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義
漢簡,是指中國兩漢時代遺留下來的簡牘。早在北周時代就有人在居延地區發現過漢竹簡書,北宋人也曾在今甘肅等地獲得過東漢簡。
二、分類
漢簡根據出土地點可以分為兩大類:
1、邊塞漢簡:這類漢簡主要分布在漢代西北邊塞地區遺址里,如敦煌、居延等地。根據地理位置,邊塞漢簡進一步可分為:
敦煌漢簡:主要發現于敦煌及其周邊地區,包括斯坦因在1907年和1914年發現的一批。
居延漢簡:主要分布在內蒙古額濟納旗的黑城東南和甘肅張掖郡的居延都尉轄區,1930年至1931年由西北科學考察團發現,1973年至1974年甘肅省居延考古隊進行了進一步的發掘。
羅布泊漢簡(樓蘭漢簡):1930年至1934年黃文弼在新疆羅布泊北岸的漢代防戍遺址發現。
2、墓葬漢簡:這類漢簡發現于漢代的墓葬中,如甘肅省武威市的磨嘴子漢墓、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等。墓葬漢簡的內容通常包括墓主的私人信件、衣囊封檢、歷譜、醫方等,反映了墓主生前的生活和身份。
三、簡介
居延漢簡
居延漢簡是1913年出土于我國內蒙古自治區額濟納旗的居延地區的古代簡牘。
其內容絕大部分為漢代邊塞上的屯戍檔案,一小部分是書籍、歷譜和私人信件等。
率意急就,不拘一格,字體應時代演化而分派,書風順潮流而易變異。與官方銘刻體相比,簡牘書法在日常應用中,生氣活躍,自由流動,呈現出多樣書體,多種書風。這些來自民間和下層千百萬不知名的書家所創立的書法藝術成果,是人民群眾辛勤勞動的產物,具有高度的藝術性和永恒的生命力。隨著歷史年代的推移,越顯示出它藝術的可貴。
居延漢簡對研究漢朝的文書檔案制度、政治制度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被譽為“20世紀中國檔案界的四大發現之一”。同時,出土的古代漢簡中的書法墨跡,極大程度地豐富了漢代隸書的研究內容,為中國書法史填寫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敦煌漢簡
中國甘肅省敦煌市、玉門市和酒泉市漢代烽燧遺址出土的簡牘。統稱敦煌漢簡。時代約自西漢武帝末年(公元前1世紀)至東漢中期(公元1世紀),其中以西漢中、晚期及東漢早期簡居多。
簡文所見紀年最早為西漢武帝太始元年(公元前96年),內容多為邊戍文書,有來往公文、烽燧紀事、廩給簿記、物料帳冊等。另有《倉頡》、《急就》、《力牧》等古書片斷和歷譜、醫方、私人書信以及有關日忌、方術、技藝等雜簡;敦煌漢簡對研究漢代的屯戍制度和敦煌地區的歷史、地理具有重要意義。
武威漢簡
在甘肅省武威市漢墓中出土的簡牘統稱武威漢簡。其中包括1957年7月在武威磨嘴子6號漢墓中出土的儀禮簡,1959和1981年磨嘴子漢墓出土的王杖詔書令簡和1972年11月在旱灘坡漢墓出土的醫藥簡。
其中儀禮簡對于研究漢代經學和《儀禮》版本提供了第一手資料,并且書寫工整秀麗,是漢代墨寫隸書的上品。王杖詔令簡是研究漢代養老制度的重要資料。醫藥簡牘則是研究中國古代醫學,特別是漢代醫藥學的重要資料。
武威漢簡內容豐富、史料可貴,是中國簡牘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鮮明的特色,留存了華夏文明向西傳播清晰的印跡,見證了絲路文化傳播交流的盛況,也彰顯了武威歷史文化名城深厚的文化底蘊。
馬王堆漢簡
1972年至1974年在湖南省長沙市東郊的馬王堆漢墓中發現。
馬王堆漢墓簡的書寫者頗能隨心所欲地將剛柔不同的筆畫揉和在一起。結構上,其中宮緊湊,四周舒展,左右避讓,上下呼應,顧盼有情。特別是其波挑披拂之處,有一種變化奇麗的特殊意蘊。
從整體布局上看,該簡的黑白布局隨意自然,疏朗有致,毫無匠氣而顯得神采飛揚。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大批帛書和書簡,在反映漢初文字的隸變情況方面最具代表性。這些簡的簡幅較寬,書寫時便于發揮書法特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