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當前首都基礎教育改革的新需求,中小學如何實現小初高貫通式培養,構建人才培養的新載體,共同邁向新質學校?3月12日,由京城教育圈主辦、北京理工大學附屬實驗學校承辦的“邁向新質學校”系列教育圓桌會之“小初高貫通培養 構建育人新載體”成功舉辦。來自北京一七一中學、陳經綸中學、北京市第十九中學、首師大附屬育新學校、北京第五實驗學校、北京京源學校、人大附中經開區學校、北京理工大學附屬實驗學校等校負責人齊聚一堂,共同探討小初高貫通式培養體系的構建和完善,推動教育高質量發展。
本次會議承辦方北京理工大學附屬實驗學校校長陳德收表示,當前教育改革背景下,構建并完善小初高貫通培養體系是眾多學校面臨的新挑戰,期待通過本次交流,各校能建立協同發展的共同體,智慧眾籌,相互賦能,彼此成就,共同成長,助力京城乃至全國中小學校的人才培養。
北京一七一中學副校長李昆
北京一七一中學副校長李昆分享了“邁向新質學校:十二年貫通培養的‘創新力’育人實踐”。一七一中學以“扎實知識+實踐能力”為育人追求,構建了兩大體系:貫通課程立交橋與學生成長支持網。其中,課程體系縱向貫通小學到大學,橫向融合集團校、學科與國家課程,分為五大領域與三個層次,打造長鏈條、一體化育人模式。學校還構建了五大課程群,針對不同學段設定培養目標,如小學中高段感知素養能力,初中7~8年級搭建素養枝干,9年級至高一構建根基,高二至高三聚焦創新力培養。
在學生成長支持方面,學校堅持12年的“成長型思維課堂”,采用“1+N”課堂治理模式,以課案為載體,靈活運用多元教學方式。同時,建立興趣導向的創新力培養機制,融入德育生涯規劃,開展模擬招聘、個性化生涯規劃等活動。作為北京市人工智能試點學校,一七一中學開發了智慧操場等AI工具,助力學生全面發展。
管理機制上,學校以黨委書記、校長為核心,成立貫通培養管理綜合體,邀請小學教師觀察思維銜接點,高中教師開展學科啟蒙。師資培養采用“外力推動+課題研究+校本研修+診斷反饋”模式,提升教師創新力培養能力。此外,學校與多所高校、科研院所合作,構建資源網絡,為學生創新性發展提供廣闊空間。
陳經綸中學高中部校長徐琳
陳經綸中學高中部校長徐琳以“縱橫經緯 貫通成長”為題,分享了構建十二年一貫制全鏈條育人生態的經綸實踐。陳經綸中學采用集團化辦學模式,涵蓋16個法人單位、20個分校和46個校址,形成“整分結合、矩陣管理”的管理模式,實現對小學、初中、高中三個學段的精細化管理。集團通過“一個學校,一個標準,一體管理,一體打造”的管理模式,實現教育資源共享與協同發展。
在課程建設方面,陳經綸中學以核心素養為導向,通過課程目標的貫通化、內容的結構化、實施的協同化以及評價的一體化,實現人才培養的連續性和貫通性。課程目標的貫通化構建了基礎層、拓展層和創新層的課程體系,如數學學科從小學的情境建模到高中的綜合建模。課程內容結構化方面,打造“三橫三縱”的主題模塊課程,實現學科內、跨學科和超學科融合。以科技創新課程為例,小學設“創客工坊”,初中開展“項目孵化站”,高中配備“院士實驗室”。實施方式上,采用“導師+教練”雙師制,構建“云平臺+實驗室+社會實踐”的三維學習空間。評價機制方面,開發“成長護照”式評價體系,記錄學生12年的關鍵能力發展軌跡。
陳經綸中學的課程體系以“七彩課程”為核心,涵蓋小學、初中、高中三個學段,分為基礎、拓展和創新三個層次,涵蓋七大領域。學校還特別強調科技教育的重要性,構建了“科技特色課程群”,為拔尖人才培養提供堅實基礎。學校致力于打造充滿生命力的“森林系統”,通過多元化的課程體系和個性化的培養機制,讓每個學生都能在協作中保持獨立,在互動中實現成長。
北京市第十九中學校長劉云霞
北京市第十九中學校長劉云霞分享了該校集團背景下的一體化課程建設實踐探索。北京十九中探索集團化背景下的十五年一貫制教育模式,形成一校三址、十五年一貫制格局。
在課程建設方面,學校圍繞教育部課程方案要求,通過國家課程校本化實施和校本課程整合,形成貫通小學、初中、高中的課程體系,包括基礎性課程、拓展性課程和研究性課程。特別是一體化思政課程,將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相結合,通過“真情境、真情感、真認同”的教學方式,實現內化于心、外化于行。2023年,學校成為海淀區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共同體的一員。
