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4日,成都市中外人文交流教育實驗區建設現場推進會召開,來自教育部、四川省教育廳、成都市教育局的領導以及各區(市)縣教育行政部門、中外人文交流特色學校的代表齊聚一堂,共同探討成都市中外人文交流的未來發展方向,通過成果總結、二期啟動、課程展示三大板塊,全面展現成都教育開放的實踐成果與未來愿景。
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主任于長學在講話中,充分肯定了成都市作為全國首個中外人文交流教育實驗區所取得的成果。聚焦實驗區一期成果,成都市教育對外交流中心發布了一期建設的標志性成果——涵蓋理念機制、智庫建設、特色課程、教師隊伍、主題論文、課題研究、特色學校及國際理解教育學本資源等。高新區體育教育局及四川師范大學附屬實驗學校分享了中外課程共建、師生互訪等經驗。隨后,二期建設正式啟動,標志著成都教育開放邁入深化合作、全域聯動的新階段。
下午的“熊貓走世界”特色課程現場會上,成華小學通過校園參觀、課堂展示、經驗分享,生動呈現了成都文化輸出的創新模式。川劇臉譜繪制、熊貓生態保護體驗、非遺技藝課程等,以虛實結合的形式走進加拿大、美國、泰國等課堂。專家講座《推進國際理解教育 提高師生跨文化能力》及第四屆課程評選活動啟動儀式,進一步凸顯成都推動文化互鑒與全球合作的決心。
當中國向世界發出教育開放的強烈信號
成都以中外人文交流為支點
以全國首個
中外人文交流教育實驗區為動能
推動教育為橋梁、文化為紐帶
在全球教育開放布局中
探索出一條具有成都特色的合作之路
成都通過持續推動教育資源互通、師生互訪
課程共享和職業教育合作
形成了城市開放
教育互融、文化互鑒的生動局面
成都如何開展教育對外交流工作?
跟著我們一起來看
“未來5年愿邀請5萬名美國青少年來華交流學習”“推動未來3年法國來華留學生突破1萬人、歐洲青少年來華交流規模翻一番”。
做強成都國際門戶樞紐和對外交往中心功能,助力打造內陸開放戰略高地和參與國際競爭新基地,以高水平開放推動高質量發展,加快建設中國西部具有全球影響力和美譽度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
五年來
成都的教育對外交流工作
從政策試點走向區域樣本
從單向交流向雙向互動躍升
從城市項目拓展為國際合作平臺
為國家教育強國戰略
提供了有力的地方實踐支撐
蓉會世界
政策牽引,搭建教育對外開放制度體系
推動教育強國建設,政策體系建設是基礎。
2019年,成都成為全國首個中外人文交流教育實驗區。此后,成都相繼發布《成都市教育對外開放發展“十四五”規劃》和《成都教育現代化2035》,構建起市、區、校三級聯動的教育開放體系,全面推動教育對外交流。
成都率先建立了教育對外開放制度機制,明確了從中小學教育到高等教育、從普通教育到職業教育、從課堂教學到文化交流的全鏈條開放路徑。截至目前,成都已推動全市218所學校納入中外人文交流特色學校建設體系,涵蓋國際友校結對子、國際理解教育、互聯網+人文交流、國際中文教學支持、多語種教學、人文素養提升、中外共建共享課程等多個領域,形成了多層次、多主體、多形式的教育對外開放格局。
“我們不僅僅是在做教育對外交流,而是希望成為全球教育合作共同體的一部分。”成都市教育對外交流中心負責人表示,希望通過搭建人文交流的“零距離”通道,推動全球青少年相互理解、文化互鑒的長效機制。
蓉會世界
人文互鑒,講好中國故事的成都表達
如果說政策推動是“頂層設計”,那么文化互鑒則是成都教育開放的“核心表達”。成都率先提出“熊貓走世界”課程分享戰略,打造了一套以本土文化為核心、以青少年交流為載體、以全球共享為目標的人文交流新模式。
這一模式核心在于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
成都立足天府文化,利用川菜、熊貓、剪紙、川劇、漆器等地方文化元素,開發面向境外來蓉師生的序列特色課程,推動全球青少年通過課程學習中國、通過交流了解成都。
蓉會世界
課程共建,推動中國故事全球表達
成都已開發400余節“熊貓走世界”特色課程,圍繞非遺、戲曲、川菜、漆器等內容,全球青少年通過教育體系了解中國、感知成都:
在加拿大課堂,學生通過線上課程學習成都川劇臉譜繪制技藝;在美國,學生通過虛擬實景技術體驗成都的熊貓飼養和生態保護;在泰國,成都職業院校通過“熊貓工坊”項目,推動職業技能與中國文化同頻共振。
