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曙松:撫摸美國證券市場的傷痕
——評約翰·S·戈登《偉大的博弈》
——紀念《偉大的博弈》中文版出版二十周年
文/巴曙松
圣經上說,有人向盲者說他是基督,盲者撫摸他的手上沒有釘痕,回答說你不是基督。
因為多年金融業實際工作的體驗,我深感書齋里的道理容易講得振振有辭,但是許多以先賢道理自命者,如果沒有讓人見到他有親歷江湖起落的釘痕,自然容易引得市場對其煌煌大言付之一笑。證券市場的發展何嘗不是這樣?十年前我曾有機會到紐約學習,特地到慕名已久的華爾街和紐約證券交易所考察,也有機會到紐約聯儲地下著名的金庫參觀,算是對華爾街有了一點實感。反觀中國的證券市場發展,常常見到一些以今天美國證券市場的標準與原則來苛責尚處于起步階段的中國證券市場的言論與做法,這些做法往往對市場發展帶來不少負面的影響。如果要更深刻地理解美國證券市場的歷程,同時也更清晰地把握中國證券市場的現狀與未來,我的建議是:讓我們來一起撫摸美國證券市場的傷痕,看看這個市場的來龍去脈。“回顧所來徑,蒼茫橫翠微”,把美國證券市場的來歷看清楚了,才有回顧與指點的空間。《偉大的博弈:華爾街金融帝國的崛起》這本譯著正是提供了這樣一個撫摸美國證券市場傷痕、尋找市場脈絡的很好的機會。
在《偉大的博弈》一書中,作者約翰·S·戈登以故事的形式講歷史,表現出十分友好的姿態。西方史學家修息底德強調,“歷史無非是用范例講授的哲學課”,這本書可以說很好地體現了這種歷史哲學。通篇常常可以見到引人入勝的掌故與趣聞,其間不乏引人深思者。例如,書中提到,美國1933年《聯邦證券法》頒布之前,股市上的多空決戰,不取決于資金實力與市場判斷,而是更多取決于莊家控制的官員們侵害公權的無恥程度和技巧高下。在介紹不同時代的美國投機狂潮時,書中提及20世紀20年代,不少投資者希望分享航空業的增長,瘋狂購買一家叫做“海岸航空公司”的股票,而這家公司實際上是鐵路公司。
《偉大的博弈》是一本有一以貫之的經濟哲學和經濟理念支持的歷史讀本。人們常常說歷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同樣的歷史事件,可能有不同的解讀,無論作者如何強調自身的獨立與超然,都是如此。人類知識的演進,往往來自于對歷史事件的理性解讀和反思,來自于直面現實事件不斷更新和構建新的知識體系和認識標竿。在這本書貌似散亂的歷史故事中,作者始終強調了現代資本市場發展的邏輯和基本的信念,那就是:把華爾街的興衰放到整個美國經濟、乃至全球經濟的大背景之下來把握,是關于華爾街的“大歷史”;強調亞當·斯密在1776年提出的“看不見的手”的理念通過華爾街的實踐不斷深化的過程。在書中起起落落的關于華爾街的故事中,看到的是作者給我們強調的資本市場的自我演進、自我探索、自我修復、不斷嘗試的活力與韌性。在作者專門為中文譯本續寫的章節中他強調:“或許,只要這個世界有人需要資本,而又有人能夠提供這些資本,在曼哈頓南端的這個偉大的金融市場就不會消失,會有無數的人們來到這里,實現他們的夢想。”
為了便于讀者的閱讀,該書的譯者在每章之前撰寫了簡要的導讀,同時,譯者還設法當面與作者進行了對話和訪談,作為附錄。在每章的結尾,又補充了“同一時代的西方和東方”的對照內容,從中可以對照西方和東方的起落興衰。實際上,中國文化一直是相當開放和包容的,歷史上強調最多的不是“民族”和“國家”,比較廣泛接受的理念是“天下”,梁啟超先生曾經有一個宏大的歷史寫作計劃,就是把中國的歷史放在全球的歷史大背景下來重新把握和梳理,從中看出中華文化與全球文明的互動與演變趨勢,避免封閉與隔離地把握中國歷史。可惜梁啟超先生沒有能夠完成這個巨著。因此,讀到譯者在每篇文章附錄的西方與東方的對照,重新讓我想起梁先生的這個宏偉的設想,也讓我感嘆證券市場在推動大國興衰更迭對比中的神奇力量。另外,在書中的圖片中,除了原書作者提供的一系列難得的歷史圖片外,譯者在華爾街拍下的幾張照片也饒有趣味。事實上,譯者對于原書的相當多的介入,使得該書變得不再僅僅是一本單純的譯著了。
另外,對于熟悉中國證券市場發展的人士來說,把中國證券市場發展的歷程相應作一個對照,也是十分有趣的閱讀體驗。在美國歷史上,因為出于黃金投機交易的需要,華爾街事實上早于林肯總統知道了葛底斯堡戰役的結果;同樣,在中國的證券市場上,一個監管機構的官員事前強調的內部座談會在上午召開之后,當天下午往往就能夠在網絡的BBS上見到會議的內容。中國證券市場上曾經經歷過一場聲勢浩大的關于股市如賭場的爭論,實際上在美國證券市場發展的早期階段,美國政府也曾一度以“屢敗屢戰”的決心打擊投機,希望將投機活動驅逐出美國的證券市場,結果導致市場付出相當大的成本,以至于一位美國的投資家調侃說:“當我年輕的時候,人們稱我為賭徒;后來我的生意規模越來越大,我成為一名投機者;而現在我被稱為銀行家。但其實我一直在做同樣的工作。”1975年美國放棄了持續長達175年的固定傭金制,引起了市場相當大的震動,對照中國證券市場在不長的時間內就推出了這一舉措,中國市場迅速發展的歷程,也從這種觀照中得到確認。