在學科教育方面,學校注重跨學段銜接和課程一體化實施,如數學建模課程從小學的實踐活動到初中的項目式學習再到高中的建模活動,實現連貫性和系統性。學校還積極探索跨學科融合,如在生物學科中滲透科學與法治教育。此外,學校注重閱讀課程和藝術課程建設,通過特色社團梯隊建設,為學生提供多元化的藝術體驗。
在實施過程中,學校通過頂層設計、跨段研討和課堂實施,形成三級聯動機制。2022年至2024年,課程建設成果逐年提升,2024年有兩項課程成為市級特色課程,三項課程被評為區級特色課程。北京十九中的教育實踐為集團化辦學背景下的教育改革提供了寶貴經驗,通過一體化課程建設,為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和創新能力的未來人才奠定了堅實基礎。
北京第五實驗學校校長阮守華
北京第五實驗學校校長阮守華分享了學校創新人才培養實踐與思考。北京第五實驗學校肩負為國家培養未來創新型人才的使命,致力于培養“精神氣質、學習智慧與創新素養兼備的時代新人”。學校構建了“兩澤相麗五育融合”課程體系、“1+3”貫通培養課程體系和“人工智能教育”課程體系,為創新人才培養提供支撐。
在課程建設方面,學校依托“兩澤相麗五育融合”課程體系,打破傳統學科界限,通過跨學科融合、項目式學習等方式,為學生提供多元化學習體驗。例如,“傳統刺繡工藝實踐體驗”活動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鍛煉學生動手能力和審美情趣。學校還通過科技賦能的美育活動、綜合性研學實踐等,提升學生綜合素養。
該校“1+3”貫通培養課程體系以初高銜接為核心,通過學科基礎課程群、跨學科融合課程和校本拓展課程,為學生提供連貫學習路徑。學校還拓展建立“0.5+3”貫通培養體系,開展初高銜接課程,組織學生走進高校開展主題研學之旅。此外,“人工智能教育”課程體系涵蓋智能家居、人工智能編程、智能機器人等前沿課程,通過AI研究與創新、共建實驗室等方式,培養學生的創新素養和實踐能力。
學校特別關注學生身心健康和全面發展,同時,通過家校社協同機制,構建全方位的教育支持體系,助力學生德智體美勞均衡發展。
首都師范大學附屬育新學校副校長王強
首都師范大學附屬育新學校副校長王強介紹了“科技賦能,構建小初高貫通特色課程體系,助力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實踐成果。學校以“五育融合,立德樹人”為核心理念,構建全面、多元且具有連貫性的課程體系,涵蓋科技、體育、藝術、人文、勞動等六大領域,滿足學生個性化需求,為全面發展奠定基礎。
在科技課程建設方面,學校提出“夯實基礎、精修專業、貫通培養”的目標,通過分層培養體系,助力學生從通才到專才、再到匠才的進階發展。同時,學校積極引入外部資源,與高校、科研機構合作,為學生提供廣闊學習平臺。
在體育課程建設上,育新學校提出了“健康第一,健體育人”的理念,并構建了“12345”體育工作模型。這一模型包括一個核心理念、兩個機制(動力激發機制與資源整合機制)、三級課程體系(基礎類、拓展類、發展類)、四個工程(體育文化建設、傳統項目創新、教師工匠培養、校園體育健身)以及五個體系(科技助力、學練賽一體化、拔尖人才培養、校園體育生態圈、保障引領)。
學校積極探索科技賦能教育的新路徑,引入智能穿戴設備和智慧體育設施,實現個性化教學和精準干預。課程實施過程中,根據不同學段學生特點,設計從體驗、感悟到研究的進階式學習路徑,豐富學生學習生活,培養綜合素質。在傳統文化課程建設方面,學校通過創意儀式、團隊建設等方式,將傳統文化融入。
北京市京源學校校長吳學安
北京市京源學校校長吳學安分享了教育集團背景下創新人才貫通培養的京源實踐。北京市京源學校是一所涵蓋幼兒園到高中的十五年一貫制學校,自1996年建校以來,始終致力于探索適應學生全面發展的教育模式。
在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方面,學校堅持縱向有效銜接與橫向豐富多元兩條主線,依據多元智能理論,構建了從幼兒園到高中的連貫課程體系。通過幼小初高各學段的有效銜接,學校實現了學生從幼兒園的興趣培養到高中階段的素養進階與自我實現的全過程培養。同時,京源學校構建了金字塔式課程群,涵蓋科學素養課程、學科競賽課程、強基計劃課程以及未來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學校針對不同學段學生的特點,設計課程,形成了幼小初高一體化的科學教育體系。
學校還積極推進科創中心建設,打造了包括人工智能實驗室、腦機接口實驗室、智能物聯實驗室等在內的現代化教學設施。此外,京源學校開發了“地球與環境”銜接課程,以當下重大社會或自然事件為學習題材,引導學生關注社會變化和人類命運,培養他們的社會責任感。