“課程是文化的載體,教育是溝通的橋梁。”成都市教育局負責人表示,成都通過文化特色課程共建,讓全球青少年在教育中理解中國、感知成都,為他們心底埋下一顆熱愛中華文化的種子。
蓉會世界
師生互訪,促進跨文化深度理解
成都積極推進中外學生互訪,以交流促互鑒。到2024年,成都已促成200余對中外友好學校結對,年接待海外師生5000余人次。在“蓉會世界”活動中,中美學生通過書信、繪畫、視頻等方式互學互通;在“成都-渥太華中加人文交流月”活動中,中加學生共同開發中外人文共享課程,教育成為文化互鑒的載體。
截至2024年,成都已開發“熊貓走世界”特色課程400余節,推動中外共建共享課程100余節,促進全球青少年間的心靈共鳴。“這不只是一次文化交流,而是一種全球青少年間的心靈共鳴。”美國俄勒岡州交流團的師生在結束交流時表示,“在成都,我們真切感受到了中國文化的深厚魅力。”
蓉會世界
人才培養,書寫國際理解教育的成都答卷
推動教育對外開放,師資是關鍵。
成都以“種子教師計劃”為抓手,構建了一套國際理解教育人才體系,試圖打造中國教師群體中的“面向世界先鋒隊”。這一計劃通過“市-區-校”三級聯動的種子教師培養體系,打通教育資源的全球化流通路徑,讓成都教師具備國際視野、世界眼光,提升跨學科教學能力,培養具備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的新時代青少年。
截至目前,成都已培養市級種子教師100名、區級近千名,并同步成立3個國際理解教育名師工作室。這些教師正在成為連接中外教育資源、推動全球課程合作、深化文化互鑒的重要力量。
蓉會世界
資源互通,以職業教育推動技能輸出
推動教育開放,不僅是文化的輸出,更是人才的互育。
成都基于職業教育優勢,推出“熊貓工坊”計劃,通過職業技能培訓、產業人才共育、職業教育課程共建等方式,與“一帶一路”國家建立職業教育合作。
目前,成都已與泰國、印尼、柬埔寨等10余個國家開展職業教育合作,形成了教育+技能+產業的合作新模式。成都職業院校通過中泰聯合培養模式,將川菜烹飪、中醫推拿等職業技能課程融入泰國當地的職業教育體系;成都職業學校通過“中文+職業技能”課程,為印尼培養產業技術人才;在白俄羅斯,成都與當地教育部門共同開發中外職教合作課程,推動技能互通、人才共育 。
“職業教育已成為成都教育開放的重要支點。”成都職業技術學院相關負責人表示,學校將繼續深化職業教育全球化合作,推動“教育出海”“技能共育”,為全球經濟發展提供人才支持。
蓉會世界
平臺共建,以中外友校推動長期合作
推動教育對外開放,合作機制至關重要。
成都積極響應習近平總書記“五年五萬人”“三年一萬”“歐洲翻番”等重大倡議,推動全球校友網絡建設,通過線上線下雙通道,形成長期穩定的教育合作伙伴關系。僅2024年就接待來蓉交流、學習境外青少年近3000 人次,美國師生達1078人次。全市共有千余所學校、萬余名學生報名參加“中外人文交流小使者”系列活動。僅第四屆“中外人文交流小使者”展示活動就有520所學校和1800 名學生報名參加,在全國總展示獲獎594人,涉及9個區(市)縣。目前,成都已促成各級各類中外友校結對500余對,并推動課程共建、師生互訪、資源共享:
成都市實驗小學與渥太華市公立學校開展長期合作;成都天鵝湖小學與俄勒岡州高中長期開展師生互訪;成都中學與戈梅利州教育代表團長期共建職業技能課程……
這一網絡體系的建立,使成都的教育對外開放形成了資源互通、人才互育、文化互鑒的長效機制。
成都積極推動“一校一品”“一區一特色”的開放辦學模式,在全市218所中小學打造中外人文交流特色學校,形成課程驅動、課題引領、課堂育人的特色發展模式。通過這一建設,成都逐步形成了國際理解教育的“成都樣板” 。
成都的教育對外開放,以對外交流合作的扎實步伐,歷經五年探索,從政策試點,走向區域樣本;從文化交流,走向教育開放;從地方合作,走向全球互通。
成都通過文化互鑒、人才互育、資源互通等扎實舉措,形成城市開放、教育互融、文化互鑒的生動局面。將中華文化通過教育路徑推向全球,形成中國故事的全球表達路徑;通過“熊貓工坊”等項目,促成職業教育全球輸出,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提供技能型人才培養;通過200余所國際友校的搭建,形成全球教育資源互聯互通的開放格局。
正以教育之力
推動世界理解中國
以文化之橋
助力全球合作互鑒
以人才之路
服務全球經濟發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