如何應對證券市場的恐慌?格林斯潘和本杰明·斯特朗共同認可的一個策略是:對于市場恐慌,你只需要開閘放水,讓金錢充斥市場。1987年美國股市崩潰時,美聯儲給所有的人打電話:你需要錢嗎?如果需要,我們可以提供。于是,作者認為,正由于此,美國沒有再見到1929年那樣的股災。但是,在中國,可行的應對市場恐慌的措施是什么?類似美國的這種應對措施是否會導致嚴重的道德風險?這些都是引人深思的問題。
中國正在尋求和平崛起的發展道路,在這個過程中,不發揮證券市場在產業結構調整、促進投資等方面的作用,不通過建立一個發達的證券市場來擴大中國在金融領域的影響力和支配力,無疑會加大和平崛起的難度。為什么在鴉片戰爭和甲午海戰中,中國的GDP分別是英國的四倍、日本的五倍,卻依然戰敗?籌資能力和資源配置能力是一個重要的因素。在美國歷史上,華爾街支持了北方政府進行大規模的戰爭融資,促使其戰勝了在財政方面陷入困境的南方政府,華爾街也在戰爭的刺激下走向繁榮;與此形成對照的是,南方政府片面依賴貨幣發行,導致通脹率達到9000%。證券市場的重要性由此可見一斑。
在全世界的燦爛文明中,中華文明可以說是歷史感最為強烈和深厚的文明之一,梁啟超先生就強調,中國古代,史外無學。通過閱讀這本美國證券市場的歷史,可以見到一個色彩紛呈的傳奇,正如作者所說,“在華爾街的這個偉大的博弈場中的博弈者,過去是,現在還是,既偉大又渺小,既高貴又卑賤,既聰慧又愚蠢,既自私又慷慨——他們都是,也永遠是普通人”。
這一個帶有滄桑感和歷史感的評價,讓我們似乎看到這個市場的“釘痕”的依稀痕跡。
本文源自2005年4月《文匯讀書周報》,經作者確認后再次發布。
偉大的博弈:華爾街金融帝國的崛起(1653—2019年)
偉大的博弈:華爾街金融帝國的崛起
資本市場的博弈牽動著大國的博弈和興衰。
(1653—2019年)
The Great Game
The Emergence of Wall Street as a World Power(1653—2019)
[美] 約翰·S. 戈登 著
祁斌 編譯
內容簡介:
在華爾街這個偉大的博弈場中的博弈者,過去是,現在還是,既偉大又渺小,既高貴又卑賤,既聰慧又愚蠢,既自私又慷慨——他們都是,也永遠是普通人。
盡管有數不清的海難,人類依然揚帆出海。同樣的道理,盡管有無數次金融危機,人們依然會進入這個市場,辛勤地低買高賣,懷著對美好未來的憧憬,將手里的資金投入股市,參與這場偉大的博弈。
正是通過這樣一個過程——通過人們參與這場偉大的博弈,并在游戲規則內不斷追逐他們各自的利益,人類不停地推動著“看不見的手”,使這個世界變得更加富足,更加豐富多彩。
《偉大的博弈》或許可以為正在現代化道路上匆匆前行的中國提供一個歷史參照。在過去的200多年中,美國作為一個新興國家,成功地超越了歐洲列強,而美國的資本市場——華爾街在這一過程中的核心作用,無疑是這段歷史風云向世人昭示的最重要的啟示之一。
作者介紹
[美] 約翰·S. 戈登 (John S. Gordon)
美國作家和經濟歷史學家,1944年生于紐約,其祖父和外祖父均在紐約股票交易所擁有席位。戈登于1966年畢業于范德比爾特大學,獲歷史學學士學位。1999年,《偉大的博弈》出版,這本書獲得各界廣泛關注,美國全國廣播電視公司(CNBC)還專門為此書制作了長達兩個小時的專題報道。
譯者介紹:
祁斌
清華大學物理學學士、經濟學博士;芝加哥大學MBA;羅切斯特大學生物物理學碩士。1996—2000年,在紐約和倫敦就職于高盛集團和法國巴黎銀行等國際金融機構。2000年回國加入中國證監會,歷任戰略發展委員會委員、基金監管部副主任、研究中心主任、北京證券期貨研究院執行院長(兼)、創新業務監管部主任、國際合作部主任。2016年,擔任中投公司副總經理。
#書中自有黃金屋,讀書互動#
你對“偉大的博弈“如何看?
歡迎關注公眾號“互聯網思想”并在本文評論區留言,隨機精彩原創的2位讀者將有機會獲得本書一本。活動限一周!
為偉大思想而生!
AI+時代,互聯網思想(wanging0123),
第一必讀自媒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