在美術教育方面,學校構建了從幼兒園到高中的美術課程體系,形成了六年一貫的培養模式,通過趣味體驗、感知表現等階段設計,全面提升學生審美與人文素養,為高校輸送了大量美術人才。
面向AI時代,學校積極探索未來人才核心素養,強調“會創新”與“會合作”,廣泛征求師生及社會意見,共同探索適應新時代的育人模式。
人大附中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學校
副校長紀成濤
人大附中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學校副校長紀成濤指出,小初高貫通培養是符合人的發展規律的科學育人渠道。學校認為,僅以課程體系建設和教學方法改革為核心的育人模式難以適應快速變化的時代需求,必須從更宏觀的視角出發,構建一個科學、系統且可持續的育人體系。為此,學校圍繞治理機制、課程體系、教研方式、教師隊伍和學生發展五個維度進行了深入探索。
在課程體系建設方面,學校從特色化選修課程逐步過渡到全域化學院課程。學校充分利用亦莊作為國際高端產業新城的核心區位優勢,與周邊高科技企業合作,開發了以“真實問題解決”為導向的課程體系。2022年,學校進一步完善了課程架構,提出了“一體兩翼”的課程體系,即以體育和科技教育為兩大支柱,構建從小學到高中的連貫課程體系。
教研方式上,學校打破學段壁壘,推行跨學段、跨學科聯動教研,促進學科融合與創新。教師隊伍建設方面,學校通過“1334”校本研修系統,支持教師跨學段流動,提升領導力、教學力和研究力。
在學生發展方面,學校從學段內成長跟進逐步轉向全學段個性化引導。學校建立了綜合素質評價體系,通過溫暖形態課程等項目,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學校還特別強調,小初高貫通培養的最終目標是為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蓄力,為培養拔尖創新人才奠定基礎。
北京理工大學附屬實驗學校校長陳德收
北京理工大學附屬實驗學校校長陳德收介紹了學校自2018年建校以來在小初高貫通式培養方面的實踐與規劃。該校由房山區政府與北京理工大學合作共建,校內實行“1:1”編制改革,即教師隊伍中一半屬有正式編制的A編、一半屬合同制的B編,打破傳統體制束縛,激發辦學創新活力。
學校秉承“德以明理,學以精工”的校訓,致力于打造理工科技特色學校,培養理工科學創新人才。為此,學校開展“三育”教育,即紅色教育、科學教育和人文教育,通過“三色教育”理念(紅色基因傳承教育、藍色科學創新教育、綠色生態發展教育),尊重教育規律,堅持以人為本,推動教師從“小老師”成長為“大先生”乃至“教育家”,傳承教育家精神。
目前,學校已初步形成大中小幼一體化育人格局,預計新學年學生將增至3500人,班級達80多個,教師擴充至300余人。學校周邊緊鄰五所知名高校,學術氛圍濃厚,同時聯盟資源十分雄厚。
作為教育部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基地校、全國中小學科學教育實驗校,學校在立體化、貫通式、進階式人才培養方面成果顯著。近年來,學校創設了徐特立少年班和創新實驗班,重點打造數學、物理等學科,并進行通過項目式學習,組建“項目研究共同體”。同時開展“課創計劃”“1+3”“集團直升”等改革實踐。在貫通人才培養中,學校立足早修、先修、連續修和共同修。紅色教育、科學教育、實驗教育和人文智能教育同樣是學校實現貫通培養的重要路徑。
主辦方“京城教育圈”負責人在總結中表示,圍繞小初高貫通培養構建育人新載體,各參會學校分享了各自的深入思考和豐富實踐,幫助我們更好厘清和探索小初高貫通式培養的內涵、思路和行動路徑,助力當前基礎教育營造更系統、更富活力的育人生態,同時提供人才培養的新思路和新范式。
作為北京具有較高公信力和影響力的教育新媒體平臺,“京城教育圈”一直以“發現教育價值”為自身使命,致力于搭建學校和社會、家長之間的橋梁,聚集更多資源助力學校發展,為學校創新發展進行賦能,探尋學校發展新路徑,攜手共進,向新質學校邁進。
未來,京城教育圈“邁向新質學校——尋找教育更多可能性”系列教育圓桌會還將持續開展,與北京更多的學校探討“新質教育”何謂、何為,歡迎關注和參與。
編輯 | 京教君(文中學校順序依據發言先后)
微信又改版啦
為了讓「京城教育圈」出現在您的時間線
星標一下★為了更好的我們
歡迎 | 掃碼加入
京教圈學習交流群
走之前記得點個“心心”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