,西安街可考慮創新關于本街道情景組演“撫康巡檢司”,理由是清代及民國時期撫康司、撫康區署駐于蒲塘圩西門有數百年之久,是鬱林州城池外唯一派駐有官員的街道。有來自全國各地數十位巡檢官員前后在蒲塘為官,查《鬱林州志》巡檢官原籍距蒲塘最遠在今北京。這屬于西安街獨一份歷史文化遺產,諾重演繹撫康巡檢官出巡此一情景,是極大提高蒲塘乃至原撫康片區歷史文化自豪感。
四、政策協同與長效機制
1. 強化制度保障
蒲塘飄色迄今仍未列入縣級乃至市級以上非遺名錄。有關部門急須開展工作將飄色保護納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設立專項保護方案,篩選確立傳承人,這在當下是頗為緊要。
2. 跨區域合作
與廣東吳川、信宜等飄色興盛地區建立“嶺南飄色文化聯盟”,共享技術資源與傳播渠道。
3. 學術研究支撐
依托興業縣乃至玉林市群藝等機構,出版《蒲塘飄色技藝圖譜》,為創新提供理論依據。
結語
寒山廟及寒山誕習俗早已事實成為一方鄉愁紐帶,溶入太多蒲塘人情感。
蒲塘飄色的“白娘子現象”證明,傳統文化并非與時代割裂,是可以找到與當代生活的共鳴點。通過數字化留存、社區化傳承、創意化表達與產業化探索,飄色這一“空中芭蕾”必將在新時代的浪潮中煥發新生,為鄉村振興與文化自信注入持久動力。(完)
題外:本文思路框架由來已久,早在兩年前已寫下提綱,本意在上屆寒山誕結束后寫作,卻由意外事件中斷。兩年間,與熱心關愛民間文藝朋友不斷思索探討,如何保護與傳承民間傳統。上圖的一位蒲塘網友留言使余深受感觸,傳承不是空喊口號,你我他皆是傳承人,有人演就有人看,亦有人播,本文就此水到渠成。
文章探索內容僅一家之見,請朋友們指正批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